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论高校环境艺术教学中CI系统的导入——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

  • Update:2013-02-11
  •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期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环境艺术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学科独立现象,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探寻二者的紧密关联,强调企业理念、行为规范、视觉系统在环艺设计各阶段中的主导地位、参照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主张借鉴CI 的创意思维法和企业管理模式有序安排课程,结合实际探讨CI 体系下环艺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实现学科间的优化组合,探索空间之于企业文化的多元传达。

高校环境艺术教学体系与方法目前已渐趋成熟。但专业分类的细化,使同属于大设计范畴的各学科被支离开来,如CIS 即被限定在视觉艺术范畴,在环艺教学中则少有涉及,或者仅仅局限于VI 体系的视觉表层,忽略了MI 和BI 两大范畴的潜在传达。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对二者交集的认知不足。实质上,环境设计是CI 庞大体系的应用要素之一,是企业文化借以呈现的重要途径。尽管部分院校已陆续建立起品牌化的环境设计意识,但专业的独立和环境设计中对CI 认识的表象化,带来了一系列教学问题,尤其凸显在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专题中。首先,缺乏前期定位的虚拟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其次,空间组织设计缺乏行为规范的依据;再者,对视觉要素的单一强化,使空间语言直白冗赘,品牌形象流于表面,削弱了CI 原本的效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学习CI 体系,并借助空间语言完整地诠释企业文化,是值得探讨的实践教育议题。
本课程立意之一,是在高校环艺教学中全面融入CIS 的内容,分四个阶段加以贯穿,如方案前期,引导学生以创业者的身份自创品牌,策划并明确企业文化,作为后期环境设计的铺垫;第二阶段,完整地制作一套CIS 手册,系统展开学习;第三阶段实地测绘,以空间关系设计作为实施企业行为规范的手段;第四阶段的方案深入,旨在全面细致地诠释企业文化,挖掘视觉以外的多重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置换,切身感受由企业经营者到环境设计者的思路延续,深刻体会品牌创立与后期实施的紧密关系,真正将CI 意识纳入到环境设计中,增强方案的可行性。立意之二,是将CIS 的思维方式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中,如“求异法”、“归纳法”用于前期的品牌定位,“头脑风暴法”贯穿始终,用于激发创意,优中择优。作业的开展以三人一组的合作模式,定期进行小型会议。相互启发灵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方案的正确进展。教师则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及时准确地调整和矫正设计的主导方向。这种将企业运作的优异思维带入课堂的方式,既能深化设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以商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具体开展如下:
一、调研阶段的CI 导入,即品牌的MI 定位
本课程以本市两条主干道交汇处的某一建筑为基地(图1),建立学生小组,对周边环境做全面考察,引导学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遵循CI 工程的先期开发方法,以真实创业者的视角,用求异法定位办公性质,逐步明确:1. 企业属性、品牌利益、价值、个性。2. 受众群体的职业与经济状况、年龄与教育程度,以及公关心理。3. 同行竞争者比较分析等,并形成问卷,用PPT 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在小组会议上提交讨论。教师则宏观引导各组运用“8W”[1] 的科学归纳法对所选主题做客观的“SWOT”分析,即品牌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获得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确立企业理念与行为识别体系。这一阶段旨在促使学生转被动为主动,以主创者的积极态度宏观感受品牌的运作,充分认知后期实施的重要性,进而以企业文化作为室内设计的风格定位。同时,团队式合作也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和协作意义。


