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艺术性与革命性的交融——郑州中原英烈纪念馆展示设计

  • Update:2014-05-25
  • 李 阳 美国纽约理工学院 吴诗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4期
内容摘要
中原英烈馆的陈列设计以空间秩序为基础,坚持内容叙事的设计方法,强调设计独创性,突出三大主题亮点。此案的设计体现了艺术性与革命性的互相融合,也为今后红色题材项目的设计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郑州中原英烈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原地区为中华民族流血牺牲的英模烈士们而建的永久性纪念场馆。纪念馆共三层,有10 个展厅和1 个环幕影院。其中一层展厅4 个,二层展厅4 个,三层展厅2 个。纪念馆的建筑条件并不好,四个角有四个展厅围着中间一个作为影院使用的直径36 米的大圆筒,外观平常,结构简单。这样没有特点的建筑设计,为后期的室内设计和陈列布展带来很大困难。在设计竞争阶段,针对建筑状况我们提出了:空间秩序——一条参观流线;内容叙事——两个陈列专题;设计独创——三大主题亮点;形象再现——多种艺术形式;观念前沿——若干个专项技术的布展设想,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最佳方案。

1. 轴测图


2. 吉鸿昌故居图


3. 展柜陈列吉鸿昌发给部下的碗


4. 二七大罢工

一、空间秩序性——一条参观流线
参观路线并非有一条可视线甚至一条路在观众脚下,而是靠空间秩序、内容连续、色彩指向、灯光照明等综合视觉因素形成的、隐含在展示空间里的心理引导系统。参观流线的设计是展示设计前阶段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尤其是革命性红色主题场馆,更强调参观过程空间上的连续渐进性和时间上的持续完整性。
根据展陈内容进行流线设计,将一层四个角的四个展厅以一条参观流线串联起来,形成平面360 度的环形流线。在一层最后一个展厅结束时正好停留在楼梯旁,再由此上升到二层,二层的360 度环形参观流线正好起点由此开始,二层结束位置也正好在上三层的楼梯边上,让观众继续上三层参观。这一组平面360 度和垂直180 度交通道路的相交设计编织成一个完美的立体导向系统。做到了在参观中不回头、不漏看,顺时针方向一根线走完,这是客观限定条件下的最佳方案。
一条参观流线将原本难看的“四菜一汤式”布局连接起来,改变了内在次序,提升了展馆的功能意义。这个立体流线设计的难度在于,前一部分参观结束点和后一部分参观开始点的选择,也就是选择平面与立体的交叉点。

二、内容叙事性——两个陈列专题
中原是古老中华民族的一方热土,南召猿人活化石、仰韶文化、甲骨文等,数不胜数的灿烂文化与悠久的历史积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原的红色文化也可与其他革命纪念地一样,被人们传颂。这里曾经历大革命、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土地革命、抗战和解放战争,从这里走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这里有被誉为“中原小延安”的竹沟根据地,也有走出过几十位开国将军、曾经被称为中央苏区首府的新县根据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郑汴、经略淮海[1]。这里发生的事件能整理出一部史诗般的中原革命史,因此将中原革命史作为第一专题陈列在一层。在多年革命战争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英模烈士。设计中挖掘整理出中原革命英烈的事迹、烈士的精神,作为第二专题在二层陈列。
根据陈列内容的划分结构,再将建筑结构和陈列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设计布局,以8 个展厅分上下两层陈列两个专题,一层四个展厅为中原革命史,分别展示大革命与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内容。二层为中原革命英烈,展示吉鸿昌、杨靖宇、吴焕先、叶成焕、彭雪枫、焦裕禄、任长霞等著名英模人物。革命史和英模人物两部分专题展示构成的陈列内容具有各自的叙事性,也具有各部分之间内容的连续性和红色纪念性主题陈列的完整性。(图1)一层有一个圆形环廊,绕环廊一圈设计了12 根高6 米的浮雕柱。从“五四运动在开封”、“郑州二七大罢工”、“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河南人民政府成立”, 这12 根柱子完整地叙述了中原人民长达40 年的革命斗争历史,成为红色纪念馆中里程碑式的设计。

