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研究

  • Update:2014-02-14
  • 崔 勇 中州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文章基于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思想,通过对聋人群体的多元智能特点的研究,为聋人高等艺术教育实现“因材施教”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进而从实践层面促进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作者倡导以多元的融合手段,吸收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解决困扰特殊教育领域多年的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和聋人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促进聋生全面的身心健康与专业技能的发展,为聋人最终回归主流社会铺平道路。

一、针对聋生的融合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融合教育基于“人权平等”思想,倡导残疾学生享有公平的社会教育权利。它的主要概念是全员教育,也称全纳教育。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持,进行全方位的微观融合研究。它主要涵盖了健听融合、课程融合、年级融合、院系融合、师资融合和教学模式融合六个方面。通过这种“微观融合”研究,从实践层面打破特殊教育的社会隔离藩篱,促进聋人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与专业技能发展,从而使聋生在真正意义上回归主流社会。
生理医学的研究发现,盲、聋、肢残并没有对残疾人形成生理上的智力障碍或者智力优势。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成果,更进一步促进对残疾人的智能、人才观和评价观进行再定义,从而为特殊教育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奠定了差异化人才标准的“融合”理论基础。
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相关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八种智能内容分别是: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探索智能。这些智力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人们多数只会在一两个方面相对突出。不同智能之间的组合形式,形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才特长。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影响的核心在于“因材施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同智力优势,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形成学生的智能优势与特长。这一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特殊教育的“融合”趋势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使得“融合”成为基于多元能力的融合。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八个方面,分析聋人学生的智能特点,将为特殊教育实现“因材”施教提供必要的基础,进而促进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的探索。

二、聋人多元智能智力分析
1. 语言(Verbal / Linguistic)
人类智力的发育与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聋人由于先天听力缺陷造成了语言能力的缺失。因此,聋人幼儿时期的特殊教育应根据其听力损失的程度,以口语恢复和书面文字交流语言为主。手语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言,无论是从语言的词汇量,还是表达的准确性、语法严谨性方面,手语与健听语言相比都存在巨大差异,不能完全承担聋人自由进行学习交流的功能。更关键的是,手语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聋人之间和部分具有手语特长的健听人与聋人之间,并不能真正打破聋人与主流社会沟通交流的壁垒。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长期运用手语培养了聋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了运用形象符号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思维习惯,上述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2. 数理逻辑(Logical / Mathematical)
数理逻辑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它建立在人们的抽象、推理、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基础之上。生理角度的研究显示,尽管聋人大脑发育并没有因聋而损失和获得什么优势和缺陷,但在后天的学习中还是会因语言问题自然造成聋人数理逻辑的弱势。因此,聋人在没有解决语言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其数理逻辑能力普遍偏低。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尚不适合开设数理逻辑知识为主的专业。
3. 视觉空间(Visual / Spatial)
视觉和空间智能主要是由形象思维能力所决定的。它由观察、想象和重构所组成,用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对于聋人来讲,由于听力感知的关闭,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视觉感知,再加上手语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应用,在视觉和空间智能上形成了一定的“用进废退”后天优势。因而更多的聋人选择学习艺术专业,从智能角度就不难解释了。
4. 身体- 运动(Bodily / Kinesthetic)
对于聋人身体运动智力而言,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与正常人有所区别。人体运动技能是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艺术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这种人体运动的技能。艺术的实践是基于形式表达、创意和审美多重叠加而形成的人类情感艺术化呈现过程,其中的艺术操作在艺术表达实践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需要艺术人员长期的技能训练。在传统艺术诸如舞蹈、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的制作中,这种技能尤为突出。
长期习惯运用手语的聋人在“手巧”方面无疑具有一定优势。大量的手语应用从运动的角度强化了“聋人”手部运动的灵巧性,因此,在与动手能力相关的技能学习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从这一角度分析,聋生同样适合于侧重动手能力的艺术专业培养方向。
5. 音乐(Musical / Rhythmic)
基于听力的音乐艺术显然是聋生的先天禁区,但韵律的感知并不只是声响所独有的。尽管先天听力的缺失使得聋人在感知韵律的主要形式——音乐方面处于劣势,但运用视觉、触觉感受韵律,表达情感的能力并没有因此受到摧毁。我们只需在艺术教育中强化视觉、运动节奏韵律的感知与培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音乐韵律对视觉艺术设计所造成的影响。
6. 人际(Inter-personal / Social)
人际智力主要受文化、沟通、理解与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隔离式教育给聋人造成的身心健康影响,再加上聋人与健听人文化、沟通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人为造成了聋人返回主流社会的人际智力障碍。所以在高等教育中,促进聋人人际智力的培养将成为融合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专业教学中,应该把聋人的沟通能力、包容性、开朗性格的培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特有的情感交流载体,其创作过程对于人际交流要求成为聋人学习和实施设计的巨大障碍。因此,作为设计的服务显然不是聋人的优势所在。
7. 内省(Intra-personal / Introspective)
内省智能是人们通过各种回馈,充分分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调控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欲望和规划自己未来的一种能力。遗憾的是,单一的智能评判标准一开始就为聋人贴上了弱者的标签,在聋人的自信、自强和自立性格培养上造成极大的伤害,逐步使聋人群体形成了依赖性和自卑的性格。与同龄人相比,生活中体现出对未来缺乏规划,自控能力差,不成熟(幼稚单纯)的特点。在学习中体现为自主学习能力差,知识迁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在融合教育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树立远大而务实的目标将成为聋生被“激活”的内在动因。
8. 自然探索(Naturalist)
探索往往需要对自然现象具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探索的兴趣将是开启这种智力的天然钥匙。
聋人群体自然探索智力的培养相对薄弱。究其原因,自然探索智力相对于聋人并非具有不可修补的生理性硬伤,而是隔离式教育造成的心理伤害形成了独立性批判思维的缺失以及知识的贫乏所造成的探索意识缺失和探索乏力。根据上述对聋人学生的智能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聋人个体的生理缺陷及部分社会原因造成了一些智能水平的相对较低,但聋人群体在视觉思维作用下的空间智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形象思维能力、运用形象符号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能力及相对灵巧的手部运动能力为他们在艺术教育中,尤其是侧重动手能力的艺术专业培养方向上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针对聋人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我们一定要发挥他们智能上的比较优势,依据融合教育理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模式。


