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协同教学模式下的家具设计课程实践研究——以校园家具设计专题为例

  • Update:2014-09-02
  • 李文嘉,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张毓云,海沃氏办公家具公司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家具设计课程中的校园家具设计专题为主题,试图建构协同教学模式下的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分析与总结该课程实施的协同过程与教学成果,以期对建立多元化的家具设计教学方式与评价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创新、批判式思考等多元化需求,迫切要求学生不仅是精于自身专业的“技术精英”,还须成为具备学科交叉与融汇能力的“开放精英”。设计教学也因此必须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在中国,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家具产业发展,而中国家具设计产业也与国外重视产品研发与产品营销的“哑铃式”发展模式有很大距离,学生在学校的知识获得与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存在差距。传统的家具设计教学往往是“假题真做”的设计模拟课堂,一位教师主导下的“一言堂”讲授方式往往使得教学形式化与僵硬化,学生思维受限,并且对家具设计的市场、结构、生产工艺等知识环节缺乏深入了解,造成知识体系间缺乏有机融合,不利于发挥设计学科的实践属性。家具课程的教学属于认知目标教学,可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等级[1](图1),学生需要的综合技能可以通过融合协同教学等革新模式弥补获得。(图2)

一、协同教学的内涵与课程立意
协同学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20 世纪 70 年代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其理论的目标是在千差万别的学科领域中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2] 协同工作是人类社会应对各种复杂系统或完成大规模任务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策略,通过系统内部信息的协同反馈强化系统的主旨结构,影响整体系统的无序向动态有序发展。协同学作为研究协调合作的学问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均有重要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在教育界,协同教育因易于创造以人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进而推动教学,所以越来越受到教育学者们的关注,被喻为推动教育创新的有效催化剂。
本次在工业设计系本科三年级的“家具设计”课程上,我们与办公家具供应商海沃氏家具(Haworth)合作,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校园家具普遍存在设施简陋陈旧、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将课题立足于校园家具主题设计,以“学习”、“研究和创新”、“知识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四大主题空间的家具作为设计对象,以家具为载体探求新的设计与方法,获得最大程度的创新学习。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该家具合作课程引入协同教学的思想,更强调知识的多元性、跨学科性、教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 本课程中,协同的概念不仅是教育理念,更表现为课程中的策略体系建构,更注重学校与企业间教师队伍协同、教学过程协同、教学环境协同、教学评价的协同,以及教学目标综合性、方法的灵活性与校企资源的整合性。
2. 教师由单纯的教学内容传授者转化为复合的教学活动策划组织者,参与教学的教师由设计课、结构课等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同构成,便于专长互补达到深度互动、多层次协调。

