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透视留青竹刻中的空间表现

  • Update:2014-10-22
  • 郭 琳 黄启发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留青竹刻空间感的表现,大致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刻做的空间与绘画的空间保持一致、图与底的空间通过切刀的深浅来显示空间的距离、灰空间的处理可以采用很多刀法,处理形式多样化。
关键词:留青竹刻、空间
*本文为江苏理工学院科技创新优秀重点团队“创意艺术与设计”(项目号:TDZD1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竹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几把刻刀,一块竹板,铸就了留青竹刻技法的全部。刻绘的内容各式各样 :可人物、可花鸟、可山水、可园林 ;刻绘的形式千差万别 :宜水墨、宜写实、宜创新、宜夸张。但刀凿出没无常,内容变化无穷,刻作之中的绘画空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留青竹刻中,首先刻做的空间与绘画的空间保持一致。留青竹刻在刻做之前肯定要有底稿,这个底稿就是竹片上面的图画。此底稿初刻的人描绘书法,刻到一定基础的就开始刻绘画。书法在处理空间上普遍较为简单,切刀、平刀就可完成空间的分割。用切刀一切到底(其切刀切至竹筠),用大小不同的平口刀处理即可。竹青、竹筠两层空间,一目了然。但是绘画就较为复杂,不可照此处理,否则不仅不能表达画面的整体效果,反而会得不偿失。
 
留青竹刻可刻绘的内容非常庞杂 :水墨画、工笔画、油画等均可表现。画面上体现出何种形式的空间处理,就要与该空间处理一致。中国绘画以流动的视点来表现空间,视点的流动在“步步移”、“面面看”中呈现。在这样的境况下,刻者当然要“饱游沃看”,“尽精微而致广大”。刻此类作品,肯定要注重画面的意蕴和画者要倾诉的内容。作画者如在景中逛,目随心动 ;刻绘者如在画里游,且吟且赏。绘画中融入了时空,包含了情感 ;刻绘中也要深入了解线条的流动、空间的转换。徐秉方的代表作品《客路青山外》臂搁在非常有限的 11厘米 ×45 厘米的竹片上展现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图中为了表现崇山峻岭的峰峦雄伟,将近处的山体树木、房屋采取了俯瞰性构图。远处的山峦浮岚暖翠、重峦叠嶂,渐渐形成了平视性构图,抓住了观者的眼球,形成了视觉的中心。中间的山体风骨峭峻、傲骨嶙峋,正是作者风骨的写照。整幅构图的空间亦远亦近,远的是构图的纵横,近的是刻画的精微。(图 1)
 
 
 
留青竹刻的图画作品如果是具有静止空间的意味(西方绘画空间),刻制此类作品,刻者就要注重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的再现。作为想要处理刻绘西方油画、摄影的刻者,必须谙晓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再以感性的理解、技法的纯熟来驾驭竹刻的创造。刻制西
方绘画,依据画面安排,对于透视能够精准刻绘,才能出现相应的空间感。以刀痕为面,层层递进,同时考虑前后开合,刻绘出相应的肌理效果,方能表现竹刻的特点。刻出的画面想有整体感,就不能够大面积破坏竹青,必要时用刀一刀一刀地戳、挑,在体积的基础上绘制光影的感觉。
 
刘硕识刻制《留青情意绵绵》臂搁时,就是利用摄影技术,转化为中国画的一次尝试。他说:“将光影形象转化成中国画的笔墨形象,是一次再创作,用刀完成笔墨的形象是又一次再创作,所以在创作画稿时必须兼顾雕刻的艺术特征。”[1] 作品中的两只天鹅结构严谨、形态逼真,透视精确、骨架科学,并在画面中保留了些许的光影效果。就连水面倒影、波纹的处理都有透视的原理存在。透视学、解剖学的剖析在人物的刻绘中尤其明显。画面中肤若凝脂的女子,其解剖比例极其精准。在此画面中,为了突出主体人物,没有去掉底面竹青,让底面竹青与人物(刻绘的竹青)形成强烈对比。在人物的边缘部分都清晰地刻画出透视的虚实。
 
 
在留青竹刻中,图与底之间的空间可以通过切刀的深浅来显示空间的距离。图形都有图与地之间的区分。在留青竹刻中,图与地更是清晰可见。画面为图,与之相反为地,但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一概而论。切刀切在竹青上有深有浅,才能较好地处理图与地的关系,以期达到满意的效果。
 
