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 Update:2012-11-10
  • 卢纯福 朱意灏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
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情况日益增多,以院校的设计力量与创意人才优势为创新途径,产学研合作平台已成为学科、企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校企双方在本质上的价值取向不同,在人才、院校的发展与企业利益诉求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本文将以工作室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基于以工作室制为载体的平台来实现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最优化。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的培养,亟需与企业、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在国际市场冲击下寻求改造升级的中小企业,迫切期望建立新产品研发机制和提高工业设计水平[1],通过工业设计的服务性本质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带来利益,对产品外形、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优选[2],进而产生经济效益、重塑品牌效应和提升管理品质。由此,产学研合作平台应运而生。
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以院校的创意人才优势和创新设计力量为基础,以企业提供的产品系统研发与体制优化为目的,为企业优化研发流程,为产品创造高附加值,进而提升企业服务品质,扩大品牌影响。通过企业课题,工业设计师生的实践模式也变“习题”为“课题”,变“模拟演习”为“真枪实弹”,其实践能力在产品开发、企业运营与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磨砺与提升。但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人才使用途径、合作时间分配、工业设计认知层面、介入深度以及校企双方“ 逐精”与“逐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导致在合作中出现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具体分析解决。
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校企共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创新设计依托的产学研平台,是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学科发展需求的,但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 产学研合作与教学体系的冲突
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工业设计师生本身还承担着教与学的重任,很难在正常学期内将工作重心都投入于企业课题,这就带来了校企在合作时间要求上的矛盾。企业课题要求高、压力大、时间紧,部分师生只能牺牲教学时间,造成了部分学生不上课而从事企业产品研发,部分教师潦草应付课程而专攻课题的“双轨制”。“双轨制”所带来的弊病集中于两点:一是教师投入教学本职工作的时间精力受到影响;二是课题研发无法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宽松的练习环境。为保证开发进度与精度,参与课题的总是那几位进步飞快的学生。由此,学生之间专业素质的差距在短期内迅速拉大。如何应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来同时开展产品研发和培养更多人才,避免教学进程与效果被影响,以及学生被“差异化”对待,亟需研究。
2. 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校企之间的磨合度问题
校企双方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层面不同,同时,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介入深度也有不同看法。部分企业希望院校只是画几张产品外观效果图,对产品的用户模型、使用细节、人机尺度等均不做要求,导致校企对接质量依然停留在表面,师生所负理论水平“无用武之地”。也有企业对工业设计认识较深,希望院校全面介入从前期调研、产品开发到后期模型及样机制作等整体流程,但开出的价码却非常低廉,或提出的开发时间非常紧,希望花最少的支出和时间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些均由企业逐利的本质所驱动,无可厚非,却并不利于支撑师生课题开展,有悖创新产品研发要求,更遑论师生在实践中推动专业与学科的发展。也正由于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赚钱,尤其当企业对于工业设计认知尚未清晰时,更不敢给予合作持续的经济支持。企业乐于看到方案所带来的利益,却很少正视研发所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尊重所应遵循的规则程序。产品研发与创新设计需要严谨的市场调研、缜密的用户模型建构、明确的设计定位、针对功能与使用的细节推敲、精细的模型与样机制作、高效的用户反馈跟踪等环节,绝非一蹴而就[3]。
二、以工作室制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大学的工业设计研究所,在面临产学研合作与教学体系的冲突,以及校企双方磨合度问题时,大胆创新,开拓了以工作室制为核心、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近五年来,与近20 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10 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服务于家用电器、健身器材、传统工艺品、公共设施与交通工具等行业,成效显著,基本达到学科与企业发展“双赢”的效果。工作室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机制。工作室是在校企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由教师将企业课题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以三、四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由合作企业支撑,有相当场地和设备。工作室制的关键点,在于将企业课题嵌入教学课程体系,使工作室承担教学与研发、课程与课题的双重任务:企业课题即课程实践,研发产品即命题对象,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校企联合进行产品研发与成果评估。那么,工作室制如何有效解决前文所提出的问题呢?


