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以湘西州泸溪县城市广场辛女雕像造型设计为例

  • Update:2014-10-17
  • 宋立新 吴 群 刘 霖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了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原理,揭示了城市广场地标人物是城市精神理念在人物造型中的客观存在,提出了城市广场人物造型设计方法——以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气韵显现为路径的现象学美学造型方法,并应用于泸溪县城市广场辛女人物雕像造型设计中。
关键词 :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精神理念、造型艺术
全球化进程飞速推进,人们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快节奏带来的压力。在现代城市中,技术建设取代了居住,相仿空间取代了场所,人们渐渐与大地相分离。因此,在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建设具有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环境,引导城市居民回归到自身存在就变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城市不应仅仅关注空间围合,强调功能,满足城市主体的行为需求,还应综合现象学美学、艺术符号学、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着力打造城市地标人物来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质,求得城市主体的文化认同,创造出符合城市主体审美需求的诗居场所。
 
一、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城市公共艺术的节点展示
 
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专家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而城市节点,则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1] 鲜明的城市意象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形态的主观感知。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点,通过雕像、壁画、牌坊等景观小品呈现城市精神文化,集中地体现着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风貌和形象感知。
 
城市需要能展示其文化特质的形象来唤回人们日渐失落的场所认同感。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认为,“场所就是一切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固定物体的地方……是组织起来的意义世界”。[2] 人的生活在他有自主的、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前就已与环境特质相联系,人们通过认同 (Identification) 即对物的理解获得世界。场所的独特性营造了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并产生精神的归属感。
 
地标人物是城市精神的直接显现,具有很强的外显性、识别性、地域性和公众性。地域独特的文化精神需要借助艺术形象来被城市主体感知和识别。艺术形象可以使现象的真实意蕴从复杂表象中得以显现,使现象具有由心灵产生的实在,唤醒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营造良好的精神生存环境。
 
二、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艺术方法研究——以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气韵显现为路径的现象学美学造型方法
 
造型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感知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3]。现有关于造型艺术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以自然形态为原型进行模仿的造型方法,如仿生设计,以丰富的自然形态为启发,创造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契合的图形、事物 ;(2)以经验联想为基础的具有象征色彩的符号学造型方法,如标识设计,将经验表象经过艺术抽象转换为一种经过主观重新构建过的虚空的客观表现。[4] ;(3)以自我表现为目标的造型方法,该方法多是艺术者自身的精神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表达,寄情于景,不拘泥于形式。
 
以上三类造型方法都有各自的可取和不足之处,第一类造型方法以自然形态为原型,缺乏能动的思想和意向,重形式而不重内容 ;第二类造型方法立足于经验表象的关联和想象,赋予形象与之相近却并不存在的意义,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却无法使城市主体获得心灵的认同 ;第三类造型方法较前两者更为激进、自由,其外在形式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城市主体能够借助城市地标人物的艺术形式获得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浮躁的心灵得以慰藉。然而艺术的创造却不能通过工具性的方法被测量或加以科学分析,同时,事物又会随着主观体验而自由变更,经验的比较也不足以获得纯粹的概念。对于地标人物的艺术感知,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学中“本质直观”的方法把握,即在变更多样性中寻求统一联系,寻求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即世界中“自在”的存在之物。[5] 萨特曾说,“自在”是与自身绝对等同,它完全被自身所充满,是完全的肯定性 ;它是不透明的、无空隙的,不从属于时间,它就是它。艺术亦然。
 
因此,城市广场地标人物的造型设计中,应规避认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局限,以先验还原为路径,寻找人物的先验意识,造就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直觉思维主体,使城市主体获得心灵的认同和归属。“以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气韵显现为路径的现象学美学造型方法”就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地标人物存在状态的情境模拟、意境体悟,寻找其天性中的纯真、良善的意识点,把无意识的情感提升为自觉的情感,运用人的形体线条和艺术语言,使先验精神通过形象得以识别,以达到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理念的统一。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塑造,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剖析地标人物资料和背景,体悟其境遇和情感,还原其先验意识 ;(2)把握变更,直观本质,运用观念性、表述性的的文学语言固定人物精神理念 ;(3)揣摩人物饱含某一先验意识的行为情态,模拟人物自然动态和情感的流露,形成设计的心理意象 ;(4)将设计意象转换成人们容易感觉的气韵节奏,运用人的形体、材质、颜色、创作技巧等进行艺术表现。(图 1)
 
