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浅析专业院校的摄影教育

  • Update:2012-10-16
  • 邓伟/闫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摄影高等教育作为国内新兴的学科,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中,需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调研组于2011 年对国内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采取非概率抽样的调研成果,本文从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角度对国内专业院校的摄影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这对今后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摄影高等教育萌芽于20 世纪50 年代。1953 年上海复旦大学最早在新闻系开设了新闻摄影课。到了80 年代初,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先意识到国内摄影队伍的不足之处,为了改变和提高摄影队伍的文化艺术素质,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983 年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分校开办了两年制摄影干部专修班(学员104 人)。1985 年,人民大学正式招收了三届的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1987 年,鲁迅美术学院成为国内第一个建立图片专业摄影系的高等美术学院。从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教育部推行了扩大普通高校专本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同时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摄影高等教育在横向的发展上如“雨后春笋”,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 所院校设立摄影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200 多所院校开设了摄影方面的课程。那么在这种空前繁荣的教育规模下,国内高校的摄影教学能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在现有的摄影专业教育的高校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就上述在摄影专业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调研组于2011 年对这些高校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式进行调研走访。本文根据地域的差异性、专业领域的特殊性,最终选取15所国内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为依据进行探讨。
        目前摄影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在全国15 所设有摄影专业高校调研资料(图1)中,可以看出上世纪末至今,不同地域的摄影专业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建立了不同的摄影专业方向,摄影教育相比之前呈现出学科交融、专业方向细化的趋势。从1956 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图片摄影课,那个时期中国的摄影教育多教给学生技巧性拍摄,在技艺上有点传统手工业继承的性质。近十多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数码技术的出现,人们对影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摄影与设计、文学、绘画、多媒体、电影之间的联系越趋明显。为适应21 世纪社会对于摄影专业人才的需求,一些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将摄影领域与其它相关领域融会贯通。如中央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融入了当代视觉艺术的相关知识、北京服装学院将摄影和时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电影学院的摄影专业融合与视觉影像相关的其他传媒专业等等。从目前调研资料来看,高校所开设的摄影专业方向基本以商业摄影方向、艺术摄影方向、图片摄影方向为主,同时还有影视传媒方向、新闻摄影方向、灯光与照明方向等。这些摄影专业方向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交叉学科的因素,这些细化了的专业方向各自具有特性、表现方法以及价值观。
        时至今日,中国的摄影教育发展的目的,仍然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影响着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是未来信息社会与艺术领域的中坚力量。摄影高等教育作为国内新兴的学科,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中,需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本文从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与专业教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 全国15 所高校开设摄影专业的时间表


一、教学观念的变化
        21 世纪的摄影教育随着数码影像等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意义的摄影结构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革,这直接导致了摄影教学观念的发展与革新。面对新世纪、新技术,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是坚持传统的摄影教育,还是随着材料学的变化而改良教学,一度成为中国摄影界争论的焦点。然而,传统的摄影技术与材料与当代数码摄影都具备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样是为影像创作服务的工具。但数码摄影在材料学的便捷与呈现的直观性方面,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快速和较低的成本,因而更受到摄影教学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
        通过走访不同的摄影专业院校,对摄影专业负责人进行访谈,笔者发现近年来国内的摄影教学观念的形成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数码科技尚未发展的时期,专业院校借鉴了前苏联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的教学体制进行教学,延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进步,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后,在传统的摄影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观念的改革。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个典型,上世纪50 年代建院之初,摄影课程作为电影摄影的专业基础课一直存在,随后又建立了摄影专业。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建设、教学经验诸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从90 年代步入新世纪,电影学院的摄影学院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电影学院自身的特点,对传统的摄影教育率先进行了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总的改革思路是逐步向数码影像转型,策略是把数字化教育思想渗透到具体的课程中去。从摄影学院现设的三个专业方向之一的“图片摄影”的教学变化来看,其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胶片摄影体系为主,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专业逐渐压缩了传统摄影课程的学时,增加了“数字影像”、“印前印后”、“非线性编辑”和“计算机图形”等课程,还请了法国专家为学生讲授“新影像”等内容。建立以摄影光学、化学、数字化处理技术为基础,摄影史、艺术理论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实习拍摄为主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教学观念的改革,使电影学院既保持了传统胶片摄影的优势,又为摄影走向数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类是在数码技术被大众广为接受后,摄影艺术作为现代社会中最为广泛应用的视觉传达手段,国内原先一些“纯艺术”、“纯美术”或者“造型艺术”的艺术院校,开始探索摄影教学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建立系统化专业教育的可能性,并将其与当代视觉艺术实践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摄影艺术作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其教学观念划破了设计教育与传统摄影教育之间的界限,为培养与当代世界艺术发展接轨的摄影专业的人才提供了教育机会。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崛起就是一个先例。1998 年,中央美院通过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为期两年的合作办学,接触了西方摄影的教育系统和教学管理。新世纪初,中央美院以其自身的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为基础,在设计学院建立了“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
        中央美院的摄影教学发轫于艺术语境之中,将传统视觉媒介中所要求的造型能力有效地转换出来,进一步注重于视觉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按照当时现有条件和优势,中央美院的摄影专业选择了“商业”与“艺术”两个发展路径。在当代视觉艺术实践的语境中,前者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间空间,后者要考量在一定的评估体系中的有效性;同时两者在传统意义上都与审美价值体系相关。这两个专业方向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优秀的艺术表现及创意能力能赋予“商业摄影”更多的价值,相对职业的商业摄影技能对“艺术摄影”起到很大的帮助。在技术层面上,中央美院的摄影保留了一部分传统暗房课程,在积极探索前沿新技术的同时,建立了设备一流的数码明室工作室,大力发展了数字影像教育,为现代摄影专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二、摄影教育的规范化
        21 世纪,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拉动了国内摄影的兴盛,传统的摄影教育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今天全球化时代下的影像艺术需求,课程设置作为各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培养适应21 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国摄影教育迫切需要构筑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
        中国的摄影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教授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摄影器材及以传统感光材料为主要训练手段,注重培养他们对取景器中画面进行思考及记录能力为宗旨。在如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单一坚持传统的摄影教育,无法让学生充分解决可能面临的许多问题。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数字化的教学课程外,还要具有前瞻性的摄影教育定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在“资讯就在你指尖”的演讲说:“我们正进入一个这样的沟通环境,视觉影像、声音与文学,广播与传播,个人沟通和公共沟通,所有这些都融合成一个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整体。”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以用者为中心的媒体环境,科技的综合性概念正带来艺术类别的重新组合。那么,要培养出能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不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所淹没的人才,还需要强化视觉读写能力及视觉传播知识的教育。
1. 课程设置
        目前伴随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间合作越来越频繁,课程的国际化作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在核心课程规划中融入国际视野、提高摄影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或出国培训以及举办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已在国内各高校中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在整体的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实践需要理论为支持,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程的设置和比例分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据所调查的15 所不同地域、不同层次院校的摄影专业课程情况(图2),总的理论课时占43.4%、实践课时占56.6%,基本符合摄影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2. 摄影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从具体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美术基础类、摄影技术及基本理论类、各题材摄影实践类、“史”类及审美理论基础类。根据对比吴嘉宝教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摄影教育观》一文中所提及的关于“摄影教育课程的规划提案”(图3),国内的摄影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严谨的思路。