笔者雕刻的朱道平作品《松亭图》臂搁(图 2),似乎可以感觉到画面下那颗悸动的心 :高大的松树代表作者的心意,空无一人的庭院里两人促膝畅谈,小描笔的委曲蜿蜒,充分显示了中国线条的魅力。作者用线条显示了一个现代文人的桃花源之梦。首先是画面的精神打动了我,激发了我刻做的欲望。由于该画面以小描笔为主,用笔较为细腻,刻做的地方极其复杂多变。比如,松树与山林的下面到底怎样处理,是刻成光地,还是无中生有,加上一些云雾?考虑到如果刻成光地就会仅仅出现反向效果,而此画面单纯的反向效果明显无法表达作者超脱尘俗的道家思路。既是超脱尘俗、山顶相会,在高处不胜寒之际,依然能够酒逢知己千杯少,可见作者的“悠悠然之乐”。因此,如果加上一些云雾应该可以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加上云雾,下面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云雾与松柏之间的刀痕如何处理?是全部以切刀切出,使松柏与云雾完全分离,还是互相浸染相辅相成?此处的空间如何处理呢?我经过认真考虑,如果将云雾与松柏互相浸染,一定会与作者的原作有差别, 原作上没有云雾,而我处理后的效果应该是原作上本身就有云雾,显然不妥。只能用切刀切出,使松柏与云雾完全分离。但是云雾的一部分必然与松柏相混,那么一部分就用切刀切得深,一部分就要切得浅。哪里深,哪里浅呢?这就要统筹考虑整个画面的效果了。首先思考云雾与下面山峰的呼应程度,心里大概勾勒出云雾的形象,再下刀刻做。切刀切的深的部分是万里无云的天空,切刀切的浅的部分是云雾与画面图形相接的部分。这样再用平刀下刀,深的部分可直刻至竹筠,浅的部分先轻描淡写地刻一下,等待最后的调整。
 
 
 
在雕刻具有素描感的《邓小平肖像》臂搁时,人物与竹地的区分就完全依靠切刀来完成。(图 3)依据画面的要求,人物的上衣色彩较重,必须通过竹筠才能表现 ;人物本身是画面中心,只能是用竹筠加以表现 ;此人物的竹地如果也刻成竹筠,那么,人物的服饰与竹地会形成冲突,效果也会不理想。思考再三,只能采用留有竹青的方法了。人物的边缘与竹青如何处理,才能凸显空间感呢?看来只能用切刀的深浅来显示了。如图所示,人物头发处,切刀切的较深,人物脸庞处切刀切的较浅 ;切的较深处用针形刀向内刻绘,刻度大 ;切的较浅处用针形刀向内戳挑,刻度小。刀痕大的是头发,刀痕小的是脸庞。
 
 
 
 
在留青竹刻中,灰空间的处理非常丰富:平口刀、圆口刀、针形刀、弧形刀等均可以使用。这里所说的“灰空间”,是指画面中虚化的空间,它包含水墨的深浅处、景物的过渡处、人物的灰度处等。一幅留青竹刻作品,完好无损的竹青称之为画面中的白,刻出来的竹筠称之为画面中的黑,余下的部分就可以称之为“灰空间”。以这个概念为基准,除了字体(白)、印章(白)、竹地(黑),灰空间几乎涵盖了竹片中留有的刀痕。画面的过渡使灰空间占有大量的面积,是画面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刻出的作品如果缺少了灰空间的过渡,将导致画面是作品简单的反相效果,缺失了刻者本人的思考。
 
留青竹刻的灰空间表现都是对物象进行的加工和改造,重新注入了主体的构思,具有再创造的特征,绝不是对画面和现实空间做亦步亦趋的摹仿。徐秉言早已说过 :“留青竹刻是刻画,而不是画刻”,指的就是灰空间的处理。灰空间处理的是否到位,将决定着画面的主题是否可以无误地传达。当然,想要表现一个场景,刻者就要想尽一切方法,包括一些很细致的表现。因为一切有规律的都会带有匠气的味道,所以要具有无规律的胆魄,不择手段地达到空间的表现,才是真正的技法。图 4《草莽雄风》臂搁是谭文如的作品 :近处草木苍翠、虎头威风凛凛,远处铺青叠翠、虎身膘肥体健。画面中黑白灰显现的极其明显:虎身之上一些亮处、些许的竹叶为白,竹筠为黑,大片的竹叶与虎身上斑纹的华彩都是通过刀痕刻出的灰来体现的。多刀并用才能刀法多变 :此画面的竹叶(灰处部分)采用了以圆口刀为主的处理手段,圆口刀刻过的部分刀痕不明显,铲去竹青也较浅,灰度较大。虎身的灰度部分由于较为明显,与虎身的亮处相辅相成,就采用了平口刀,缓慢地推刀使其过渡自然。平口刀与切刀相交接的部分采用针形刀屏神静气地挑出绒毛。
 
 
 
在《深山之处有人家》这幅作品臂搁竹刻中,几乎只有灰空间的存在。(图5)笔者在处理山石与树叶的关系时,着重采用了多种刀法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山石采用了平口刀与圆口刀相结合刻绘,刻树叶时,用弧形刀刻出树叶的大概轮廓,再用“V”形刀在需要较重的地方加一下工。个别的地方还使用了针形刀,以求多变的效果。
 
 
 
结语
 
留青竹刻这种中国艺术形式,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征。“苦竹雕镂若费心”的刻竹人在一尺见方的竹筠上表现出春光融怡、夏景蓊郁、秋致疏薄、冬色黯淡。它生成于莺啼燕语、绿水红桥的烟雨江南,依托于虚心劲节、坚韧不拔的青青翠竹,存在于窗明几净、笔墨飘香的芝兰之室。
 
注释:
[1] 赵安民:《相约世博——全国竹刻艺术邀请展作品集》,线装书局,北京,2010年,第78页。
 
郭 琳/黄启发 江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