三、融合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探索
传统教学的典型模式是知识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这种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说教模式已很难完成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围绕聋人多元智能的特征,依据聋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就业需求,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于聋人就业能力特征的、心理健康的艺术设计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涵盖大量的实践环节,把原有的知识传授上升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民主思想关照下的教育,以开放性的教学结构、系统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现代人文素质。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学生主体概念,培养以兴趣、个性发展为基础的专业特长。因此,适合多元智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融入主流教育体系,清除“隔离”对残疾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
2. 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动手能力。
3. 制定多元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特教专业特色。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5. 建立多元发展的系统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评价模式。
基于以上考量,在充分尊重聋生生存发展权益的基础上,立足聋人生理、心理特点,以回归主流社会、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的全新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多元培养目标、多元培养方式和多元评价体系为重点,系统培养心理健康的艺术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在具体的教学目标方面,以健全的心理健康、灵巧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据学生兴趣特长,以个性为基础进行创造力培养,促进学生专业就业能力的提高。
在专业设置方面,结合社会需求制定符合聋人基本就业能力特征的“大专业小方向”,突出艺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一方面要符合社会需求,一方面要突出聋人智能特长,通过有别于普通培养目标的“小方向”形成聋人的就业竞争优势。
在教学融合方面,应跨越生源的单一融合,实现健听融合、师资融合、课程融合、校企融合、院系融合和教学模式融合六个方面。
首先,在普通高校开设特殊教育学院,利用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学优势资源,支撑特殊教育发展所需的专业教学条件。特殊教育学院结合专业学院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特殊教育教师
负责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并为普通教师提供特殊教育的咨询,专业学院的普通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教学。两者利用不同专业优势相互依托,共同促进聋生的教育。其次,在生源融合方面以具有相同发展意向、各具优势的健听生为融合对象,特别是艺术手语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实现各取所需的积极融合。在教学原则上它吸纳了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学、讨论、启发、总结,激发学生潜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组织方面它吸纳了项目驱动、工学结合和合作学习模式,通过企业真实项目融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以实践、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学手段方面它吸纳了奥苏贝尔模式情感因素的动机理论,以激发兴趣,培养艺术个性为动力,并利用范例教学,分析阐明范例中蕴含的规律。与此同时,也不排除在知识讲解部分利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

结语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正是围绕融合教育的理念,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成果,并结合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提倡在问题解决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加强实践环节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机融入多方面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探索实现聋生与健听生的基本融合教育模式。主张利用产学合作、项目驱动为基础的多元融合教育,培养聋生创作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作的团队精神。只有采用跨越式、突破性的教学改革,为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寻找到创新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