二、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协同
1. 教学过程的协同。与企业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将64 学时的家具设计课程合理分工定位,由教学小组共同拟定家具设计课程合作计划,细致分析课程主题,兼顾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课程的目标设置。课程在项目启动时进行,由项目方介绍设计要求,介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焦点问题(如市场需求导向、企业畅销产品介绍、国际家具产业格局、家具贸易的国际化对设计的影响等)。由学生提问,明确设计背景和设计诉求;在家具设计课程的赏析阶段,由企业设计师与市场专员共同介绍米兰家具展及美国芝加哥国际办公及商用家具展览会,让学生在不出国门即可欣赏到顶级设计展览的同时,对设计趋势、市场讯息、畅销产品、用户需求等有深入了解。在工厂车间实训教学中,由技术人员对家具基础材料工艺进行认知讲解,让学生全面认识切割机、封边机、打孔机等木工机械及开料、铣型、打孔、封边、装配等工艺程序,通过工厂的实训参观弥补学校教学场地与硬件设施匮乏的现实问题。在方案进行阶段,邀请企业设计师、市场专员、结构工程师共同参与设计方案思路的评判与修正,通过讨论会,项目方给出修改意见,确定可行并值得深入的方案。在设计图纸化的过程中,由企业结构工程师与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设计从效果图到零件图、装配图的过程。在加工阶段,进驻工厂并实行“方案责任制”,学生参与采购过程,拟定材料清单增加学生的成本控制意识,并与师傅共同完成家具样品,增加实训动手机会。
2. 教学人员的协同。人员协同主要有三种方式:全员协同、支持协同与嘉宾协同。在不同的课程阶段采取不同的协同模式,设计课程开始的教学计划拟定至课程最后的展览评估阶段采用全员协同的方式,全体教学成员共同商议。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采用分工合作的专业对话的支持协同模式,不同阶段选定不同教师组织教学团队,由不同课程领域的教师合力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模块教学互助,专业能力互补。辅以嘉宾协同的方式,邀请著名室内设计师及建筑设计师就家具设计与空间的观念进行讲座,使家具设计摆脱传统的三维空间模式设计,转变为综合时空属性整体艺术创新的四维空间模式进行创造。
3. 教学内容的协同。课程的协同由串行课程协同模式转变为并行教学协同模式。以往家具设计课程的流程是采用串行设计模式,由进行市场分析入手,而后进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方案完成后进行结构设计,最后投入生产。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这几个环节往往由市场部、设计部、结构部独立按顺序完成。诸如此类的流程在设计工作中难以全面解决技术层面和制造过程中可能的问题,成为延长开发周期的潜在因素。此次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设计组织结构,采用并行设计模式,整个家具设计课程由企业的各部门共同参与,各学科齐头并进整体控制,针对工艺、市场等问题给予第一时间的反馈与解决,强化突出设计各环节的制约性与相关性,提高设计效率,避免了时空顺序所产生的制约。
4. 教学模式的协同。课程注重分析与思辨的培养,在安排设置中灵活调控,鼓励学生做独立判断,课题虽设置团队小组,但独立研究与小组讨论循环协同进行。学生要在课堂上对方案进行阶段性演讲,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可以随时打断和提问。这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论辩、批判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5. 教学评价的协同。在课程的方案评价阶段由设计师、市场部、研发主管以及部门经理组成专家团队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对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估,注重过程评价,鼓励非定论性的评价,初步论证完毕后再对色彩、五金等部件进行详细设计。课程成果汇报组织社会专业展览,接受公众的综合评判。

三、 家具设计课程的主题教学协同
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从家具空间类型、材料属性等不同要素主题入手,亦可以由发散式课题或主题课题等方式构成。无论何种课题的选择都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关系清晰,且体现一定的学科交叉性。
本次课程的家具设计主题定义为校园家具,并以“学习”、“研究和创新”、“知识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四大主题空间类型进行家具设计,针对不同的环境,通过促进在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中不同人群的交互沟通来刺激创新,为“个性化学习”的方式与行为提供新途径。选择此课题的原因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场景体验,便于充分梳理自身需求,课题易驾驭、可拓展、可探索、可融汇,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另外,目前科技飞速发展,但学校的教室等基础设施依然陈旧落后,阻碍学习的问题现实存在,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现有的空间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学习和教学要求,从完善空间改善学习效率的角度,此课题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四个主题的范围大小有异,课题组织以自由选择小组为单位,每组由2-4 名同学组成。教师鼓励在小组结合中注重学生能力兴趣的协同,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在差异中完善知识,四个课题方向由教师与企业联合的课题指导组全程辅导,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通过设计途径解决问题,课题遵循“问题导入—寻求方案—设计引申—问题反馈—方案修正”的基本过程,从寻找设计问题出发探讨家具设计,强调“真实”,把握学生用户群体的具体需求。方向性明确是较为理性的教学思维方法。

主题一:学习空间的家具设计
该课题立足于高校的中心活动——学习。
教室相比其他任何空间类型都更需要创新思维,学习空间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获得知识的质量。课题要求学生关注弹性化的家具空间逻辑,学生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教室往往是不同课程共同使用,每个课程均有其课程的需求与授课方法,互动学习的创新方式在大学教学中逐步提升,教师扮演的角色逐渐从台上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台下的协同引导。家具设计应满足课程中教师授课、团队合作、独自学习等不同的课题与任务下的空间使用需求,实现不同教学方式在同一教室空间的快速转换。另外,手提电脑已逐步进入课堂,但传统教学的教室并未改变,依旧是被动的老式书桌的设计。作品《BITO》的设计(图3)对课堂座椅进行改进,灵活运用设计的加法与减法设计出了一个可以灵活转身变化交流的座椅。

