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新农村民间美术的创新研究——以龙泉上垟镇为例

  • Update:2014-03-17
  • 郑志杰 浙江外国语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当下的民俗文化与农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都有较好的保留,陶瓷艺术就是其中重要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以新农村民间美术创新形态为主体,以龙泉上垟镇民间青瓷创新发展为例,研究了新农村民瓷在近年来形成与发展的风貌,并分析了当代民瓷的现状及弊端,并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发展策略,以期对新农村培育特色民俗文化产业集群,提升地区文化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瓷艺术概念及发展现状
民瓷艺术从属于民间美术,作为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日用品,有着漫长的制作历史,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进入现代社会后,机械化生产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部分民瓷作坊借助区位、资金等优势,抓住时代机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陶瓷生产企业。而分散于广大农村地区的陶瓷,继承了传统陶瓷生产制作模式,主要依靠作坊式小规模生产为主,在我国的主要产瓷区,如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地,这样坐落在农村以小作坊聚集的陶瓷产区比比皆是。在当前陶瓷生产环境下,民瓷的发展既有优势,同时也面临挑战。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政策和资金支持直接推动了民瓷的进步。一方面,借助当前的科技优势和文化交流,民瓷的艺术形式渐渐向多元化转变,完成了民瓷从粗放型工业制品展到艺术化工艺品的转型;另一方面,民瓷成为当前现代化陶瓷产业的有机互补形式,它以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的特点,形成了更为明晰的发展道路。
以浙江龙泉青瓷为例,在林立的青瓷制作企业的光环下,农村民间作坊式的瓷器近年来脱颖而出,成为龙泉完整保留传统工艺与技术的代表。在浙江龙泉上垟镇,当地居民凭借对青瓷文化的尊重与创新,成功实现了青瓷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为传统青瓷在农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思路,不仅成为保护民俗文化形式的一个创新方式,更促进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但同时,龙泉民间青瓷在发展的过程中亦面临种种问题,如何在产能过剩的今天使得龙泉青瓷重新焕发生机,在形式和功能以及艺术审美上进一步提升龙泉民间青瓷制作水平,并与新农村建设形成系统联系,形成共赢发展的新局面,尚且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实践。
二、龙泉民瓷创新方式研究
1. 以理念为先验,寻求产品形式革新
从龙泉青瓷的整个外部环境来看,面临着中国制造业相同的困境,因此,民瓷的发展意欲寻求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必须完成青瓷产品自身的形式与功能革新。形式革新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理念革新;二是设计革新;三是工艺革新。
新农村建设推进以来,龙泉市上垟镇借助政策优势,率先推动了“中国青瓷小镇”建设计划,统筹周边农村资源,积极吸收传统青瓷在釉色和装饰技术上的成熟经验,引入先进设计理念,为当地民间制瓷提供了技术支持,成功实现了民间青瓷转型之路。首先,在理念上,当地注重引入现代创新设计理念,政府创办了一批专业的陶瓷院校,改传统师父带徒弟式的授业模式为现代学校教育,将制瓷技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相结合,分科系进行专业培养,奠定了民瓷的艺术形式创新的人才基石。其次,在设计上,上垟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通过与高等院校、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以及定期展会的模式,扩大了民瓷设计的眼界,并汲取其他产瓷区的优秀经验,形成了当前多元、活泼的龙泉民瓷生产局面。再次,在工艺上,民瓷汲取了现代龙泉瓷先进的原料处理工艺,继承了龙泉青瓷常用的划、刻、印、堆、贴等装饰技法,但在整体装饰上已与古代有了较大的区别。民瓷在西方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以现代人生活审美需求为参照,注重综合装饰手法的运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1]
2. 立足创意,提升民瓷文化内涵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得民俗艺术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宠。人们渐渐脱离了对工业制品的依赖,追求个性化及手工技术的高情感设计成为现代社会的审美潮流。这为民瓷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对民瓷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青瓷自身的品格,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青瓷文化氛围。
以龙泉市上垟镇为例,当地政府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青瓷的形式及工艺特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完成龙泉创意青瓷的文化氛围建设。首先,在产品设计上,注重挖掘青瓷传统文化典故和历史资源,基于当前多元的产品需求,灵活求变,保留了青瓷的工艺和文化精髓。为了不断保持当地青瓷创意文化的活力,龙泉市上垟镇创建了青瓷文化园,并与多家高校签订协议,组建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教学实习基地,为青瓷设计制作提供了更多的经验交流。其次,当地政府将青瓷文化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将木岱口村曾芹记百年古龙窑、青瓷一条街和源底古村落进行有机的融合,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挖掘传统青瓷烧制历史,营造出独特的青瓷文化旅游长廊。一方面提升了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另一方面,营造了清新高雅的龙泉民瓷形象,提升了上垟镇青瓷的品牌影响力。
3. 统筹区域资源,创新民瓷发展方向