二、文本阶段的CI 展现,即VI 视觉识别手册的制作
企业品牌确立后进入到视觉设计阶段,因为人对信息的获取83% 来自视觉,设计概念主要是通过视觉符码实现,它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先决优势。因此,这一教学阶段重在VI 手册的制作,以此作为后期办公环境的主要形式参照。VI 系统包括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前者是品牌的基本特征,后者广泛涉及办公用品、包装、交通工具、服装、建筑外观及室内环境。该部分教学,要求按照正式的CIS 课程规范化进行,首先由教师做系统的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并借助成功的案例启发学生为自己的原创品牌找到恰当的视觉表现。(图2)同时,应倡导与后期空间方案相结合的思路,而非各自孤立。受课时限制,VI 手册的应用要素可以适当取舍,以办公环境为主,具体形式建议套用工程标书的模式,涵盖室内风格、空间流程、照明方式、家具与陈设、色彩与材质定位等前期表述。进一步的方案呈现,则随着下一个教学阶段的展开,动态化地充实。
三、方案阶段的CI 诠释,即依据BI 组织空间
室内环境作为CI 的应用要素,以对企业文化的精准诠释为设计宗旨,而空间布局则是方案设计的起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环节。针对此现象,教师应首先强调空间关系和企业行为识别的“对位”观念,然后安排学生搜集各类办公空间的典型案例,传授“比较归纳”的学习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 空间的行为流程和面积分配,应符合企业机构设置和部门所需。2. 职业类型决定空间差异,如相对独立无需太多互动的办公适合于密室型布局,共同工作且互动性较高的适合鸡窝型布局,必须独立工作又要频繁互动的,适合俱乐部型空间,一般行政作业则适合于蜂巢型办公。3. 企业内部公共关系也是决定空间类型的重要因素,如推行空间奖励法的企业,注重空间面积与地位的对应;推行价值平等观的企业,则面积均等、格局开放、相对休闲,流程设计具有走动式管理模式的特点。在这一教学阶段中,要帮助学生完成从企业高管向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在实地测绘的空间内,准确诠释企业的行为管理模式。当平面草案拟定后,由教师主持,汇集各组展开自述和讨论,最后定案。(图3)这一过程旨在加强互动,提高思辨力,并加深对BI 与空间关系的理解。
四、深入阶段的CI 延续,即VI 的显性与隐性表达
空间规划完成后,进入到方案深化阶段。此时VI 识别系统作为主要形式元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多数学生会直观、表象地塑造企业文化,如在主界面上运用标志点明主题。为带领学生深入发掘这一课题,教师可以延续案例分析法,首先对“显性”思路可能有的方法加以扩展,继而进一步探讨更为含蓄“隐性”表达方式。就前者而言,可以启发学生对大量案例加以梳理,给出思考的方向,摆脱标志频繁运用的乏味和直白,探讨标志表现手法的立体化与平面化、形态的虚与实等,如硬质材料造型、光影虚拟投射、平面贴绘等,或者以立体构成的形式参与界面塑造。(图4)总之,在显性手法上突破常规,探索新的表现形态。同时在“隐性”手法上,更竭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借助“辐射思维”法寻找契机,先由各小组讨论提案、集体分析,最后由教师整体梳理,得出结论:1. 企业标准色与辅助色的应用,可借助室内外界面、照明、家具等暗示企业文化。(图5)2. 辅助图形或特定符号的运用,如光线传媒办公空间中的主界面、空间转角、隔断等处,大量运用多色带装饰,一改常规办公空间的刻板,其用色的大胆和空间分割的奇异,具有强烈的舞台装置感,将媒体企业的时尚与开放特质诠释得恰到好处。(图6)3. 用材料与工艺的含蓄传达,如反复运用某一材料肌理来统一空间形象,或以精湛的施工工艺反映企业的高品质追求。4. 家具陈设与道具造型的风格定位,如文化行业的古雅内敛,商务办公的简洁明朗等。5. 注重声环境的细节设计,如某本土建筑事务所采用古老的滴漏计时,并做声效处理,产生遥远的时空感。这是对本土文化的隐晦传达,是升华之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传授信息资料的归纳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探求设计表象下的本质规律,从而细化方案,将空间设计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对企业文化的转译解码。
最后是课程评讲阶段,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整个设计流程,对照最初的品牌定位,反复置换角色,以设计师与创业者的双重角度衡量方案的一致性。然后仍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组陈述、集体讨论、教师定案的步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艺术的专题教学应突破学科平行的藩篱,突破单一的视觉表象化设计思路,将CIS 的整体思维方式、开展程序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视觉系统三大角度加以空间转化。严谨有序地安排教学,将企业管理模式渗透其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互动意识,促使学生在全套的设计流程中,切实感受到环境设计作为企业文化传达介质的重要价值,从而将品牌文化渗透到各设计环节中。总之,二者的结合是高校环艺教学思路得以突破的良好契机。
*基金项目:2012 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环境艺术教学中CI 系统的导入研究”的阶段成果

注释:
[1] 8W 是指: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o 谁、Whom 为谁、What 什么、Why 为什么、How 怎样做、How much 费用。

参考文献:
[1] 黄维、聂晓梅:“营销视野下的品牌形象识别理论发展轨迹”,《装饰》,2012.7。
[2](美)卢安•尼森、雷•福克纳等:《美国室内设计通用教材》,陈德民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刘杰:《建筑企业形象策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4] 欧阳莉:“基于品牌市场研究的橱窗设计教学探索”,《装饰》,2010.2。
[5] 吴宗敏、吴宗建:“餐饮空间VI 设计的特征分析”,《装饰》,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