3. 摄影教育课程的规划提案


2. 教材建设
        课程是教材的生命之源,教材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时期内教学资源的重要因素,是实施教学的根据之一。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适合的教材可以更加规范教学改革,因此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伴随着数字时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教材建设在新时期也具有一个阶段性,需要教师以成熟的教学理论和个人实践作为积累,编写较高质量的教材。
        摄影技术源于西方,虽然摄影术很迅速地传入了中国,但中国的摄影教育起步较晚,早期的摄影教学多采用国外摄影教育教材和专著,中国近年来的译著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英国,亦有少量亚洲国家摄影著作。如中国摄影出版社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推出了为美国摄影教育机构编写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商品广告摄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基础摄影教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等,这些教材曾给国内摄影教育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摄影理论发展的渠道。
        在数字时代,器材与创作观念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随着教师的教学理论的成熟、教学经验的积累,国内一些院校也逐渐出版了一些本土的摄影教材。如北京电影学院的“十一五普通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后数字年代的摄影》、《黑白摄影》、《摄影构图教程》、《新闻摄影》、《大画幅摄影》、《人像摄影拍摄技法》、《摄影色彩学与印前印后》、《照相机及镜头》、《影视短片创作》、《感光材料》、《影视剪辑》、《现代相机原理与使用》、《摄影曝光》、《商业摄影高品质控制》、《作品分析》、《世界摄影史》、《西方摄影文论选读》、《中国摄影史略》等。对摄影科技领域、摄影的理论及摄影史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摄影教育和影像批评等领域的知识。
        国内传统摄影教育要转型为一个较为新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培养满足未来信息社会对视觉信息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目标来看,除了影像艺术基本理论类教材外,更需要强化与视觉读写能力及视觉传播知识相关的理论,使教材与课程相辅相成。合理地改变以往机械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时,能够具备系统的影像观念意识,即兼具影像艺术基本理论、影像读写能力及视觉传播等能力。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知高校摄影专业为社会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的摄影人才。一方面,在数码科技的成果极大丰富了影像语言的同时,社会越来越需要分工明确熟练掌握技能和有较强创作能力,分门别类的专业摄影工作者。另一方面,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人人可以进行摄影创作,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上的业余人员竞争的优势,就是其在高校教育下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个人创意和
艺术修养。我们国内大部分高校摄影专业的毕业生在观念意识的探索、视觉理念的传递和传播功能的使用等方面较发达国家摄影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们在视觉艺术创作与社会应用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节泓:《十年曝光》,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2] 宿志刚:《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9。.
[3] 吴嘉宝:《知识经济时代的摄影教育观》[EB/OL],2001。.
[4]杨晋峰:“当前摄影教育缺什么”《, 人民摄影》,2006. 7.11。
[5] 宋一苇、徐朝信:《摄影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