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敦煌藻井图案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 Update:2014-02-14
  • 张 斌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敦煌藻井历来是图案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为适应新的设计教育环境,在藻井特有的图案构成形式上融入传统造型元素进行再设计,是对传统造型审美的创新性学习,也实现了对藻井图案的传承与创新设计。

敦煌藻井的临摹和学习一直是高校设计专业《图案》课程的重点内容。1953 年,由常沙娜等前辈临摹出版的《敦煌藻井图案》成为教学的最早摹本。而后,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也相继出版了诸多资料以供教学参考。随着近年来高校课程的调整和改革,藻井教学的比重和时数普遍在减少,很难实现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当前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调整与重建中,实现认识的提升和教学观念的突破创新。立足于本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整理、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活力成为必然。藻井图案教学的弱化促使我们通过藻井的再设计,最大化地让学生理解敦煌装饰艺术,内化于心、体现于外,逐步实现藻井图案的高效率利用和转化,进而推动学生对于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一、课题的产生
敦煌藻井图案作为装饰附着在不同时期的石窟顶部,在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自己审美特色。藻井图案的再设计涵盖了图案教学的基本重点,课题将临摹和再创作同步糅合,在一个设计主题下旁征博引,广泛吸纳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选择多种传统造型元素和意识融入藻井设计,并运用传统的表现方式手绘制作完成,是一个对敦煌藻井的全面研习过程。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熟悉敦煌不同历史时期藻井的艺术风格,从中获取设计表现的精华,更要注重对藻井表现形式的分析,从构成元素、色彩表现和形式结构三方面实现图案的再设计,进而寻求藻井图案设计的创新性应用。本课题实现了对敦煌藻井图案的传承与创新性学习,强化了学生借鉴传统和重塑传统的能力,构建起了他们对传统造型艺术的设计应用意识。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学生在了解藻井图案的同时,也参悟着延续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创造力。

二、课题设计
本课题以藻井图案的重构来体现再设计,我们需要制订一个整体计划。首先是藻井的基本认知,如它的构成特色、设计的延续性等,了解这些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明确其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并思考如何推陈出新等问题。作者要结合一定的知识铺垫进行完善与整理,保持其风貌和特色。学生通过赏鉴、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的藻井图案,也较为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了敦煌装饰艺术。
第一阶段,首先要提出宏观的设计主题,再讨论主要内容,并形成简单的文案。教师对主题的引导和限定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圈定范围。例如,对某一时代的表现,像秦代、唐朝这样的印象性命题(图1);或是某个文化符号,飞天、佛教等带有明确特征的视觉符号(图2);还可以是一个概念或名词,如彩陶(图3)、瓷器、皮影等。教师激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将相关的信息源做记录,形成课题设计资料库。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投入到寻找过程中。其次,需要制定藻井的基本形式和骨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快捷便利的电脑工具进行设计,以呈现不同的方案。学生需要查阅和理解不同藻井图案的构成特色。尽管都是方、圆、角隅的套接和图案元素的多种重复,但由学生自己去做具体面积划分的时候还是会有些无措,因为此时并没有具体的“对”与“错”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基本比例协调的前提下,先充实画面,给自己一个参照系,当纸面上的区域和面积互为参照时,“对错”与“和谐”便自然明了。
第二阶段是纹饰的安排与添加。藻井图案结构以“米”字格为基本,中央位置的方井或圆心为“要冲”,它的大小决定着整体比例的协调和不同层次边饰的丰富序列。中心图案是主题的凸显,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中心图形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从图形和表意两方面把握主题图形的大小、疏密和繁简程度。边饰的设计上应有足够多的层次变化——无非是半径不等的方形或者圆形。首先选择与主题图形相关的纹饰添加在面积较大的区域,以形成内外主题的呼应,图案的间距、大小和变化要从整体布局。藻井设计对结构要求是至少三个松紧层次的“内—中—外”格局,组织关系要做到规整有序而繁简不乱,分层巧妙而疏密有致,处处有天地。当各区域内纹样全部勾线填充之后,主题纹样和边饰纹样已基本展现在线稿上。线稿是藻井再设计走向成功的一半,从简单的线条组成和形象分布上已是很有趣味。(图4)
第三个阶段是赋彩。我们强调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色彩为形服务;第二,限定用色,不可平均用色。色彩不宜超过五种,主要以纯度和明度来调动色彩活力。藻井填色可从最大面积的色彩逐步填充,形成优势色彩,避免从个别图案开始,因为陷入局部的色彩容易失去对整体的把握。大色域的确定会形成图案整体的调性和色彩关系,在此基础上的色彩变化会更好地适应画面色彩关系。(图5)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大局和整体意识,局部色彩变化服从整体色彩分配,色彩之间互相穿插,该强则强、当弱则弱,有的是对比、有的是丰富,存在的目的不同。整体色彩关系要形成大的对比,而各区域内要形成图与底的小对比、大和谐。
第四阶段以调整为主。学生对藻井彩色的掌控并非一蹴而就,填色更像是一个纠错的过程。回归简单的色彩对比需要结合自身的感受和对敦煌装饰的理解去试验、调整、修正,继而延续线稿的对比、单纯、和谐。作品收尾是回归原点,要以最初的主题反观最终的表达。即使这个表达在完成过程中已经被修正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但那也应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肯定。反观画面全局,对过于强势的“形”、“色”做减法弱化,对不到位的表达做加法来补足;加强色彩对比、勾线提形、细化局部、沥粉堆金等,这些都是可取可行的妙招。
“画龙点睛”可以点化作品使之“出彩”。首先是对主题元素的强化,或对它者的减弱;其次是整体色彩对比体系中对某些形象、元素的色彩的必要舍弃;最后通过表现技法提升画面精致的表达,如勾线、金银、肌理、贴箔等,细微的变化,使作品的可观性、可读性更强。(图6)

