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影星与改良旗袍:还原民国女性服饰细节中的品位与时尚

  • Update:2014-10-28
  • 夏燕靖
  • 来源: 《装饰》杂志第9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影星与改良旗袍为论述主线,力求借助张爱玲笔下绽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女性改良旗袍的绚丽姿态,来读解胡蝶、阮玲玉、周璇和顾兰君改良旗袍的穿着细节,将她们的衣着品位与时尚一一析出,还原民国女性服饰的别样风采,挖掘昔日风靡上海滩的改良旗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使民国时期改良旗袍所赋予的一种生活方式得以鲜活再现。
关键词 :民国影星、改良旗袍、女性服饰、品位时尚
引子:张爱玲的依旧旗袍与民国的旗袍改良
 
张爱玲小说《更衣记》开篇写道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 ;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描写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很大,几乎从清朝直到“五四”,这是旧中国女性服饰由“传统”转向“现代”发生重要历史演变的时代缩影。而且,张爱玲很肯定地判断,“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这当然是作家从历史表象给予的选择答案,不能说是全部的历史事实,但起码说明从清代至民初的女性被封建礼教压抑和束缚,衣饰显得过于单一,不免让人感到封建礼教总是让女性与生俱来的美感展现受到种种限制。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瓦解,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传到国内,开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女性的服饰也从单一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各式各样的女性衣裳层出不穷,尤其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时髦女性,逐渐愿意展现自己的性别特征,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剥夺女性的基本权利。民国年间,旗袍先是在知性女性中流行开来,张爱玲认为旗袍的流行是新时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之权的产物,女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醉心于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可是,久已形成的封建观念在中国仍然使女性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愿望。就以民国女性选择穿着旗袍来说,民国初年的旗袍依然严冷方正,有着明显的清教徒风格。
 
随着辛亥革命新思潮日益深入人心,终于在“驱除鞑虏”威震四方的口号声中,旗人的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达拉翅”、“花盆底”这类旗女特征的装束在民国建立不久销声匿迹。自民国改良施政推出,社会环境改变,女性纷纷要求改制服饰,上海洋场的时髦女性开始流行穿起改良旗袍。这一新装款式很好地体现出女性身形特有的曲线美,成了上海滩的一大风景。虽说晚清时期女性也穿旗袍,但与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渐渐流行起来的改良旗袍相比已不是一个概念。所谓“改良旗袍”,虽脱胎于清旗人之袍,但已具备了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显示出对时世装束的追求。其改制过程也经历了“经典旗袍”和“改良旗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开始引入西方的开省道等工艺,使旗袍更加合身[1] ;第二阶段引入更多的西式裁制方法,如装袖、装垫肩和拉链等。由此,经过改良后的旗袍,使一大批追逐时髦女性趋之若鹜。
 
1.晚清女子头戴大拉翅,身着马甲旗袍
2. 20 世 纪 30 年 代 末,北平北海公园,身着改良旗袍的游园姑娘
3.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滩身着改良旗袍的时髦女子
 
起先,改良旗袍的样式与清末旗装差别不是很大,只是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以前那样宽阔。至上世纪 20 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样式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变,这时的旗袍已经开始收腰,注重女性的体态之美。到了 30 年代,旗袍新样式趋于稳定,并在沿海各大都市流行开来。张爱玲笔下穿着旗袍的女子,或鲜活妩媚,或艾怨冷艳,多是依据这类旗袍来描写的。她在小说《色·戒》一开头,就给了王佳芝一段近乎苛刻而又细碎的时装秀描写,“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这一装束在李安的同名电影里转给了汤唯,汤小姐的扮相大体符合申港两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改良旗袍正处在黄金时段的风貌,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美态。汤小姐身着改良旗袍,修身凸显腰际线的美,笔挺的装束看起来精神百倍,且又有古装遗韵,展现出气场不凡的大牌影星之风范,令人称羡。自然,观众也一饱眼福,在影片《色·戒》里共有 27 件改良旗袍悉数亮相,勾勒出旧时上海女子的万种风情,成为那个时代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流标志。当然,说起民国年间的改良旗袍,我们还会想起 2000 年王家卫的华丽影片《花样年华》,张曼玉在影片中演绎的 23 件套“旗袍秀”,让观众视线从始至终一直被吸引着,仿佛跌入 20 世纪 30 年代恍若隔世的前尘之中。那美丽的旗袍身影,宛如古典而凄艳的花,静静地盛开在时光深处。
 
