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对话包豪斯

  • Update:2010-01-07
  • 王芳 整理
  • 来源: 装饰杂志社


建筑上插了很多旗子,这也是中国特色。

学生乙:我突然想到一个更小的问题。我讲个小故事,比如说我生活在东北的城市,人行道上是黄红绿的三块砖铺满全街,现在转到东南的城市,比如厦门同样也是红黄绿的三块砖铺满全街,这个同化的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结合您对欧洲城市的印象,你们怎么看这种现象?
赫斯:作为一个旅游者,我觉得中国的每个城市看起来还是很不一样的,就我这14天在中国的经验看,我觉得每个城市还是很有自己的个性的。
学生乙:我想问这样同化的情况在您的国家会出现吗?
赫斯:当然这样的问题我自己时常也会有。但我在中国只有这14天的时间,我认识到的东西可能是非常表面的,非常肤浅的。作为画家(我本身是一个画家),我会对城市的气氛感觉很敏感,我会去关注它。但从我的眼睛里,我觉得我看到的东西没有老过十年的。其实在我住的城市里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的老房子同样会被拆除,包括那些五六十年代的、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我也在问,怎样能把建筑的时代特性保留下来,怎样能让后人保持这样的时代特性。
迈森海德:我认为这些高楼大厦、摩天大厦完全不是中国式的。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以前的北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紫禁城的外面会有一个围墙,围墙是全部封闭的,没有什么楼会高于围墙内的房屋,紫禁城是最高的。但是现在的北京可以在一个很高的大厦上可以俯瞰紫禁城,连皇帝穿的内裤都能看到。当然,世界各地都在建高楼大厦,并不是只有北京在建,世界各地都在这个状态。
赫斯:我作为旅游者,我在中国的14天里总是在汽车里坐着,我为什么觉得这些建筑很中国,是因为我看到有的建筑有大屋顶。就是在高楼上盖一个中国建筑式的屋顶,我觉得这个非常得中国式。或者,建筑有一个大门,上面插了很多旗,我不知道这些旗是做什么用的,我觉得这些都非常有中国的特色。
迈森海德:那么我现在分析下,为什么我产生这样的感觉。我要解释下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是怎么建设的,我觉得中国的城市外面的城墙就像画的画框一样,是先建墙,先建门,然后再建设里面的城市。我们欧洲人是反过来的,我们是先建里面的房子,最后我们在外面圈一个墙。
现在的北京在之前是大都,大都应该是按西安的模式建造出来的,城市的形状应该是阳,就是像凸字那样凸起来的,对于包裹的自然来说,那样的方式是阴,是包裹的,这是一个阴和阳的协调。城市的形状不只是功能作用,可能我们会强调一种对于思维的逻辑性的哲学的含义在里面。
本来在五六十年代,中国把苏联专家引进来,苏联专家说你们应该把城墙拆掉,于是城墙就没有了。但是苏联的专家并不知道我们的想法,不知道我们的城市是怎样建出来的,他们只是简单地说现在不要旧的东西了,现在需要新的、摩登的东西。所以他们建议把城墙拆除掉。而现在这些摩天大楼一个个地被建起来,就像切割平整的盒子一样。
学生乙:不好意思,我申明一下,我刚才的砖块问题好像不是那么简单,我的问题是一个关于 “城市化”的问题,我觉得教授们刚刚讨论的问题是非常细部的,是城市里一个“砖块”的问题,是关于北京出现个“鸟巢”,出现个国家大剧院这样的问题。我想问的是从教授们的专业经验或是人生阅历来讲,他们是怎样看待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化进程的?包括我说的“小砖块”,那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很微小的东西,但是我想以我的阅历,有很多之外的或更深层的含义是我看不到的,所以我想知道教授们是怎样想的?
迈森海德: 我觉得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一直都是在保持的。但是我觉得你们在自己的文化里面生活的,但是同时还要接受别的文化的东西,比如说“鸟巢”那样的建筑,对这些艺术化的东西没必要分得这么清楚。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