三、课题重点与难点
1. 藻井构成形式的理解
教师可从结构、组织和色彩分析藻井图案繁而不乱的特点和造型规律。当线稿基本形成时,骨架已基本确立,画面整体面貌也已呈现,其中多个层次的面积大小、区域宽窄决定着画面繁简程度和丰富性。个别图案的大小、疏密排列决定着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主次。学生对比例、层次、节奏、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决定着画面成败。
2. 主题下的造型元素选择和变化
当主题确定后,学生往往将相关的资料直接挪用,容易造成主题的混乱和造型元素间的互不协调。这就要求他们先要获取足够多的、有据可查的图像资料后再遴选符合表现主题的部分,再对参考资料依据主题进行处理和变化,为我所用,安排位置和画面空间。
3. 色彩关系
藻井色彩调和的理想境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画面色彩均衡对立且又协调的状态。当大面积色彩填充后,强调“色彩为形服务”,基本组成纹样的色彩只是锦上添花。基本色彩关系如果出现用色过多而无法形成整体调性,可以尝试牺牲某些色彩的强度,弱化对比关系,对部分色彩进行纯度和明度的变化,以形成有秩序的联系,使其隐藏在画面的色彩整体之中。藻井的赋色是画面色彩之间互相牵制的均衡,是一个不断地打破和谐、再造和谐的过程。
4. 装饰性
藻井图案的存在属性是装饰,洞窟建制和风格决定了藻井的构成元素和色彩特点。藻井的再设计也离不开“装饰美”,图案造型元素要综合运用简化、变形、图案化、抽象化等手段来调整主次、强弱和松紧。在形式上要求秩序化、规则化来组织实现明确、有序、平衡、稳定、完整的特征。在色彩上要利用对比、统一、渐变、主观化等技巧,使形式和元素呈现厚重、统一、明快的视觉感受。(图7)
5. 风格化
风格化的统一是藻井再设计的重要指标,要从素材选择、造型特征、色彩定位等方面做到时代性、装饰性、主题性的综合统一,进而实现敦煌藻井设计理念的传承。主题会对风格有统一的限定,图案元素则需要适宜的变形和恰当的位置,使画面形与色调试到最佳的匹配状态。选择传统工具绘制也是保证风格化统一的因素之一,使用勾线笔、衣纹笔、叶筋笔和白云笔,结合传统绘画勾线、晕染等造型方式来绘制,也不失为一种审美意趣的传承。

四、敦煌藻井图案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承前启后是设计发展的自然规律,敦煌藻井图案传承延续的是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文化脉络,现代设计的续接要从探讨藻井在设计应用中的可能性开始。常沙娜先生不断将敦煌装饰图案创新运用到现代建筑装饰、工艺品设计和饰品设计中,呈现出民族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藻井图案的创新设计与应用,需要深入研究在现代设计中的启发借鉴作用。以传统为师,并非简单的移植和挪用,要从意识、形式、材料、技艺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研发各类敦煌藻井元素的衍生品设计。藻井图案的色彩、装饰性等审美特征在现代服装、环境、公共艺术和产品设计等领域内的设计应用大有空间可为。

结语
藻井结合传统造型元素的再设计是提炼、重构、变换了的现代图案设计,也是借鉴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来拓宽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路之一。传承之中获取藻井设计的创新点,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中积累的造型观念、操作方法和经验更是藻井艺术形态和表现技巧的继承与转化。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范式转型视域下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E1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运行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HEXII6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