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K1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2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

  • Update:2012-09-10

 

 
2012年9月8日至10月28日
 
地點:K11 Art Space (L107)
 
策展人:马泉
 
 
 
 
策展人访谈: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中国艺术院校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设计学院,对于2012年的本科生毕业展,共展示了多少学生的作品,与历届毕业展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本次展览共展出6位学生的作品,他们是从30多位同学毕业设计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能反映他们多角度的思考与关注,相对往届毕业设计,他们更加关注环境、知识产权设计研发、信息传播与载体创新实验等领域的发展和动态,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与技能,在有限的技术和资金条件下,进行了大胆与富有创意性的毕业设计研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研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2、 据悉今年的“K1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与雕塑系2012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是由马教授作为策展人独立策展的开始,请您介绍一下这届毕业展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今年毕业作品展览的情况,还是留给大众去看吧,很难我去主动评价。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的作品有很多不足、不成熟,甚至在工艺上的不到位,这是学生的一种原创作品,它不会像社会上的公司有那么好的技术支持。我们在辅导的过程中,也保持着尽可能不干预学生的初衷。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老师的技术经验,但是不干预他的原创想法。所以我想学生展览的作品跟成熟设计师展览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不成熟性,这里面蕴含的某些可能性,这是它最好的地方。而这些学生的作品,有可能不会直接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它可能对某些问题解决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这是最主要的一个作品的价值,我个人认为。
 
3、 此次视觉传达系“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是否第一次在香港举办?本次策展的挑战有哪些?您是否有一些思想能够传达给本次展览的观展者呢?
 
之前,我们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作为参展的单位之一,在香港展览过,但,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设计单独在香港展,确是第一次。本次策展难度不小,要知道北京与香港的直线距离是2400公里左右,运输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展品里不乏容易损坏的物品,能将所有作品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示给观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另外,在作品的编排与空间落位的设计上都很费思量。既要表现作品的特色,又要考虑整个Art Space的空间感,都是本次策展的挑战。本次展览希望能为香港的大众提供了解内地学生设计的动态,以及学生们关注的设计热点问题,并希望通过展览和交流互动,汲取香港大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社会、设计与市场等相关话题,共同推进两地的设计教育与设计发展。
 
4、 据悉,香港和内地的艺术院校经常会有学术性交流和讨论,请问从“创意”的角度,香港和内地的学生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从大的角度来看,两地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社会的进步文明与发展、设计创新驱动下的市场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命题和需要承担的使命。但,从狭义的角度来说,香港横跨中西之桥梁,文化多元而视野空间大,地域属性不是很强,文化更具有包容度和拓展性,教育也具有很好的国际性,这就为香港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包括文化形态、设计生活、前沿科技等新锐的社会体验空间,使得香港的学生更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与设计开发的敏锐度,也许这个展览,也为两地的学生建立了相互交流与切磋的平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 什么机缘促成了与K11的合作?
 
商业与艺术本是相联系的。商业是协助并推动艺术的原始动力,而艺术又是促进商业发展的后台背景,以及促使商业获得高附加值的有效媒介。K11的核心价值艺术·人文·自然,艺术是放在首位的。所以这次K11主动找到我们,希望与我们合作,期望迸发出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灵感与火花。重要的是K11 不仅仅关注成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更加关注学习设计的学生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和进步付出努力和支持,这和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我想这才是我们能够合作的最好的基础。我想将来 K11将会有更大的作为空间,比如:建立设计与艺术学生的发展平台,提前介入他们的成长,并提供研发的条件与知识产权营销推广以及法律保护等一系列系统介入等等,在孵化设计师、艺术家的同时,也推进了K11的健康成长,那将是双赢的局面。
 
6、 K11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将艺术与设计融入到购物体验之中。您对这一流行趋势怎么看?您认为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
 
艺术与设计是应该有“灵魂”的,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人们去商场购物亦是如此。人们在购物时,同样表达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及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追求与体认。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而购物是物质上的享受,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正是锦上添花吗?
事实上,这种方式在很多发达国家的购物营销活动空间中,早已开始运用,艺术走进商业空间,商业具有艺术品质与追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品质提升,也是空间综合利用的趋势,其核心是影响人们的空间体验心理,是单纯的商业体验,注入艺术品位的元素,形成复合型心理体验与社会价值的重构。因此,我不愿意把这种趋势仅仅看作是一种流行,更愿意看作是一种必然。
 
7、 对于“让商业变身为艺术”的地方,您怎么理解这种变身?对于艺术本身,这种模式又能带来哪些利弊?对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有怎样的影响?
 
与其说是变身,倒不如说是“融合”,K11把博物馆、画廊搬进了购物中心,将购物与欣赏艺术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商场还是艺术馆。彷佛购物也变成了一次艺术之旅,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这种模式能减弱大众与艺术的疏离感,帮助大众理解艺术就存在于生活本身,它就像空气一样,只是大家没觉察到而已。这种模式确实给年轻的、新近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一个很好的平台及创作空间,提供给艺术家与观众直接互动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更好更主动地创作,并感同身受的自觉理解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8、 您认为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提升普通大众对于艺术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艺术创作活动是反映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文明等重要的思考活动之一,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艺术性,而艺术又是对生活形态的概括和提取,更是提出反思或崇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参照媒介。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的本身发展与进步,反映的是所处于那个空间与社会的发展状态,艺术创作活动往往会突破社会的局限性,弘扬或批评人类的狭隘,把人类引向更为高级的社会生活境界,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教育内容,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9、 对于香港艺术界,您有什么看法呢?
 
香港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尤其是设计师群体,他们非常努力的为香港今天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很多设计师在国际上都很有地位,通过内地与香港的设计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对内地的设计师的成长与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香港的设计师群体在内地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与尊重,期待他们做出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