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用眼睛去触摸世界——手工造纸与装饰纸艺之教学探索

  • Update:2014-01-12
  • 谭 军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手工造纸这一传统技艺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纸质的特性,利用手工造纸作为设计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样式——装饰纸容器,并将现代纸艺的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应用到专业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材质之美、手工之美。

在今天的西方和日本,“造纸的艺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被当作独特的手工艺受到重视和保护。实际这门艺术最早诞生在中国。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 年),蔡伦用质量较高的植物纤维树皮(木本韧皮纤维)为原料,生产出世界上具有真正意义的纸张,被称为“纸父”。蔡侯纸改变了当时“简重而帛贵”的状况,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也为现代造纸工艺奠定了基础。
古人造纸的过程在今天看来是原始落后的,但与现代造纸工业需要的精确度和标准相反,手工纸柔软、微妙的纤维和自然的触觉却得到了西方一小部分艺术家和手工业匠人的喜爱,称其为“造纸的艺术”[1],并用现成的纸张和纸浆制作出很多平面的、半立体的、立体的艺术作品。正是源于对纸艺的偏爱,笔者多次引导学生了解和实践,用手工纸浆完成从概念纸艺装饰的教学尝试到纸艺包装的教学研究。我们最初对纸艺的认识都是停留在书本上: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为原料,经过剪切和挫、捣、漂、蒸、抄、烘等工艺,制成轻便又经济的“蔡侯纸”,现代科技已经证实纸就是一种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所提纯与分散的纤维素靠氢键结合而交结成的薄膜状物质。但我们在教学中,因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再让学生去寻找这些原始的材料来造纸,却可以根据造纸原理直接利用现成纸张还原成纸浆,把它当成可塑泥土,再根据构成的原理制作出各种造型。

一、装饰设计教学中初次尝试手工造纸
在2008 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笔者的一个学生选择研究装饰纸艺这个课题,设想运用纸浆的可塑性以及材料所能产生的肌理、质感、色彩等因素完成一系列的装饰纸容器,所有过程全部依靠手工,以传达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的理念。要得到纸艺的原料,首先要做的就是:
1. 泡浆
笔者让学生收集好各种泡浆原料,主要是一些废旧报纸、纸箱、皱纹纸、草纸等比较柔软、粗糙、渗水性强的纸材,颜色不限,但最好不要添加色彩太过鲜艳的纸,否则会多少影响后面的染色。纸材越薄、越柔软,越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泡成浆。在泡浆之前,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碎纸机或铡刀将纸材切碎,泡浆的时间能够大大缩短。课题确定的时间是1 月份,泡浆的时间就在2-3 月间。因为需要的原料比较多,学生找了一个大瓦缸放在寝室,过了一个寒假回校后,发现泡浆的水已经变得浑浊粘稠了,即使是冬天,还是有股难闻的味道。学生开始有一定的怀疑和抗拒,为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感觉,笔者戴上手套和口罩亲自示范,先换掉一部分变质的水,然后用棍子搅拌混合物,将处于静止状态没有散开的纸材搅碎。如果发现纸材还有比较完整的部分,可以再泡几天,多搅拌。
2. 构思
整个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构思装饰纸艺造型的主题,它是展示纸艺材质最直接的媒介,单纯、抽象、概念性的造型更能将观者的视线吸引到对材质的审视和思考上来,才能启发观者的好奇与探索,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因纸浆原料的可塑性与做容器的陶土类似,故我们把主题造型定位为:以容器造型为载体,将单体造型用构成的手法按一定规律组成在容器上,制作一个系列的装饰纸容器。在对纸浆的性能和效果不是很了解的时候,暂时可以想到一种造型做一种造型,不需要对造型做实质意义的解释,只需要体现出材质不同的质感和形态的独特和创意。第一个器形就从最简单的复制带肌理的模具开始。
3. 制作
我们找来一个塑料漏筛,用漏筛捞起一勺混合物,将多余的水分稍沥干,这时的纸浆虽然已经成团,但并不具备黏性,需要将浆糊与碎纸浆混合,并把它像面团一样揉匀。这样可以增加纸浆的可塑性。揉制过程中,加入调好的水粉或水彩颜料,直至得到自己想要的色彩。这个时候的纸浆比橡皮泥还要柔软,可以任意塑形。最后我们将黏糊糊的纸浆团拍压在漏筛的内壁上,拍压的时候稍微用力,让一部分纸浆通过漏筛上面的条形漏网往外渗出。整个漏筛的内壁都要糊上纸浆,底部可以厚一点,越往口沿处逐渐变薄,收口处很随意地留出一些参差不齐、带有残缺的薄边。容器内部最后就用手指从底部中央开始印划出逐渐上升的螺旋纹。
4. 成型
将制作好的纸容器放在背阴通风处晾晒,在半干的时候就可以试着把纸浆和漏筛分离开来。这个时候的纸浆已经成型了,但还能够进行整体造型上的调整。如果这个时候还想上色的话,也能够产生比较自然的浸润效果。接着再继续晾晒。待有八成干的时候,笔者让学生用色彩调和金粉在纸容器的外壁和内部做一些皴扫,使其在粗糙朴素的质感上有一点富丽的光泽对比,第一个作品完成。破碎的边缘让它看上去有点单薄,外壁突起的肌理虽然有序,但因为起伏并不一致,所以并不会显得机械化,内部的螺旋纹留下了深深的手迹,显得原始、率真,干透了的纸容器已经完全固定,虽然质量很轻,但很轻盈挺括,一点也没有塌陷的意思,手感虽粗涩,却很坚固而有弹性。( 图1)
初步接触了手工纸浆的特性,笔者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收集立体构成和陶艺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理解单体形态元素在容器造型上的功能以及组合构成的规律,将纸浆当作塑造的材料,用编织、雕塑、镂空、搓捻、裱糊等手法自由地造型,旨在体现纸张本身的材质、肌理、性能、对比,以及手工制作过的痕迹和微妙变化。同时,综合其他材料,在纸浆中加入植物茎叶、纤维、铝箔甚至金属螺母等各种材料,让纸材料在这些不同材质的对比、映衬下,自身的特性愈加明显,制作出带有个人印记的“干预纸”,增加手工纸的表面维度和触觉表现力。
作品在造型设计上体现了现代纸艺的构成、材质、肌理之美,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系列,每个作品都有独特的构成视觉元素:条纹、曲面、颗粒、卷曲的突起;每个作品都运用不同的构成形式:叠加、打散重构、压印……而纸艺粗糙的质感、丰富的颗粒和饱满的纤维已经构成了作品目不暇接的视觉内容,在形式上则打破了一般的纸张平面、单薄、乏味的认识概念,而是以立体而富有张力的形态来呈现,这是纸浆在湿润状态时使之依附在各种立体的容器上得到的结果。(图2-4)
这些作品内容和形式都很有意味,美中不足的是,展示现场的空间设计过于仓促,本来以雨水形式垂吊下来的纸帘剪得太宽、密度不够,雨水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是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这种尝试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仿佛已经进入了“无纸时代”。手工纸艺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在提醒人们纸这种古老而又熟悉的材质的存在,也在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率真的原始生存状态的幻想和憧憬,对天然、纯手工艺的审美趣味产生的冲动和渴望。它让现代人意识到,在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便是通过这样的手工艺来实现社会的进步,不管科技再怎么演变,设计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始终都脱离不了材料和手工的痕迹。