 
4. 20 世纪初蓝地印花倒大袖旗袍
5. 20 世纪 30 年代湖绿绸刺绣缘饰单旗袍
 
一、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改良旗袍之差别
 
话说回来,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改良旗袍的主要差别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旗女之袍不显露身体,特别是晚清大多宽大平直;民国改良旗袍开省收腰,凸显体态。这种差别与两个时代的观念有关。清人的旗袍观念,注重体统威仪的礼节,而漠视体态曲线的美感呈现,依循古制不赞成女性体态的醒目显眼,总是以含蓄谨慎的态度审视女性体态,因而旗女的身形往往被隐藏在层层衣衫之下。民国改良旗袍深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西方服饰那种充分表现,甚至夸张女性人体曲线美的影响,将旗袍的作用发挥出烘云托月的效果。第二,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 ;民国改良旗袍内穿短式衣裤,且着丝袜,开衩处露腿。仅衩下露裤和衩下露腿,便意味着新旧两种人文观念的更替。民国改良旗袍的衩有时开得很高,几近臀下,腰身又裁得极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给人以轻捷之感,足见这是对女性衣着行为约束的极大放松。第三,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以提花织物为面料,且装饰繁琐 ;民国改良旗袍面料较轻薄,多为印花面料,装饰简约。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民国改良旗袍则是依靠面料纹样的装饰,表现手法上更多地吸取西式的写生花卉和光影处理手法,去繁就简,促成了镶滚等繁复装饰的省略。第四,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 ;而民国改良旗袍则走向平民化的路线,作为等级身分的标识渐已淡化,而成为纯粹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衣着装扮。总之,民国改良旗袍已经显露出女性的“曲线美”,在剪裁上改变了传统女服的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服装日趋华丽,甚至,出现了类似奇装异服的款式。就是这样的欧陆风情的改良旗袍,竟然在 1929 年被国民政府确定为国之礼服,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民国年间,大约是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改良旗袍在上海掀起风靡一时的时尚热潮,从社交名媛到知性女性,从演艺名星到市井百姓,无不对改良旗袍倾心。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着装热潮,考据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沪上名媛提出了服饰西洋化的设计需求 ;二是经过能工巧匠的裁缝之手,申城出现了改良旗袍从款式到衣料,再到花色的多端变化,演绎着让人迷醉的海派风情。尤其是名媛、影星的穿着引领,自然成为上海社交与职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这有如张爱玲笔下对改良旗袍的描写 :“各式各样的新款旗袍,有织锦缎丝的,有略显华贵的,有稀纺袍面的,有轻盈妩媚的,有镂金碎花的,有华丽高雅的,还有黑平缎高领无袖的……”旧时上海的改良旗袍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记忆里,一股岁月的味道,一股流年的暗香,一股生动的苦涩,仿佛都能真真切切地被嗅到。
 
二、胡蝶与“胡蝶旗袍”可谓名媛丽人的象征
 
胡蝶是民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演员之一,作为一代影后,胡蝶成了时髦女性关注的焦点,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穿着打扮都被报章杂志从头到脚分解评论,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胡蝶一生饰演过的角色有姨娘、慈母、教师、演员、娼妓、阔小姐、劳动妇女等多种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物,但她最为成功饰演的角色仍然是“贤妻良母”式的中国传统女性。在她的巅峰之作《姐妹花》中,一人饰两角,将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演绎得鲜活生动。而影片中她身着各式改良旗袍,则起到很好的塑造形象和角色的作用。
 
 
 
6. 电影《色·戒》中汤唯扮演王佳芝,穿着的改良旗袍
7. 电影《花样年华》张曼玉饰演苏丽珍,穿着的改良旗袍
8.20 世 纪 30 年 代, 胡蝶身着凤仙装(改良旗袍之一种)的造型
9. 身穿改良旗袍的上海影星阮玲玉
 