1. 通过培养体系与产学研合作的进度调整,协调教学与研发时间

工作室制贯彻的前提,一是培养方案的调整。调研、表现、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论及设计程序等基础课程安排在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则以专业课程为主,将专业课根据产品与行业种类划分成不同方向的工作室课程,并与相对应的企业课题结合。学生在每门专业课中,都能学习到某一类产品的整体开发流程。同时,通过加强不同方向工作室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由此产品及彼产品、触此类行业旁通他类行业,了解不同行业产品设计研发的异同点。二是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进度时间的安排。由于企业对自主创新与工业设计越来越重视,每年笔者所在的研究所,均有不少于三个企业的长期合作保证。合作拒绝接受短时期内的产品造型设计,而只着眼于现有产品系统的整体改良与未来产品的创新研发。所以研发时间皆以一年为起点,以三年为一期,并尽可能将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定为合作起点。长期合作的优势在于,其灵活的进度安排可以保证研发日程与教学安排的基本同步,同时又保证了作为专业课程实践来源的工作室课题的深度与丰度,每年的研发成果均纳入相关课题的信息数据库,可以作为第二年工作室课程教学与课题研发的理论资料,保证了实践脉络的延续性。
2. 通过多层次合作,增强校企互动,提高校企联合研发的磨合度
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首要工作是企业产品的研发。以研究所与浙江中宙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为例,在合作期间,需注意如下几点:(1)在和中宙推敲合作细节时,坚持产品研发不能只着眼于当前产品的外观改良,而是在研发过程中走两条路线,一是注重产品的前瞻性和概念性,推出一批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产品,强调为整个企业甚至行业产品的未来发展做思路与设计的储备工作;二是关注可投产产品的可行性与使用性,针对现方案进行形态、使用、尺度及语意上的改良。如此,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改良产品和创新产品的设计意识“两手抓”,也有利于企业塑造大局观,将工作重心延伸至未来产品及品牌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取得认同,是提高校企合作磨合度的基础。由此,研发中心也将照明灯具工作室分为概念组和产品组,研发不同方向的产品设计。(2)LED 灯具课题介入工作室后,由课程教师与企业开发人员共同主持,完成市场调研、用户分析、设计定位、设计研发到模型制作等开发环节。每个环节的讨论都必须有企业相关技术或市场负责人在场共同制定方案,避免电话或网络讨论带来的歧义与信息问题的重复性。同时,在前期调研、结构分析、样机制作等环节,师生也深入车间进行前期产品与技术调研,以及后期产品打样的监督。(图1)(3)工作室课程结束后,教师与技术总监针对产品设计成果予以评价和验收,为学生成绩打分,并对阶段性成果予以发布。技术总监与教师联合指导研发与评价作品,将引导学生从企业角度来关注材料、工艺、成本、物流等因素。同时引入市场评价机制,采用作品发布、作品互评、师生投票等手段,保证工作室课程与企业研发有着同样的严肃性,也体现作品评价的公平公开。(4)产品成果不能仅限于效果图,必须有最后模型,以实物方式呈现人机尺度、使用流程等细节。(图2)模型费用由校企共同承担。被中宙选拔出来的方案,将由企业出资制作样机。(5)工作室课程的结束不代表研发过程的终止,研发方向将转为被企业选出的方案,研发重心将落实到方案的修改、打样、投产与市场跟踪,研发时间安排在工作室课程结束后的假期,研发人员由课程教师、中宙技术总监和被选中方案的学生组成。产品样机完成后,向工作室师生发布,并陈列在工作室中,让学生触摸产品从“纸上”跃变到“地上”的进程,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产品研发的认知水平。最终,联合研发中心为中宙公司提供了多款LED 路灯设计方案(图3),量产后有效提升了该公司LED产品设计品质,而且还提高了LED 产品的附加值,利润率由以前的8% 提高到15% 以上,新增销售收入500 万,利税50 万。借助于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宙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也陆续成功申报杭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杭州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并成功承接了杭州市余杭区政府迎宾大道LED 路灯市政工程项目,由联合研发中心提供设计方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课题与专业课程整合于工作室,还可以拓展出其他层次的合作方式。与设计竞赛和Workshop 的结合同样可以开拓工作室课程与研发的创意面。从2010 年始,笔者所在的研究所,
分别聘请了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的釜池光夫教授和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的彼得利兹堡教授来校主持Workshop 国际创意工作坊(图4),Workshop 嵌入工作室课程,由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提供主题,将企业产品作为Workshop 设计对象,通过国外教授的主持进行理念指导、创意发散、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最终涌现出的设计成果,部分被企业选用,部分则参与国内外设计大赛,屡获殊荣,尤其是与杭州叉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Workshop 作品“覆膜治沙机”(图5)、“概念房车”(图6)和“隧道叉车”(图7), 连夺2010 年和2011 年两届“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总冠军,以及2011 年浙江省工业设计大奖赛金奖。这种合作方式由于国外教授和Workshop的引入,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理念和创意发散方式,又让校企双方受益面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层级更上一层楼。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的平台工程,任何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会削弱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效应。作为平台的院校一方需要调整好压力,毕竟产品研发与课题实践迥异于平时上课的模拟命题。开发进度的严格掌控和企业成本的苛刻要求,都有利于师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在研发中提升理论水平、设计素养与创新能力。而在产学研合作中,灵活运用工作室制,基于工作室制来建设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既能让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落到实处,而非被动地以影响正常的教学环节与进程为代价,同时又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校企互动,提高合作磨合度,保证研发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羽、陈锦昌:“工业设计学科产学研合作”,《工程图学学报》,2005.6,第160-163 页。
[2] 程能林:《产品造型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94。
[3] 朱荔丽、钟蕾:“‘产学研’平台与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商场现代化》,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