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感性教育与人文氛围——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 Update:2014-05-25
  • 张 葳/李海冰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4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设计概论与中国工艺美术史两门课程为例,阐述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激发学
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营造课堂的人文氛围,从而使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地方艺术设计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二十年,笔者深感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理论课程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必须学习的课程,是在专业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如何脚踏实地进行艺术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发挥一门课程应有的作用,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理应重视的问题。

一、艺术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1. 目前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设计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设计入门课程,是教学环节中较早全面阐述设计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完善知识结构、拓展专业视野、提高设计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义感。可是在近若干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体会到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材与实践脱节,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课程教学案例老化,缺少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加上艺术生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解力和思考力都较为欠缺,这一切给教与学带来极大的困扰。
2.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模式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设计概论课程充分体现了设计学科交叉与专业特点融合,涉及的知识体系丰富、信息量庞大,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中,注重梳理课程结构,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多样化、规范化与形象化。考虑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尤其是要在课堂互动中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与热情,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设计观。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风格演变,涵盖内容极为丰富。这样的课程如何“历久弥新”,如何带领学生真正进入课程中来,是任课教师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新的考古发现、新的文化思潮、新的审美趣味、新的教学方法,包括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以及看世界的眼光,都会及时反馈、充实到课程建设中来。设计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设计理论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适应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营造课
堂的人文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 引入小话剧,让教学生动、立体、透彻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学条件下,要讲授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民风民俗及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学生薄弱的文化基础以及对艺术设计理论课普遍不重视的态度,导致教学难度比技法课大很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变被动的接纳为主动的学习,在教学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法,这是目前应用很广、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总共40 学时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通常是百余人的合班课,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是笔者一直探索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教学进入到一定阶段,通常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加入小话剧表演环节,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做相应的功课:以班级为单位,分组搜集课程相关资料,围绕某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自编自导自演一段15 分钟左右的小话剧。
教师首先用4 学时的教学单元对这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概况和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个简单明晰的介绍,然后进入学生的分组表演。在这个环节,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甚至手绘相应的表演道具,如卷草纹、联珠纹、梅瓶等。自编自导自演的体验让他们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把历史人物、故事与那个时期的工艺美术品编排在一起,既有对那个时期工艺文化的客观描述,也有自己独特理解的视角。这一段小话剧的表演结束后,教师会根据小话剧的内容进行点评与修正,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表达,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指出并纠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不正确的理解与表述,澄清概念。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然融洽。
例如“元代的工艺美术”章节,学生在15 分钟的小话剧中用元代杂剧的某些内容作为框架,改编穿插元代工艺美术品种的介绍。《西厢记》、《窦娥冤》都曾经作为学生表演的素材,也有学生自编自创的小话剧,把历史人物串联组合。搜集组合资料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将
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表演中出现的对知识点的误解与不准确的表述也会得到教师的及时纠正与指导。这样直观而立体的15 分钟小话剧表演,把学生引入一个充满趣味和人文氛围的课堂。接下来,教学进入课程重要知识点的讲授环节,PPT 讲授结合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更为生动、全面、透彻。
2. 穿插主题讨论,使教学深入、丰富、温暖
在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课堂讨论,这个环节穿插于课堂教学的某些单元。在某个教学单元结束的时候,给出一个贯穿前后单元教学内容的思考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做出相应的准备。在下一个课程单元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努力把一般的、含混的印象、感受和共鸣转变为清晰、顺畅的语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理解。在分组讨论时,学生互相补充与指出遗漏、错误,既增长了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环节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和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将复杂的知识接收转变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感性接纳,将困惑的知识,变为更为开阔的思想认识。同时,这种讨论互动,会让同学在友好活跃的气氛中展现个人魅力,了解学习他人的长
处,这个参与过程让同学更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例如以“设计的审美风格”为主题的讨论,五六个学生为一组,用PPT 的形式讲述,意大利小组从意大利的足球、美食、歌剧、电影等不同的角度来谈意大利设计。同样还有德国、日本、芬兰、法国……不同小组都有自己选择的最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切入点,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点着手搜集资料,互相补充配合使课堂氛围融洽而愉悦。讲台上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教师可以通过此环节更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给予相应指导。
因为有通过随堂讨论及随堂提问累积的知识点考核,在设计概论课程作业环节,通常会让学生从一个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设计风格着手来完成一组图文并重的作业。如果单纯以论文的形式或者卷面考试的形式,难以真正让学生投入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与热情来完成课程作业,使作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对课程内容理解与掌握程度的全面考核。
图1-3 是一份学生课程作业,以“感官”为题完成了一组餐具设计,学生在说明文字中写道:“深泽直人与原研哉合作的一些设计活动更加触动我,‘再设计’的理念更吸引我,所以我的设计更倾向于对设计本身的思考而不是功能性,我选择了餐具系列设计,一共12 套。从感官入手,追求趣味及给人带来的联想、意识活动。”每一组设计,学生都会写下自己的思考与创意,使作业过程成为理解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感性教育与人文氛围
无论是随堂的小话剧表演、主题课堂讨论还是课程作业的完成,都是在理性的课堂中渗入感性的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课堂感到自在、放松与愉快。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收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他们的感受力、思考力、理解力与表达力、创造力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也让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增进交流与了解,使课堂学习气氛变得融洽、温暖、充满活力,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种仍然以基本的艺术理论和人文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教育,一种以激发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标的设计教育,一种整体性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方面潜力的设计教育,一种不满足于被动地解决实用物品的功能、被动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是致力于生活和文化创造的设计教育。包豪斯创建之初,伊顿所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教育,更多诉诸于学习者整体的感受能力,通过对传统艺术经典作品的感受和分析来挖掘每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在人类科学不断发展、新媒体飞速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时候,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在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充分激发的时候,现代设计才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我们生活的富有意义的活动。[1]

结语
艺术设计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要真正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培养一个“创新型”的设计人才,除了设计技法的完备之外,必须具备更多感性和理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时期所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大学时期整个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理应得到重视,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也要找到一个符合艺术设计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创新模式。只有这样,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大学设计教育也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设计教育。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以‘多元创新’为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2010231)的研究成果;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校2010025)的研究成果;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等艺术设计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创新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李海冰:“另一种设计教育”,《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9,第50-5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