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

  • Update:2013-04-17

 2013年4月12日至15日,上海大学举行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

论坛组委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杂志主编汪大伟表示,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国际信息,并为国际公共艺术提示多元的发展方向。
141件案例,6大奖项
“国际公共艺术奖”是由中国《公共艺术》和美国《公共艺术评论》两家期刊于2011年共同创立。本次奖项以“地方重塑”为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推举15位研究员,甄选了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期间创作的141件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社区改造、空间转换、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面上具有标杆性,为我们理解和阐释公共艺术的基本内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六位来资深专家组成核心评委团,主席由前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裁路易斯•比格斯(Lewis Biggs)担任,成员分别是美国《公共艺术评论》杂志主编杰克•贝克尔(Jack Becker),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和公共空间基金会主管弗尔雅•厄尔德姆奇(Fulya Erdemci),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MOT)总策展人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巴西圣保罗大学当代艺术教授卡提亚•坎顿(Katia Canton),中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主编汪大伟教授。经过反复讨论研究,26个案例脱颖而出, 最终选出6大案例荣获大奖。
主题聚焦“地方重塑”
对于国际公共艺术奖的意义,汪大伟指出,通过评奖探索和构建国际公共艺术的评价体系,我们将与西方一起重建当下公共艺术的话语体系。首先,我们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亦步亦趋,需要平等合作,互相促进,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其次,借此机会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公共艺术研究网络,其最大魅力在于共享国际资源,为我国公共艺术学科建设提供更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再者是以实际项目对举办地产生影响力,对地方建设起指导性作用。
国际公共艺术奖的主题是“地方重塑”。作为公共艺术的核心要义,“地方重塑”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诠释城市生活与地域文化,关注空间环境,关注人文、历史脉络与公众日常生活,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体现出公共艺术对于重塑城市文明和市民文化生态的意义。“地方重塑”将公共艺术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专家评论关注城市社会发展
本次论坛将重点关注两大方面——“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与“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将由不同专家围绕6大案例做主题发言,以期引发讨论。“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主题发言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主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发言,讨论由新西兰艺术学院理事会主席约翰•麦考马克(John McCormack)主持,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荣念曾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担任评论员。其主要观点是,公共艺术是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一种运作机制,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发展的特定思考。公共艺术是一种调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被融合了的艺术,更多地关注艺术与公众、艺术与政治和社会机制等一系列外部问题。公共艺术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到沟通和协调政府、艺术家、当地居民三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主题发言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院长教授主持,由浦江华侨城(上海)开发公司经理黄英彦、上海城市设计规划院总工程师苏功洲、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王受之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发言,讨论会由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长谷川祐子主持,深圳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孙振华教授、新西兰戈维布鲁斯特美术馆馆长Rhana Devenport担任评论员。其出发点是公共艺术遵循并强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从人文环境建设到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从人文关怀到人的幸福指数提升的作用。城市是体现人文环境的重要空间,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涵盖对精神追求、自身价值和文化权益的切实保障。将公共艺术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致力于开展以公共艺术为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由此成为时代趋势。
国际专家论证本土三大实体项目
三个分论坛分别对“上海地铁公共艺术”、“上海世博园区改造”和“浙江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三个项目进行论证。
上海地铁公共艺术作品旨在留下上海的城市记忆,打破地铁站内设计的常规模式,拓展地铁设计的思路,促进地铁设计的多元化,提升地铁空间的文化品质,增加公共艺术在大型公共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可能性;
上海世博园区的世博源建设目标是“创活力源,建快乐城”,营造快乐氛围,彰显快乐主题,将公共空间和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紧密融合,营造人文情怀,实现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及其实际功能的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激发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提升道德品质和情趣,从根本上说,是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倡导艺术对公众社会的人文关怀,以及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这三个实践案例聚集了一批世界顶尖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以期能切切实实地为这三个区域带去帮助,即使只是发展思路上的启发。“国际公共艺术奖”聚集全世界公共艺术最优秀的创作人才和策划人到举办地,为当地解决建设问题。今后,哪个地区要解决问题就要申请这个奖的举办,用这样的方式来拓展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