二、手工纸容器的应用性教学实践
鉴于这次实践的成果和经验,笔者在该课题上继续尝试。第二年的毕业设计,笔者鼓励一个小组同学进行纸艺在实用性方面的探索,可利用纸浆易成型、耐撞击、质地轻、价格廉、可手绘的特点,将之应用于包装设计中的容器造型设计。我们可以尝试把手工纸艺当成一种新型独特的包装材料,来取代某些包装材料中易碎的玻璃、不环保的塑料、笨重的金属或是昂贵的木料等。
笔者让学生以红酒、白酒瓶形外包装和儿童储存罐为目标,设计出三个系列的手工纸容器。纸容器当然不能直接用来盛装液体,但是它可以作为玻璃瓶外包装,裹附在容器外壁上,先不考虑材料美,就其保护的功能也比纸盒要优秀。儿童储存罐则可以直接用纸浆成型。每个系列的容器设计在形式上尽量打破人们对这类容器的常态认识,造型主要体现出新奇的创意和独到的构思,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这种新型的包装材料。而在容器的信息传达上,利用手绘和酒瓶标签设计,使纸容器在天然的质感上,增添了人工描绘的色彩层次感。同时在展示布置上,学生自己设计了三个符合三种容器风格的置物架,将纸容器分门别类地摆放,配合背景广告,加以解说。在毕业设计展示中得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和宣传口碑,地方电视台也对这组毕业设计专门进行了采访和
报道。(图5)
装饰纸艺的目的在于其装饰性,设计理念为宣传环保,故展示形式上可以尽量简单,材料使用天然质朴,让观者视线尽量停留在作品本身所具备的美感上,采用麻绳缠绕的原木作为展示道具;而纸艺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则主要应体现商业性和实用性,因此需要一定环境布置来展示,需要制作人工置物架。正因为有这样的区别,展示效果一个朴素简陋,一个精致华丽,前者强调设计纯粹性,后者着重对前者的特性加以应用和展示。
两次教学实践的成功让笔者有了更充足的信心,后期笔者又将手工纸艺分别应用到概念展示设计和灯具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让手工纸艺在设计教学领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现代纸艺的审美价值——用眼睛去触摸
我们身边永远不缺乏美,只缺乏那些审美的眼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作品的主题和渲染的气氛所吸引,忘却了作品的技法、材料、质地等因素;被作品的内容吸引,而忽略了“表现”的过程与“表现”本身。[2] 在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方式中,触觉与视觉是同等重要的感知方式。现代纸艺冲破了视觉艺术的传统审美,极尽可能地展现了材料的肌理、色彩与手工制作痕迹等固有的特性,使我们学会用眼睛去触摸作品。在面对一个肌理丰富、质感对比强烈的作品,我们的眼睛“触摸”不同的材质,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因为现代纸艺的出现,符合现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

结语
上述教学探索与实践历时四年,从手工造纸到装饰纸艺设计再到纸艺应用设计,笔者在现代纸艺的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拓展了设计教学的材料领域,开阔了学生的审美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人类对于手工的情结,是工业社会留给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这情结会永远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内在理念和心理支持。
*本文系以下项目阶段研究成果:1.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创”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133056 ;2.长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传承乌江流域民间艺术美学思想》。

注释:
[1] 陈琳琳、邬烈炎:《现代手工艺丛书——现代纸艺》,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1,第4 页。
[2] 同[1],第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