 
胡蝶对旗袍的做工非常讲究,也很注意旗袍的样式,她十分喜欢复古式带有花边、或者稍微有点滚镶的旗袍,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自己设计。创刊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的《展望》周刊,是中华职教社创办的一份教育刊物,为了迎合市场,也将胡蝶作为《展望》封面女郎推出。可见,胡蝶一直走在时尚的最前沿,又有大众人缘,可说是一个时尚引领的风向标。胡蝶的最爱,是短式的改良旗袍,其长度缩短到膝盖略下,袖子也缩短到肘上,整个小腿和小臂袒露无余,这算是那个时代对女性身形美的最大释放。她还特别在短旗袍的下摆上缀有三四寸长的蝴蝶褶衣边,短袖口上也相应缀有这种蝴蝶褶,因“蝴蝶”与“胡蝶”谐音,这款旗袍在当时被称为“胡蝶旗袍”。可见女人美丽的身影背后不仅仅是身形问题,女人魅力也不仅仅是漂亮问题,其中折射出诸多女性内涵和外修的“禅理”。以至于胡蝶在当选为影后,得到的实惠之一,便是无数报刊将胡蝶改良旗袍装从头到脚逐一分析给读者来看,以她作为全中国最美丽的女性范本。而胡蝶改良旗袍装也成为时尚月份牌画的主角,甚至这种美一直延续到她后来去香港,乃至胡蝶牌暖水瓶的花样为其丈夫做生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 20 世纪 30年代,处处可见胡蝶身着改良旗袍的芳姿靓影,如此张扬,连阮玲玉也只好成为她身边那朵最沉默的花。
 
三、阮玲玉的紧身旗袍和“义乳”穿戴留下惊艳一瞬
 
阮玲玉在上世纪 30 年代,以清雅脱俗的形象独立于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个自强自立的新女性形象,是女工、女学生、知识分子的偶像。仔细分析她所穿着的改良旗袍,最大的改变在于袍腰不断收缩,而使女性身形的曲线全部显露出来,并且,旗袍腰身最后竟窄得要吸口气才能扣上纽扣。这样一种由“捆身子”内衣束缚才能穿出的旗袍韵味,俗称袍腰紧身旗袍。而“小马甲”内衣,在当年女星群体中颇为流行,但凡塑身不可不用。
 
“小马甲”用料既有丝织品,又有纯棉布,在前片,缀有一排密纽,穿着时将胸乳紧紧扣住。到上世纪 20 年代末,乳罩从海外传入国内,这种“小马甲”才渐渐淡出。有意思的是,当时人们将外来的乳罩称之为“义乳”,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人工乳房”或“假乳房”的意思,但它的好处是“束乳而不压胸”。
 
起初,女性并不习惯使用。自然,电影女星成为时尚体验的先行者。以出演《神女》、《新女性》等影片蜚声影坛的阮玲玉,便首先戴上“义乳”、穿着袍腰紧身旗袍来凸显身形,胸乳圆润与旗袍的曲线结合近乎完美,给人留下影坛惊艳一瞬。阮玲玉也由此成为我国最早戴“义乳”的女性之一。此后,“义乳”慢慢在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流行开来,成为时髦女性,甚至是新女性的衣着必需。
 
有文献记载,胡蝶和阮玲玉还穿着老上海名牌“鸿翔”改良旗袍走过秀,这可是民国年间影坛一大盛事。鸿翔时装公司前辈董事长金鸿翔之子,如今已 80 高龄的金泰康老人回忆说,老上海的明星、名媛们无不视鸿翔为最爱。电影皇后胡蝶就是鸿翔时装的忠实顾客,她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的衣服几乎都由上海鸿翔服装店包下来了,那里有几个老师傅,做工很考究,现在恐怕很难找到这样做工考究的老师傅了。”彼时鸿翔的时装“秀”更是盛极一时,1934 年鸿翔在上海百乐门舞厅举办了一次时装表演会,吸引了胡蝶、阮玲玉等大牌当红明星上台助阵。直至今天,这场时装表演依然令人难忘,因为这是上海,也是全国的第一次时装表演。此后,在上海夏令配克电影院、大华花园等处,又先后举办了多次时装表演,参加者除了万众瞩目的大明星之外,还多了许多名媛。[2]
 
四、周璇旗袍的修身剪裁尽显新女性的无穷魅力
 
周璇是继胡蝶之后民国年间又一位著名影后。有评论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爱情的美好都是驻留在初遇的那一刻,很多的经典故事,都无一例外地贯穿着这一主题。在美丽的华清池畔,唐明皇李隆基初遇杨玉环,美人的回眸一笑,即刻让六宫粉黛颜色全无。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说这个妹妹似曾见过。
 