 
1.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思路
 
三、案例——湘西州泸溪县城市广场辛女雕像造型设计
 
湘西州泸溪县位于湖南省沅水中游,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弘扬泸溪民族文化,泸溪县人民政府特兴建了集观光、休闲、文化和娱乐为一体的,以地标人物“辛女”命名的广场。该广场占地约 40 亩,建设有民俗风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浮雕墙等多处公共艺术景观。泸溪的“盘瓠与辛女”传说是流传于中国南方苗、瑶、畲等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力极大的神话传说,在《风俗通义》、《搜神记》等古籍中都有详细记载,且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针对“辛女”这一在泸溪广为流传的地标人物的造型,笔者采用了“以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气韵显现”为路径的现象学美学造型方法。
 
1. 先验还原——确定辛女造型的纯真理念
 
辛女艺术造型理念的确定经历了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剖析辛女资料和背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因屡遭敌寇吴将军屠戮而昭告天下。来自沅水流域的盘瓠割取吴将军首级献与高辛帝,依诏与帝女辛氏共结连理。后辛女下嫁给盘瓠并来到了泸溪,二人琴瑟和谐,繁衍后代,传播文明。数年后,盘瓠被吴将军余孽杀害并抛尸于沅水。辛女闻讯后,顺沅水不停地找寻,最终泣血泪干,化为一石(辛女岩),屹立在沅水西岸。第二,感悟辛女的境遇和情感。盘瓠遇害之时,遭遇丧夫之痛的辛女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盘瓠的信念,意识从极度的悲伤慢慢转向了和盘瓠同在的浪漫仙境——温情的“眷恋”。第三,还原辛女的先验意识。“眷恋”是辛女当时本真的意识状态,是其精神理念的观念性文学描述,她的意识已经超越生死,忘我地投入,达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
 
2. 本质直观——形成辛女造型的心理意象
 
确定辛女造型的“眷恋”理念后,就是对辛女在“眷恋”意识状态下自然流露的肢体动态、面部情态进行揣摩,进而感受辛女的内心意识,形成辛女造型的心理意象 :第一,作为帝王之女,辛女高贵、端庄 ;作为英雄之妻,辛女温婉、贤淑。辛女不会大喜大悲,她的造型应该定格在对盘瓠的眷恋。第二,辛女正面朝向承载着她与盘瓠美好回忆的沅江,身体微微扭转,双手置于胸前,所有的深情凝聚于一望,“眷恋”的温情转瞬即挥洒成永恒。第三,辛女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象之中,她已经意识不到外界环境的存在,完全沉浸在自己对盘瓠的眷恋之中。
 
藉此,笔者将自己所体悟到的“眷恋”心理意象转换成城市主体能够感知的呼吸节奏,然后根据此呼吸节奏来塑造辛女雕像,从而使城市主体能够感悟“眷恋”的纯真意识,创造出符合城市主体审美需求的辛女艺术形象。
 
四、气韵显现——转换辛女造型的艺术表现
 
形成辛女造型的心理意象后,再将“眷恋”的精神理念贯穿于辛女造型,使辛女的艺术造型气韵显现。第一,脸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与他人交流的通道。辛女面部表情带着对往昔爱情生活的甜蜜转变为现实境遇的突然,悲情含蓄而带点点微笑,嘴唇微微张开且嘴角内敛,形成些许的小酒窝,从悲伤升华为对爱情的笃定。第二,辛女眼神坚毅忠贞,似看非看,眷恋的神情在时空中延展,生死相依的意识得以显现。第三,辛女的肌肤圆润,身体匀称,双手相互错叠、轻松地放置于胸前,散发出成熟女性的柔美,情态与动作的吻合使辛女的外在形象与其内在的精神理念(眷恋)达至统一,成就对眷恋的完美诠释。第四,以“眷恋”精神理念为出发点,以上古夏朝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为蓝本,辛女的服饰和发髻产生自由的褶皱,柔美的体姿形成视觉的焦点,凸显出辛女作为生命母体所散发出的和谐美好,使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与精神共鸣。(图 2)
 
 
2. 辛女广场辛女造型设计
 
结语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既是艺术学的,又是人类学、社会学的。笔者尝试运用以先验还原为路径的现象学美学造型方法,还原城市主体先验意识,寻找纯真、良善的意识点,运用图形、材质将其客观化,建成城市广场的公共艺术,为公众提供一个民主、开放、平等的沟通环境,使城市主体能够体验自身的存在,感受场所形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注释 :
[1](美)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 第 36 页。
[2](挪威)诺伯格·舒尔茨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10,第 59 页。
[3] 夏征农 :《辞海(艺术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第457 页。
[4]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第 15 页。
[5](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第 11 页。
 
宋立新/吴  群/刘 霖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