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传统·时尚·环保·创新——天然染色课程教学特色

  • Update:2013-05-01
  • 杨建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内容摘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然染色课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充实、完善,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染色基础教学和研究体系,形成了鲜明特色。该课程的教学成果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染材种类、萃取技术、媒染方法及发色规律等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从而改变了以往使用化学染料的单一教学模式,促进染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多元化全面发展。

 我国出土的历代精美染织品色系丰富多样,色彩柔美艳丽,足以证明古代中国天然染色工艺非常发达,为世界传统染织文明和历史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19 世纪50 年代人工合成化学染料的产生及输入,因其具有种类丰富、色泽鲜艳、操作简易等特点,迅速取代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天然染料及染色工艺,使众多传统染色技术不断失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化学染料在染整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对人类自身健康的潜在危害。因而近些年,传统天然染色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对天然染色材料及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逐步展开。
2009 年,笔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率先开设了包括天然染料的色素萃取、媒染发色、固色定着、叠色套染等多内容、多色系的天然染色工艺及运用创新设计的天然染色课程。三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染色基础教学和研究体系,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教学特色。可以归纳总结为:传统染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探索并行、现代科技手段与绿色环保理念并重、天然染色工艺与染织服装设计并举三个方面。

一、传统染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探索并行
天然染色课程本身是以研究中国传统天然染色理论和工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传统工艺课程,所以研究古代文献资料和民间调研,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资料来源。为此,课程初期把查阅古籍文献作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研究内容,例如《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农业、科技、本草学专著记载了部分传统天然染色材料的种类和染色技术,通过查找和系统化整理,为天然染色课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照。同时,至今保存于民间的纯粹意义上的天然染色工艺虽然为数甚少,但它是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延存,具有无可替代的活化石价值。因而,寻访民间艺人,探访民间染色工房,深入挖掘留存民间的天然染色技艺也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利用专业考查机会深入广西、云南、湖南等地对传统天然染色工艺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还利用假日专程到江苏省南通市,对那里的民间天然靛蓝染色的蓝印花布进行专项实践学习和研究。(图1)考察结束后,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图片、笔记和撰写调研报告等方法,将考察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性课堂实践的操作依据。另外,该课程在学习我国古人经验的同时,还注重参照借鉴外国的教学成果和工艺技术。古代从我国传入日本的天然染色技术至今仍得到保护和传承,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笔者在日本客座研究期间学习掌握的不同天然色素萃取方法、染色技术等,经过选择提炼也作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操作技术和方法,并与我国相关文献记载和民间现存染色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内在关系和各个工艺环节的技术要点。


天然染色课程的中前期,主要根据上述直接或间接的染色经验和方法,安排学生对姜黄、栀子、苏木、红花、茜草、紫草、五倍子等传统天然染料,通过高温煎煮、常温抽取以及使用酸性、碱性溶剂等不同手段,学习天然色素的不同萃取方法,了解多种染料的不同色素性质。然后用萃取的色素染制棉、麻、丝等不同天然纤维面料,熟悉各类色素与不同天然纤维的染着亲和关系。
再将染色面料借助铝、铁等金属离子进行具有发色和固色双重作用的媒染,认识媒染在天然染色工艺中的发色规律和增强耐洗、耐晒的定色固着作用。在初步掌握传统工艺技术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开发试验新型天然染色材料及染色技术。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对月季、爬山虎等非传统染料的多种天然材料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研究性试验,积累染色经验,丰富染材种类。在上述过程中通过染制大量不同材质的面料,了解和认识各种染材不同的色彩范围及染色方法,也为下一步的设计制作准备材料。(图2)


学习借鉴与实践探索互为补充、互为检验,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然染色课程重要的学习方法。该课程强调通过天然染色技术实践和开发运用,为彰显传统文化元素和适应现代生活潮流,实现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的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意义提供具有参考作用的工艺检验、技术数据和艺术定位。