杭州西湖,白素贞初见许仙,急雨中借伞同船。祝英台在杭州书院第一次看到梁山伯,她叫他‘梁兄’。”[3] 周璇就是民国年间女星中演绎凄美爱情的绝佳“丽人”,而她的扮相总也离不开风靡一时的改良旗袍。在这种特显气质的旗袍装束下,周璇的淳朴、健康、活泼,不同于过去流行的柔弱纤细的女性病态美而释放的自然美,更成为她所扮演的新女性的风情所在。周璇多次出镜穿着的端庄深色旗袍,因其在领口、袖口以及裙身上装有精致的刺绣点缀而显别样气质,可谓低调中彰显出优雅。而旗袍的修身剪裁于低调中也凸显周璇曼妙身姿,曲线美展露无遗,这是新女性的极大魅力,更接近大众审美所接受的形象。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她饰演的女主角小红身着旗袍的模样,显现出那种特有的单纯、质朴、善良征服了观众。我们可以用“旖旎摇曳,沁入人心”来形容在那些黑白影像中周璇一直以来的纯美。即便是如今,仍有一点传统气息的港台名星伊能静、张柏芝都曾先后挑战过周璇这个美丽的角色。又比如,Reborn 组合演唱电视剧《周璇》主题曲《花泪》,试图演绎周璇心声,可以说对这对姐妹花而言确实是一次挑战。不过,对表现旧时代的流年沧桑,一向被认为外型与打扮时尚前卫的Reborn 姐妹倒是信心十足,她们豪迈地说 :“我们骨子里也不乏传统的元素,这是一个讲述旧时代的故事,我们觉得这种尝试很好,是一次挑战。”但事实上,周璇那纯粹得犹如空谷幽兰绽放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确实是无法复制的,周璇在民国年代里,永远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角色。
 
通过对周璇剧照的细读,不难发现 30 年代末,改良旗袍又多借鉴西式服装的裁剪方式,出现了紧身无袖旗袍,这让女性又一次成为时髦,光裸的腿部在旗袍前摆下部开着小衩的缝隙里若隐若现,富于动感。有一张剧照是周璇倚在墙角的栏杆上,身着一袭月牙白为底、金色镶边的紧身无袖旗袍,色彩淡雅和谐,袍身扫地,修长的旗袍将她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
 
匀称的身姿、白润的肤色、淡淡的笑涡在收腰紧身中更显玲珑精致,活泼开朗。她侧着头,显得俏皮活泼,少了一种贵气,却多了一份邻家女孩的气息。而同时期杭穉英先生所描绘的大量琵琶美女月份牌,女子也是身着无袖长摆旗袍,大红艳花,一团富贵之气,可说是与周璇剧照中的旗袍款式相互呼应。由此可见,周璇作为受人瞩目的电影女明星,不仅走在时尚的前沿,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
 
 
 
10. 影星周璇身穿改良旗袍
11. 周璇身着改良旗袍的老照片以 218.5 万元成交,创国内影像拍卖纪录
12. 杭穉英绘制的穿着改良旗袍的琵琶美女月份牌年画
13. 电影《风声》中李冰冰饰演李宁玉,身着改良旗袍
 
五、“顾兰君式”的新潮旗袍风靡上海滩
 
顾兰君 1937 年加入新华公司,主演第一部大型古装戏《貂蝉》,因她着力塑造出一位高风亮节的巾帼形象,上海影迷送给她一个绰号——“金鱼美人”。之后,于 1939 年初秋和 1940 年春,她两度与《青青电影》杂志的“影迷心爱影星”陈云裳发生“两美竞争”,虽说被陈云裳击败,但名声不减。
 
顾兰君的改良旗袍,大胆地在旗袍的左侧开长衩至大腿深处,同时又在袖口开了半尺长的大叉。这种“顾兰君式”的新潮旗袍,即刻风靡上海滩。老上海著名影人顾也鲁回忆说:“我和顾兰君合作了四部影片 :《葛嫩娘》、《小房子》、《并蒂莲》、《夫妻之爱》。她能演飒爽英姿的巾帼英雄,能演温情脉脉的绝代佳人,也能演放荡不羁的女性,我深感顾兰君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性格演员。”[4] 而“顾兰君式”的改良旗袍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14. 20 世纪 20 年代初,在上海舞厅内穿着改良旗袍的舞女
15. 20 世 纪 30 年 代,上海首创的服装秀中身穿改良旗袍的模特
 
