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相生或相尅——评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

  • Update:2014-04-10
  • 文:乔-安·柏尼·丹茲克尔(Jo-Anne Birnie Danzker) 译:苏伟


喻红.《一道风景》.玻璃 、透明胶片. 48 幅图片. 每幅30 x 35 cm. 艺术家本人提供

如果说中国日常生活的影像构造了《时速520公里》所塑造的高铁内部空间,整个展厅的内部空间则是由作品《一道风景》(2013年)构造的。这件作品由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喻红创作,每块彩色玻璃上画有六幅肖像,共八块彩色玻璃上呈现出一道静态的“风景”。作品描画了处于生动背景中或着装或裸体的年轻女性以及男人和小孩。48个形象中,很多唤起了我们对艺术家以前创作的油画的回忆,比如2010年的作品《天泽》、《天幕》、《天问》和《天井》,而其他一些形象则取材自互联网32。喻红采用了非同一般的视角,作品取材自戈雅(Goya)版画的形象、新疆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西奈山圣卡特琳修道院十二世纪时呈现的“天国之梯”形象,这让她的画显现出独特吸引人的魅力,喻红所画的窗户组成整个展览的框架,展览中还有记录刘小东油画采风的录像《一眨眼》(2013年),“数术小组”的马峻制作的数字影院,以及谭平创作的一段名为《白底》(2013年)的录像,其反思的是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这一理论。

展览还延伸到展厅外的花园中。方振宁在这里摆放了一件由50米长的镜子组成的装置作品《中轴线》(2013年),“提取”了古城北京的中轴线。方振宁相信,今天,这座六百年历史的古城的核心及其心理和文化上的中轴正面临着“中国资本和欲望扩张”33 的威胁。旁边是朱小地的作品《方块字》,这件装置由塑料泡沫制作,堆放了重构过的中国文字符号。这一大堆“美丽的废墟”中的文字符号,策展人喻高描述道,提醒我们“我们已经忘了如何去使用语言”34。展览开幕期间,“数术小组”的马吉麒坐在花园中,根据《易经》八卦图的乾卦(阳)、坤卦(阴)、坎卦(水)、离卦(火)、震卦(雷)、艮卦(山)、巽卦(风)、兑卦(泽)掐算未来。展览画册中说道,《易经》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的感知,它今天也仍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35

“历史之路”展览现场. 2013 年. 威尼斯. 吕澎提供

无独有偶,喻红所参加的“心跳”展正值中国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二十周年。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邀请她参加了名为“东方之路”的展览36。来自中国的14位艺术家得享此殊荣,他们是丁乙、方力钧、冯梦波、耿建翌、李山、刘炜、宋海东、孙良、王广义、王子卫、徐冰、余友涵、张培力和喻红37。回顾往昔,喻红发现:“二十年前,只有少数几个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现在,这么多中国艺术家过来了,甚至成了双年展的面孔,像是威尼斯的一道风景。”38 2013年的这届展览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史家之一吕澎邀请奥利瓦共同策划了一个名为“历史之路”的展览,以此标志“东方之路”展举办二十周
年,以及这二十年来中西方在经济、文化和艺术领域交流的历程39。你可能会期望吕澎会策划一个像他2010年在北京联合策划的“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40 一样雄心勃勃、规模巨大的展览,但“历史之路”展相对安静、简朴,而有节制。但要找到其所做的研究、视角和关于过去二十年“历史路径”41 的话语,更可能会在以后出版的画册中而不是在展览本身里。展览只包含了一小群艺术家,所关注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找寻到了自己的‘声音’”42 这一问题(注:原文的英文本为‘自己的国际身份’)。当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未曾呈现的声音”以及“心跳”展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考察的是全球化世界中如何建构独特的民族身份问题时,吕澎的这一做法差不多令人惊异。在“历史之路”的媒体发布会上,吕澎谈到,通过展示方力钧、刘炜、王广义、徐冰、张培力(威尼斯,1993年)、张晓刚(威尼斯,1995年),刘小东(威尼斯,1997年)和展望(威尼斯,2002年)等二十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珍贵时代”呈现了出来。43

“历史之路”展览中的文献. 2013 年. 威尼斯. 吕澎提供

吕澎把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看得“珍贵”,这使人想起他2010年3月所做的一次采访,采访是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未来的材料”项目采集素材的一部分44。采访中吕澎谈到,文革时他被下放到乡下的工厂工作,后来决定离开,希望去搞清楚中国或者西方的艺术史是否存在。在学校的图书馆中,他找到了朱光潜所著的《西方美学史》(1979年),在省图书馆中又发现了钱君匋(1906-1998年)1949年出版的《西洋美术史纲》45。这两本书图书馆都只各自提供一本外借,吕澎只好每本都用手抄下来,后一本抄了好几个月。直到1982或1983年前后,中国才能真正能看到有关西方艺术史的书籍。1989年的6月4日的运动之后,很多人担心中国1977-1989年期间做出的改革可能要被全面废止,这时,吕澎决定去写那段时期的中国艺术史。“过去十年,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回首这十年,我开始认识到它的珍贵。”46 这之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开始飞速地转型,四年后的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踏上了国际舞台。吕澎承认,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其中充满了艰辛:

“1993年下半年,…… 我在一份《边境贸易报》的专刊‘艺术新闻’上读到了一篇题为‘从威尼斯败兴而归的艺术家’的文章。文章大致介绍了十三位(实际上是十四位)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从文章标题就可以知道,那些从威尼斯回来的艺术家的内心也许并不十分畅快:布展时间仓促、展示场所极为不理想、旅馆条件简陋、大多数艺术家需要自费前往、中方负责人栗宪庭没有机会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如此等等。一开始,‘出国护照办起来很顺利,拿意大利签证也没有遇到什么麻烦。随后,这帮名不见经传的现代艺术的探索者们,从银行取出自己大部分或全部的积蓄,兴奋地朝着世界艺术圣地的意大利出发了。’但是,之后这些艺术家在意大利的经历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47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