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相生或相尅——评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

  • Update:2014-04-10
  • 文:乔-安·柏尼·丹茲克尔(Jo-Anne Birnie Danzker) 译:苏伟

策展人吕澎和艺术家王广义. 威尼斯. 2013 年5 月27 日. 吕澎提供

威尼斯双年展竞争激烈,来自全球各地的知识分子、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家要在仅仅四天的“专业”预展中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总是有许多争议、失望和兴奋。 2013 年的威尼斯中国艺术家,与1993年时一样具有这些相同的感受。 但并不是只有他们才如此。这里所有国家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既要克服一个国家当代艺术状况在世界舞台上碎片化的在场状况,又希望给更多出色艺术家和作品得到曝光的机会,他们来到这座美妙的城市寻找合适的场地
和展览形式,以求不被错过和忽略。尽管参与者和观众有时会感到沮丧,但对所有国家来说,威尼斯双年展仍然是交织展现复杂的个体、区域和国家的艺术话语之场所,即便这种展现是不完美的。48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艺术家王广义曾说奥利瓦的“东方之路”展“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到世界各地观众面前。”他认为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一旦来到世界舞台,所讨论的问题就不光在本地范围内,而是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经受考察。”49

阿克拉姆·萨塔里. 《致拒绝轰炸的飞行员的一封信》. 电影和录像装置. 2013 年. 艺术家本人和Sfeir-Semler 画廊提供. 汉堡/ 贝鲁特

在这种剧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功”的负担尤其重,特别是对国家馆的策展人而言。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负责人、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特约策展人王春辰接受了“策划中国”50 的任务。威尼斯双年展各国家馆的策展者们越来越拒绝像“未曾呈现的声音”群展那样采用涵盖面很广的方法,他们更愿意去呈现一位别具特色的艺术家,其作品叙及这个国家人们生活的某一瞬间,虽然是独特的,但往往更能为全人类共享。这种将个人的、散乱的、多样的视角转化到“全球当代叙事的共议”之中,丰富了包括威尼斯在内的国际双年展,这在本刊上一期中已讨论过51。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黎巴嫩国家馆就使用了这种叙事。阿克拉姆·萨塔里(Akram Zaatari)的视频作品《致拒绝轰炸的飞行员的一封信》(2013年),刻画了一位1982年拒绝轰炸黎巴嫩南部一所学校的以色列飞行员哈盖·塔米尔(HagaiTamir)少校52 的形象。这所由萨塔里父亲创办的学校后来还是被另一位飞行员投放了炸弹。作品引用了阿尔伯特·加缪(Albert Camus)在《致德国朋友的信》和安东尼·德·圣- 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说《小王子》中有关二战那段黑暗岁月的记述,并围绕艺术家童年生活在黎巴嫩时的经历和敌军飞行员主动拒绝轰炸的行为构建起来。双年展开幕期间,由于叙利亚冲突跨越了本国边界,黎巴嫩成为军事部署和恐怖活动的舞台,这让萨塔里的这封信与我们的当下产生了联系。53

从di Porta Nova 运河远看格鲁吉亚国家馆所在地神风庭廊 Kamikaze Loggia.摄影:吉奥·桑巴泽

我在这次双年展中感受到的成功互动例子之一是,当我从头到尾观赏萨塔里作品的同时,伊朗籍美国艺术家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也正在一起看。这提醒了我们,威尼斯双年展不仅是艺术家展示他们自己作品的机会,也是他们对世界各地同行的作品做出回应的场所。离开黎巴嫩馆,在去中国馆的路上,我在格鲁吉亚国家馆的神风庭廊(Kamikaze Loggia)停留了一下,展馆由吉奥·桑巴泽(Gio Sumbadze)设计,紧靠着中国馆这个邻居。格鲁吉亚国家馆委任的策展人是乔安娜·瓦尔萨和马琳·米赞达利(Joanna Warsza and Marine Mizandari),他们各自将这个国家馆描述为向军械库老建筑的“寄生延伸”,其继承了格鲁吉亚本地建筑的风格,特色是无规则、浪漫而“自杀性”的生活空间、平顶 、敞开的冷库,在现有建筑的顶部和边上建造的艺术家工作室。 这些延伸的空间几近坍塌,却被两位策展人说成是一种自发性环境的构造,这就打开了针对格鲁吉亚过去二十年历史的
话语讨论,这个国家有时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意大利”54。在这里看完“清汤小组”(Bouillon Group)——成员为提亚·德约亚策(Thea Djordjadze),尼可拉斯·卢提泽( Nikoloz Lutidze),盖拉·帕塔舒利(Gela Patashuri),艾伊·阿拉卡瓦(Ei Arakawa)和塞尔盖·切若普宁(Sergei Tcherepnin)——的创作后,我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峭的台阶,进入到中国馆这个正在“变位”中的世界。

格鲁吉亚国家馆内部照片. 摄影:吉奥·桑巴泽

格鲁吉亚国家馆“清汤小组”在阳台上休息. 摄影:吉奥·桑巴泽

何云昌.《石头英国漫游记》2006-2007 年. 112 幅照片. 每幅35 x 45.5 cm. 艺术家本人和北京麦勒画廊提供

也许,如果我没有在《致一位拒绝轰炸的飞行员的信》或者格鲁吉亚馆那里停留,而是直接走进中国馆,我也许会把“变位”(tranfiguration)展看成是一个群展,也许会去考察它的计划、步调、策展思路和艺术家的选择,反思它的主题“变位”。然而一进入中国馆,我马上被和何云昌和王庆松的作品吸引住了,他们的做法、执着的态度和观察的视角像萨塔里一样,显然都属于当代全球叙事共议结构的一部分。两个人都受到国际上长期的关注:王庆松的作品《又一次战争》系列(2001年)刻画了战场上一群站在有麦当劳标志的旗帜下的的战士;在行为作品《铸》(2004年)中,何云昌把自己关在水泥块里整整二十四小时,作品《一根肋骨》(2008年)则是通过手术移除了艺术家身上的一根肋骨。而在此次中国馆的展览中,何云昌凭《石头英国漫游记》(2006年)登场,作品讲的是他于2006年9月24日至2007年6月14日期间身带一块石头,从小镇布姆出发,徒步3500公里,环游英国,最后回到旅程开始的地方。在中国馆后面花园里的新项目中,何云昌把2013个瓶子分别标号、签上自己的名字并装满海水,接着邀请到来的观众给随身带的水瓶签名,交换艺术家的海水瓶。我非常希望中国馆能为像何云昌这样的艺术家举办个展来赞誉他的工作。他的艰苦努力、决心和对最简单手段的运用成为人类奋斗的强大隐喻,超越了一切国界。正如萧岭所说:

“何云昌关心像他自己一样顶着生活的困苦生存下去的无数人。尽管所有的困难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他们还是要继续活下去。‘现实像一把锋利的剑,但只能刺穿他们的四肢,却无法伤害他们的意志。这些弱势群体固执和顽强的精神感动了我。’”55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