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相生或相尅——评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

  • Update:2014-04-10
  • 文:乔-安·柏尼·丹茲克尔(Jo-Anne Birnie Danzker) 译:苏伟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总监是意大利出生、现生活于纽约的马西米利安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他把此次在展览宫和军械库的主题展命名为“百科宫殿”(Encyclopedic Palace),以此向自学成才的意大利裔美国艺术家马里诺·奥雷蒂(Marino Auriti)致敬,后者曾于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专利局一道精心设计了一座想象的美术馆。这座美术馆“用来储存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把从轮子到卫星等等最伟大的人类创造集合在一起。”7 他设计的模型叫做“世界百科宫殿”,335厘米高,由木材、塑料、玻璃、金属、发梳和模型配件组成,蔚为大观。吉奥尼把它放在军械库的入口以示尊敬,而主题馆展览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则来自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Karl Gustav Jung)自1914年到1930年间制作精美的手稿,其中包括大量绘画和书法。这部手稿通常被称之为《红皮书》,荣格的继承人直到2001年才把它公之于众。

《世界百科宫殿》.20 世纪50 年代前后. 木头、塑料、玻璃、金属、梳子、模型配件. 335 x 213 x 213 cm. 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和威尼斯双年展提供. 奥雷蒂·菲尔马尼收藏为纪念马里诺·奥雷蒂

瑞士批评家萨穆埃尔·赫尔佐格(Samuel Herzog)在评论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时,把《红皮书》描述成吉奥尼的百科全书展览的起点和核心。然而他认为,由于缺乏文字说明和解释,《红皮书》“仅仅变成了荣格精神世界的象征……一个叙事框架可以让(百科宫殿)所展示之物和与之相关的话语之间的关联变得可见”8。而这却缺失了。赫尔佐格问道,难道不是说,“无论谁创作出了一种百科全书,就等于声称其拥有了阐释的权威,但这是否也适用于非常个人化的百科全书呢?”9 为《纽约时报》撰写了此次展览评论的霍兰德·考特尔(Holland Cotter)也对吉奥尼的百科全书策略持保留意见:

“吉奥尼先生参照的是‘博古架’或奇珍室这类模式。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这是放置那些无法归类、通常带有异域风情的收藏品的地方。这一观念并非原创,但若像这里一样,把那些所谓‘局外艺术家’的作品当做奇珍异品,这个观念本身就有点问题了。简单说,身处局外的艺术家指的是那些自学者,但常暗指他们有身体上,社交上或心理上的欠缺。局外人艺术的概念在今天已经让人厌倦,甚至受到伦理的质疑,就如几十年前所谓 “原始艺术”的提法一样。吉奥尼先生微微点出了这个问题,却并没有正视讨论,他将这作品与由艺术家创作的看似局外人的艺术(现在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做法)整合在一起,使两种定义变得模糊了。”10 

郭凤仪. 《黄陵》.1996 年. 彩墨、宣纸. 259 x 71 cm

然而,考特尔和赫尔佐格都称赞了吉奥尼的策展才华,赞美他将来自37个国家的150名艺术家编成“单一旅程 ”11,游走其中能让人感受到愉悦:“展览的策展思路如此明确,艺术家阵容如此强大,场地安排如此专业,使你不自觉地一路走到头,深感不虚此行。”12在此次展览的画册前言中,吉奥尼把百科宫殿看做“针对知识的,尤其是针对想看到和知道一切的欲望”。他写道,展览中各个作品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对照,结合,混杂和碰撞的一种网络关系”。展览的核心是思考什么样的图像被用来组织知识和形成经验。受到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图像人类学的启发,吉奥尼把来自不同语境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放在一起,“异质的东西被裹挟在一起,艺术与其他图像形式相摩擦,”13 就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展览开幕后不久的一次采访中,他说:“我们生活在21世纪,因此,我想在威尼斯做一个既有历史感,又有当代性的展览。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同步性的时代。”14