二、现代科技手段与绿色环保理念并重
由于近代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制造技术带来染色革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所以该课程在染色实践中强调染色材料和染色工艺的健康环保,并设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检测、验证绿色环保指数和生态标准。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天然染色课程的全过程。虽然天然染料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是健康型绿色环保染料,但因为很多天然染料来自于植物的树皮、芯材或根、茎,以及动物体内,即便属于可再生资源,对其采集也必须限定在维护生态平衡范围内。同时,大多数传统染材又同为药材,染色实践和设计制作必须以不大量占用药材资源为前提。为此,该课程前期除了在教学中使用少量的红花、栀子、茜草、紫草等传统染料学习不同色素的萃取技术和染色方法之外,主要带领学生对自然植物的落花、落叶、杂草以及果壳、果皮等“废弃物”进行分类采集、色素萃取和染色试验。例如,到菜市场收集的洋葱外皮就是很好的天然染色材料,洋葱皮色素通过铝、铁等不同金属离子媒染,可以染出丰富的橙黄至灰褐色系。(图3)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实践了染色工艺,还有效传达了善用自然资源的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以和为美的艺术设计之本。


天然染色课程的实践成果还对现代纺织行业实现无公害创新设计与生产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兼顾健康环保和科技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在艺术与科学、设计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时代脉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三、天然染色工艺与染织服装设计并举
从狭义上讲,工艺侧重制作技术,设计强调创意思维,工艺是设计的体现方式和实现手段,设计是工艺的表现结果和价值显现,工艺与设计同脉共生、相互依存。因而,该课程不仅重视工艺实践,还注重通过健康环保型天然染色工艺技术,实现符合现代国际流行趋势及社会生活需求的染织服装等创新艺术设计。教学中既突出工艺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强调体现设计创新的开发与运用,兼顾工艺制作与艺术设计。如上文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研究相关古籍文献和田野调研,参考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实践和检验多种天然染色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工艺种类和制作方法,来充分体现和实现独特的设计思维和艺术创意。因此,该课程中后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兼顾工艺与设计、实用与时尚,结合功能属性和审美取向进行创新设计,以期实现合目的性的技能综合及素质整合。具体方法是在课程中前期指导学生实践并掌握基本天然染色工艺和材料储备基础上,通过辅导学生用丝、棉、麻等不同天然纤维面料设计制作服装、丝巾、头饰、包袋、靠垫、灯罩、屏风、扇子、书套、玩偶等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的天然染色艺术作品,在深化工艺实践运用和染色体验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现代系统性、发散性、创新性艺术设计思维的认知和确立,并以此强化学生对健康环保、品味个性、文化意趣等设计需求敏锐洞察力和细微把握程度的训练。该课程中后期把天然染色工艺与染织服装设计并举互融的教学方法,获取了丰富的染色实践和艺术设计成果。(图4 ~图7)


天然染色课程兼顾工艺与设计,借助染色实践的工艺技术手段,结合图案创意、色彩美学及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的健康环保需要和当代审美趣味的时尚需求,践行工艺研究与设计创新,为实现天然染色的技艺传承和染织服装艺术创新设计及环保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兼具科技含量、文化意义、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的实质性、可行性工艺探讨与设计研究。此外,天然染色课程不仅通过大量实际操作,熟悉和掌握多种差异性、规范性色素萃取、媒染和染色技术,以及参与和获得工艺与设计兼容共生的实践探索,还注重思考和分析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在繁杂多样的染色工艺和设计实践中发现并总结普遍性、规律性因果脉络的能力,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技术、提高实践水平的天然染色理论。具体是通过缜密课程计划和安排,将不同阶段的实践通过分析、比较,形成典型化、条理化总结性文字。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各自实践操作和研究体会,就学习方法、思考心得、研究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撰写图文并茂的规范性理论总结或研究报告,以此梳理实践学习过程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既注重实践积累,又强调理论总结,以实践为承载,以理论为指导,也是天然染色课程极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结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天然染色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主张顺应绿色、环保、科技的时代需求,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为依托,兼具环球视野,拓展思路,遵循兼顾传统与现代、设计与工艺、科技与环保的原则,本着以研究中国传统天然染色理论和工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注重研究文献资料、民间调研和借鉴外国同领域教学及研究成果,进行染材实验和染色实践。并参照国际纺织行业的绿色生态标签制度以及现代审美流行趋势,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进行创新设计和理论总结。其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染材种类、萃取技术、媒染方法和发色规律等实践依据及理论指导,从而改变了以往使用化学染料的单一教学模式,促进了染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多元化全面发展。同时,该课程对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和实践研究及创新探索,也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