三、设计独创——三大主题亮点
1. 柱阵式的叙事形式
一层环廊的12 根柱子,除了承重的功能作用,原建筑上没有设计目的,成为后期室内和布展设计的包袱,经过多次设计、反复推敲,笔者吸取了古埃及、古罗马建筑群中柱子的设计理念。埃及柱式是欧洲柱式文化的先驱,在古埃及建筑中,柱子成为建筑装饰艺术的重点,有的在柱身上雕刻象形文字,有的雕刻各种符号、人物、动物、工具、战车等,柱子的美学意义受到重视。
本设计中,强化了柱子的美学功能和视觉效果,将不利条件变为有利因素。在中原革命史上挑选出12 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事件,每一个事件以主题创作的形式设计成浮雕柱,完整地表现中原革命史,12 根柱子承载了深层的思想内容。在正中间一组3.5 米高的主题雕塑的引领下,这12 根柱子围合成一个环形的阵式,形成强烈的气场。完成后的环形序厅将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领先于其他展馆的新创意、新形式。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利为有利,成为纪念馆第一大陈列亮点。
2. 典型英烈事迹事例
著名英烈首推吉鸿昌,还有杨靖宇、焦裕禄这样的典型英模。察北抗战、誓死救国是吉鸿昌一生的重点。1933 年吉鸿昌率部一举收复被日军占领的察北重镇多伦。这是自“九一八”以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抗日爱国武装联合进行抗日斗争的第一次经典战事,也是中国军队从日军手中收复的第一片国土。吉鸿昌由于坚持抗日,后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在刑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何须惜此头。”[2] 如何去表现吉鸿昌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设计的难点,因为在全国其他纪念馆里,对吉鸿昌收复多伦和遭到特务杀害均有表现。为了追求设计的独创性避免与其他馆重复,我们选择了吉鸿昌的少年时代为表现重点,因为吉鸿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他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有关。为表现青少年时期的吉鸿昌,采用了一种新的陈列手法——景观展墙。将他故居和故居的围墙以当时的房屋材料进行景观复原陈列(图2),并在墙面上直接展示少年时期吉鸿昌的照片和绘画。
这个设计向观众传达出四个信息:一是历史特色,观众仿佛回到19 世纪末少年时代吉鸿昌居住的时代氛围。二是地域特色,景观墙元素和肌理直接取材于吉鸿昌的家乡河南扶沟县吕潭镇的老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建筑特色,观众在吉鸿昌居住过的房子外直接感受到地域性氛围。三是老建筑特色,在民间收集100 年前中原地区原始的建房材料,如老砖雕、老木头、老房子装饰部件等,按100 年前的房屋造型去搭建、去复原几乎真实的吉鸿昌少年时代的居住环境,给观众留下中原地区民间老建筑的印象。四是形象特色,以吉鸿昌故居的围墙作为展墙,展墙上展示吉鸿昌少年时期的图片,少年吉鸿昌随父亲卖茶水的房子和碗,吉鸿昌读书的学校,少年吉鸿昌打抱不平的绘画创作等等,格外生动形象。吉鸿昌当上军长以后,他父亲告诫他“做官即不许发财”,他将这句话烧在瓷碗上,发给将士们以勉励部下。这是吉鸿昌又一个感人之处,我们按文物陈列的要求将这只碗陈列在景观展墙前面,以表现他公正廉洁的高尚情操,留下一个更完美的吉鸿昌形象。(图3)
3. 重大历史事件陈列
中原地区最感人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是二七大罢工。鉴于二七大罢工的意义以及它在中国工运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和影响,必须采用最形象、最直观的方式去表现,因此选择了罢工最为高潮、最激烈的时刻,设计成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应的,有雕塑、油画综合艺术形式的二七大罢工场景。(图4)场景中,一个20 年代的火车头停在铁路轨道上,铁轨两边,满是参加大罢工的工人群众,人群中多面大罢工的旗帜迎风飘扬,成千上万个工人的眼睛看着火车头,车头上站立着指挥大罢工的领导人高斌和其他几位骨干,高斌一手叉腰,一手高举,正在向参加大罢工的工人群众们讲话。一片紫色的云层下面是几缕灿烂的朝霞,色调暗中喻明,在投影的作用下,朝霞由明而亮,表示曙光已经降临中华大地。以仿真手法按比例雕塑的火车头以假乱真,厚重的金属感增加了场景画面的力量感,靠近前方的是几十个人物雕塑,按火车头与人的比例制作。场景后方的人群以油画绘制,景观制作的难度在于立体的火车头和从立体的人物到绘画的平面人物、平面背景的过渡,在人物、道具的造型、景观的色彩、空间透视等几个因素中严格把握。场景外面还设置有定向音场,观众只有在音场范围内才能听见二七大罢工的汽笛声、千万罢工群众的怒吼声、反动军阀镇压群众的枪声,场景发出的声音不影响在其他展区参观的人群。这一综合景观设计使二七大罢工以非常真实的状态出现在观众眼前,展现了志士们在大罢工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慨。

四、艺术性与革命性的交融
在中原英烈馆陈列布展中,综合运用了四种艺术形式来加强英模人物和革命事件感染力和影响力:油画艺术表现历史事件,雕塑艺术再现历史人物,场景艺术复原历史事件的环境,影像艺术叙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油画是众多美术形式中表现力最强的,人物与配景的形象塑造,空间与透视的位置关系,色彩与光线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难以超越的。我们常见西方的古典油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也常见中国的现代写实油画表现中国革命历史事件。在两个陈列专题和三大主题亮点的表现中都采用了写实油画的形式,通过油画艺术表现中原革命史和革命英烈。如第一陈列专题中的血战独树镇、新集保卫战这两场战役都具有地域性特色,而且又没有被他人重点表现过的重点革命历史题材,艺术性与革命性在此获得最恰当的融合。雕塑虽然没有油画艺术那样的色彩和空间关系,但是雕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抽象的叙事和造型的简洁性,艺术品和艺术价值的永恒
性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最适宜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典型英模人物形象。除序厅有12 根浮雕柱外,一展厅有40 个大罢工的雕塑铁路工人,二展厅有反围剿的8 个雕塑的红军战士,三展厅有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5 个领导人雕塑等。这些雕塑在表现人物的革命性的同时,也具有艺术价值。具有三维空间关系的叙事场景结合动态影像艺术是表现革命历史事件的最佳艺术形式。
四种艺术表现形式完整地展示出中原革命史和英模人物,从而抽象出历史事件的偶发性和必然性。表现了中原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不屈不饶的精神。

结语
中原英烈纪念馆是国内红色纪念馆中有代表性的场馆,艺术性与革命性相融合的设计方法在此取得成功,为以后红色场馆的设计探索出一条具有共性特色,也具有个性特征的设计思路。

* 本文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项目,项目号:2010wkyb008。

注释:
[1] 王万邦:《河南革命根据地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97。
[2] 付开沛、卢雁彬、单庭俊、王辉:《河南英烈传——民族英魂吉鸿昌》,海燕出版社,郑州,1995,第26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