“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现场.2013.威尼斯双年展 

与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同时开幕的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1979年至今)”雄心勃勃,也试图写就一个由历史中的艺术和当代艺术组成的百科全书。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和威尼斯美术学院教授格劳瑞亚·巴雷泽(Gloria Vallese)策划,由位于广州、广受好评的广东美术馆组织举办。展览举办地位于军械库的上端15,与吉奥尼的“百科宫殿”和中国的国家馆仅隔一条狭窄运河 。530日,借举办学术论坛之机16,“未曾呈现的声音”正式向媒体和艺术界同仁开幕。第二天,北京的《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 )对展览进行了报道并指出,参与论坛的近20名中国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史家提出讨论了诸如国家体制、历史崇拜以及价值追求等问题。文章引用了王林的话:“(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支离破碎的出场不能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值得被人们看到。”文章还说,展览中包含了一个涵盖一千多名中国艺术家文献的临时图书馆,其中的所有艺术家作品都是由12个知名艺术评论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选出的。17

 原弓.《空袭全世界——威尼斯》2013年. 行为表演. 艺术家本人提供

与“百科宫殿”一样,“未曾呈现的声音”是一个有关知识的展览。如果说吉奥尼表达的是想看到和知道一切的欲望,那么“未曾呈现的声音”的策展人则被说出一切的欲望所驱使。尽管他们试图通过九个单元的划分(“记忆”、“历史”、“底层”、“身体”、“家庭”、“废墟”、“村落”、“风景”、“巫咒”),18 架构起“涵盖当代中国生活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但是展览仍然像是一个铺天盖地的阵列,188位艺术家和艺术小组的各种各样作品挤拥共处,有时被不恰当的放在一起。由于缺乏文字说明和解释,或更详细一点的“叙事框架”,展出的物品只能被视为一批象征符号,反映出今日中国知识、文化、政治和艺术界生动、多样、极其复杂的话语系统。但这类话语对不曾处于现场的展览观众来说是过于沉重了。展览的入口处的大幅英文标语写着:“艺术使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的真实的声音。”但事实证明国际观众没能够接受这个邀请。正如H·G·马斯特斯(H. G. Masters)在《亚太艺术》(ArtAsiaPacific )的博客上所写:“超大的‘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看来像是为中国的观众而办,有关作品的信息相当匮乏,展览的网站则是中文的。”19

原弓.《空袭全世界——上海》. 2013年. 行为表演. 艺术家本人提供

展览开幕式上的行为艺术表演倒最受国内外的关注。这些行为作品不加修饰的直接性,发出了一个"真实的、原本的、自发的声音供人倾听"20--如专业"哭手"(穿着白色长袍,在葬礼上大声哭喊的人)在一座孔夫子雕像前涕泪横流,而另一位年轻女子则被认为上演了一出颇具争议的性行为21--策展人希望展示的全部东西能展现这种态度。艺术家张建华穿着矿工的保护装,戴着安全帽和手套,穿着靴子,邀请开幕式上的观众与他合影。在学术论坛期间以及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式上,他躺倒在地,做出似乎受伤或者死去的样子,以引发双年展观众和公众对中国矿工境况的关注22。在艺术家原弓5月30日实施的行为表演《空袭全世界》(2013年)中,遥控的飞行器同一时间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威尼斯的河道上空盘旋不停,在意大利引发了危险感和焦虑,并因此受到警方的干涉;而在中国则没有引起官方的任何反应23

原弓认为:这么多中国艺术家出现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并没有带来人们热切希望的对话:“今天,威尼斯出现了这么多中国的展览。这反映出中国艺术家的焦虑,想与世界对话的愿望。但是他们没有机会去输出价值,去为学术界和艺术界贡献点什么。”24 这种与世界对话以及输出中国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的独特价值的愿望,也在“未曾呈现的声音”展场附近的另一个名为“心跳”的平行展上得到证明。展览由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喻高和独立策展人张玮策划,呈现了14位实践者的创作,其中包括几位艺术家、一位作家、一位文学批评家、一位电影导演、一位音乐家、一位建筑批评家、一位雕塑家、一位建筑师、一位摄影家、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研究员、一位社会学家和一位占卜的道教预言家25。“心跳”展比“未曾呈现的声音”展呈现的项目少很多,但抱负并不小。它所选择的主题和艺术家也与吉奥尼的“百科宫殿”精神接近,也是一段策展思路扎实的“单一旅程”,包含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艺术家的创作作品。组织者的意图是呈现“中国的真实状况。展览中几乎所有参与者的身份都经历了转变,这是一种借助现在时开展的同时再现的方法。”26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