主题二:研究与创新空间的家具设计
研究与创新行为可以是阅读、做作业、画图、手工制作、讨论,可以是个人进行也可以是集体活动。课题注重家具设计的可参与性,鼓励学生强调真实学习体验,在设计中建立合作与连通性。当代教育中逆向的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盛行,在这种思潮的引导下,学生已不是被动的接受讯息者,而是课堂中讯息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家具的可参与性非常重要。学生的集体调查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学生需要通过站立、走动、倚靠等活动的方式,推动学生的思考行为并不断改变在团队中的角色,有时领导、有时协作,为个体需要提供学习的更多自主权与选择,在释放能量与交换能量中完成协作式创新。作品《SHARE》(图4)针对校园学习方式中的学习、讨论、分享进行思考,利用折叠、拼接、滑动,最大效能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借助气缸结构,通过桌面与展板的切换,实现水平工作面与垂直面的转化,便于头脑风暴与创意分享,同时安装方便移动的脚轮,在教室内可以随意摆放多种组合,节约空间利用资源。作品《JIGSAW》(图5)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折纸,整体设计由一块板直接进行切割,并在切缝处安装铰链。翻折两边后它就成为一张大桌子,不使用时可以折叠起来倚靠在墙或堆叠在一起,一体化的设计使在节省空间、方便收纳的同时,减少了材料浪费及加工的工序,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主题三:知识传播空间的家具设计
在当代教育中,讲座仍然被视为引导学生进入一门学科的很好方式。课题关注知识传播空间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的交融,该主题旨在探讨结合资讯科技发展影响下的更有创意的演讲厅家具。课程实践下来发现,选择该主题的学生较少。全体教学成员在课程结束的总结交流时分析,尺度较大、不易把控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选择与深入。

主题四: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家具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制于教室等固定结构,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敏捷”空间,如餐厅、咖啡馆、走廊、中庭、户外小亭等场所。这些地方紧凑、便利、舒适、不受干扰及良好的自然采光是学生选择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前期调查研究表明,在这些空间中更容易发挥创意与自我释放,但要求空间有足够的个性与灵活性。作品《1×5 SOFA》( 图6) 基于空间的灵活性,设计可以调整及拆分组合的单元。作品《山水》和《INDROPS》(图7 和图8)凸显了设计中的自然元素与环境的融合。

四、课程成果的反馈与评价协同
课程的优秀作品最终制作1 ∶ 1 的模型进行设计成果的发布与展示交流。(图9)整个课程让学生亲历从设计方案构思到设计模型的制作整个家具设计流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工艺知识,部分作业成果参加了“100% 设计上海展”,对作品进行展览陈列的同时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展示分享教学方法与思路,利用反馈信息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为后期的设计及教学改进提供思路与方向。在这次课程中,海沃氏公司设立了“100% 年轻设计师奖”,建立课程鼓励机制,奖励在此次课程中的优秀学生。学生也在展览的过程中得到业内其他公司的实习及工作机会邀请。课程初步达到利用企业优势转化设计成果,切实将设计转化成为生产力的目的,收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结语与展望
我们将现代系统论中的协同思想引入家具设计教学实践与创新教学模式,将设计、市场、工程、工艺融入课程教学,将市场调查、知识传授、设计方案评判、设计模型制作各环节与企业结合。从多学科视角使资源达到最大程度配置与利用,强化设计各教学环节的横向连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模式。这对于优化家具设计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也力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和补充。

*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YS123)以及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XSY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1956 年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被公认在教育领域无论对于评价教学还是计划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第224 页。

参考文献:
[1] 董宏敢:“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11.5。
[2] 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高教探索》,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