六、民国影星的旗袍装束成为昔日“映画”的底片
 
与改良旗袍相配的发型,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民国影星如周璇、梁赛珍、陈燕燕、王人美、陈波儿等,又喜欢在额前留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其中,刘海也有遮住两眼的 ;还有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的;或者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时称“燕尾式”。之后又风行一种极短的刘海,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字叫作“满天星”。有意思的是,因旗袍开衩露腿,此时一种流行的丝袜便风靡了起来,女星们大多穿着。如此一来,旗袍风靡也催生了丝袜的流行。随之,女星们的所有妆扮无一不为追赶时髦的女性所争相仿效。
 
时隔六七十年之后,新一轮民国题材影片又成热潮,一大批重新演绎民国改良旗袍装束的女影星形象问世,深受影迷的追崇。如《胭脂扣》里的梅艳芳(1988 年)、《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2000 年)、《茉莉花开》里的陈冲(2004 年)、《爱神》里的巩俐(2004 年)、《2046》里的章子怡(2004 年)、《长恨歌》里的郑秀文(2005 年)、《上海伦巴》里的袁泉(2006 年)、《色·戒》里的汤唯(2007 年)、《风声》里的周迅(2009 年)、《金陵十三钗》里的倪妮(2011 年)、《危险关系》里的章子怡(2012 年)。由此借说一则话题,复制民国时期的改良旗袍也成为如今影视剧服饰设计的重头戏。
 
例如,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前后一共换了 23 件旗袍,使这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件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实地包裹着,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而张曼玉不停地更换旗袍,却始终未能换掉她柔美成熟的气息,这绝对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又如,《风声》中李冰冰和周迅两朵冷艳金花,给这部带有惊悚色彩的谍战片增添了妩媚的亮彩,尽管两人在戏中的服饰更换有限,但不同的旗袍演绎,折射出两人扮演角色的不同性格。周迅盘发,穿暗红色点缀小花的中式改良旗袍,凸显出顾晓梦这个角色的复杂,有一点暧昧,有一点活泼,又有那么一点诡异。于是,就有了这个花哨发型与点缀小花的中式改良旗袍,暗示她的“不稳定性格”。而李宁玉是顾晓梦的上级,在电影中,无论是在密电科的身份,还是在裘庄通过图画将信息传出,都预示着她是一个头脑冷静、遇事沉着的人。她也有旗袍扮相,但颜色偏向素雅,是沉稳大气的一种。角色与旗袍装束的有机配合,可谓影片人物形象塑造的精彩之笔。
 
结语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照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与气息。由民国时期影星掀起的改良旗袍的时尚浪潮,表面上看似旗袍衣饰产生与兴盛的过程,其中暗合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出于不同的审美观念,晚清民国的女性对衣着“遮与露”、“实与虚”的审美观念变化,裹杂着复杂的社会转型。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社会变革与传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新式旗袍也必须在传统中寻求新的出路,在传统马甲、袄、清代旗装的基础上,剪切“文明新装”的时髦服饰的元素,再结合西方裁剪工艺,融合了汉、满、洋等多种元素,抛去了旧时代的陈旧观念,也祛除了低级的审美趣味,成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服饰。经过民国女星推波助澜式的演绎,时代风潮席卷一时,旗袍成为当时女性追逐时髦的象征,既能适度地展现女性的体态线条,又以自然简约的方式体现东方人内敛含蓄、端庄典雅的气质,以一气呵成的线条感,流畅地展现了女性的美感,最终成为一个时代衣着的经典样式。
 
 
注释 :
[1] 开省道工艺源于欧洲人的发明,早在13 世纪末欧洲人便开始在服装裁剪中用省道,使服装更加合体修身。民国时期开省道裁剪方式的引入,创造了改良旗袍的新结构和新样式。
[2]关于胡蝶和阮玲玉穿着老上海名牌“鸿翔”改良旗袍走秀的史料记载,源自陶宁宁:“胡蝶阮玲玉穿鸿翔旗袍走秀”,《东方早报》,2009.7.24,A48 版。
[3]李迎兵:《民国女子:人生若如初见》,blog.sina.com.cn/s/bl...2010.7.3。
[4]顾也鲁:《影坛艺友悲欢录》,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1996。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