以家庭作坊为生产形式的龙泉民瓷,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制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因素,未能实现走规模化生产的现代企业发展之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民瓷一直处于定位不明的尴尬地位,在市场供求上实际上充当了现代陶瓷企业的附属品,它所进行的的加工制造是基于陶瓷企业相同的经营模式。这种定位不明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民瓷的发展,一方面,民瓷的生产背景不足以与现代陶瓷企业抗衡;另一方面,民瓷的生产成本及批量化能力远远不如现代陶瓷企业。因此,转变传统陶瓷企业生产模式,创新民瓷发展方向显得尤为迫切。
龙泉近年来主打“剑瓷”文化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龙泉市上垟镇正是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在民间青瓷的发展中主张摒弃传统青瓷的流水线生产、向文化产业靠拢的发展模式。上垟镇不再盲目追随现代陶瓷企业的生产模式,转而关注传统龙泉青瓷的特色文化,主打地区特色文化品牌。上垟镇青瓷品种齐全,着重以传统制瓷工艺表现地区文化符号,风格朴实真诚,选材趋于平民化,淳朴的语言传达着民间艺人对于传统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其新颖的艺术形式也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同时,上垟镇以民瓷为依托,逐渐树立了“龙泉青瓷”新形象,并建立了上垟镇青瓷文化园,项目投资1.2 亿元,深入挖掘民瓷文化内涵,形成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开放式生态乡村人文景区,以青瓷文化旅游项目共同推进民瓷建设步伐。这种成功的商业制造模式不仅传递了龙泉青瓷的品牌知名度,亦成为近年来龙泉当地新农村建设经济增收的重要项目,提高了新农村文化影响力,并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龙泉农村地区其他裙带产业的发展。[2]
三、龙泉民瓷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创新方向
1. 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影响力
当前,龙泉民瓷形成了民间青瓷生产的多样化格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这集中体现在民瓷生产规模较小,区域分散,制作成本过高等方面。以现代企业发展区位因素衡量来看,民瓷发展虽然依托了地区资源优势,但由于相关设施体系不配套,政策和资金投入辐射面有限,且因农村地区青瓷制作标准不一,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这一情况在上垟镇依然存在。如何在现有资源下,规避民瓷创业风险,形成规模影响力,依然值得深一步思考。
建立民瓷生产供应链经济模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供应链经济即划定民瓷产业圈,整合民瓷生产所需的基本原料,集设计、加工、包装、运输为一体的供应链经济。首先,整合各部分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作坊的生产成本。其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更容易建立品牌效应,加强民瓷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通过供应链经济模式促进各作坊主的产品革新,从而提高民瓷的产品质量,扩大民瓷的市场份额,使新农村民瓷生产能够形成一套健康的运转机制,从而形行业间密切协作,区域资源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
2. 缺乏系统规划,生产结构不合理
在龙泉很多乡镇开展的龙泉青瓷产业布局规划中,与新农村建设脱节是民瓷发展的一大硬伤。民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形式的一种存在方式,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动着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果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不仅无法实现集群效应,制约生产结构转型,甚至断送民瓷这一新农村美术形式的前程。因此,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实际、系统规划,充分结合农村地区的现有资源及生产体系。
上垟镇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并提供了相关可行性经验。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单独依靠民瓷产品推广,显然很难从根本上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从长远考虑,立体式挖掘农村区域内市场聚集效应是改变当前困境的不二法门。在上垟镇木岱口村,曾芹记古窑坊具有170 多年的烧制历史,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建立旅游区的资本。政府将旅游产业与民瓷创意文化相结合,充分结合地区科技、市场、服务业的发展特点,真正把民瓷文化融入到管理、服务乃至营销体系中,在地区打造集旅游观光与产品输出的综合型创意陶瓷产业园,注重各部门的紧密合作与战略定位,实现民瓷各环节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以人才带动创新活力是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无论是从产品、工艺乃至整个民瓷的发展规划来看,民瓷一方面需要借助现代先进的原料、工艺技术取得形式创新;另一方面亦要经由理念革新完成民瓷生产模式转型,规范生产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无疑是推动民瓷发展的坚实基础。
结语
新农村美术形式创新既有机遇亦有挑战,龙泉市上垟镇的民瓷发展是现代新农村民间美术创新的一个缩影。从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面临的相关问题,美术形式创新和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从长远来看,探究民间美术发展新方式的研究,单纯依靠一个地区民间美术形式的发展经验尚且不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成果。由于美术形式、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新农村民间美术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如何以合理有效的形式使新农村美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尚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注释:
[1]徐恒醇:《技术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54-62页。
[2]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9,第156-164页。
参考文献:
[1] 元丽莉:《基于本土文化理念的龙泉青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沙,2008。
[2] 王成武:《龙泉青瓷发展现状研究》,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