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环艺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 Update:2014-09-02
  • 许 慧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内容摘要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础,笔者将景观生态学引入环艺毕业设计课程中,教学重点是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包括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系统性与结构分析,强化学生对景观异质性、多样性与连通性等原理的认知与应用,教学难点是通过对“模式”的探讨从宏观到微观指导设计,使学生明晰景观设计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本文为2012 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院校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教学体系设计”的部分成果。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础,在环艺毕业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不仅可以拓宽艺术类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生态可持续理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和方案评估阶段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从而增强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笔者以自身多年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探索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 深圳湾湿地公园设计空间结构分析图


2. 河流景观设计结构分析图


3. 后海河景观设计的异质景观元素


4. 深圳F518 多样化功能空间


5. 深圳大运新城绿道空间分析图


6. 后海河共生模式的探讨与表述图

一、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要求
1. 提高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的认知,并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具体设计中。
2. 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环境艺术的紧密联系。
3. 掌握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的不同。(表1)
4. 将模式的探讨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提高设计的逻辑性。

二、毕业设计教学重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进行总结,应以完善的设计方案来体现学生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水平。环艺同学手绘及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但设计理论知识、宏观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薄弱。在毕业设计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基地景观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明确景观结构,然后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最后进行景观设计的详细表达。教学重点在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景观设计的一致性。
1. 景观的系统性与结构分析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系统包含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所以景观设计前期对基地自然与人工资源的分析尤为重要。在毕业设计前期调研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深圳湾滨海公园设计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详细调研深圳湾的地形、植物、湿地、水系情况,了解当地树种和自然生态;其次了解历史文化资源,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进行实地勘察,为营造地域性景观打下基础;最后分析深圳湾景观格局的演变和城市建设对深圳湾的影响,发掘景观的阶段性演变特征及发展模式,在系统分析自然、人工景观系统的基础上明确基地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全面指导后续方案设计。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单元的斑块—廊道—基质是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反映了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具体形象。[1] 在毕业设计中应让学生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具体内容,明晰三者在不同层域的景观空间里可以相互转化。城市景观中通常地形作为基质,水系与道路形成廊道,而植物形成的绿化、人工建筑、构筑物及面状水体形成斑块。景观结构指不同景观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在设计中指导学生着重分析景观空间的组成与内容,确定景观空间的结构层次,景观布局应保证基质的完整性、斑块的多样性与廊道的连通性,从而使人工景观对自然景观的干扰降到最低。如在深圳湾湿地公园设计中(图1),首先让学生明确植物覆盖的绿地为基质,水体、滩涂为斑块,引导学生通过自然和立体人工廊道连接所有景观空间,基质的植物层通过乔灌草的搭配完全包围中心湿地,保证基质的完整连续性。斑块保留了原有水体和滩涂,增加人工构筑物,既尊重自然又体现了斑块的多样性。廊道由自然水系、地面交通和空中栈桥组成,立体化的廊道空间形成网络状连接公园内所有开放空间。在深圳湾后海河景观设计中(图2)以河流为基质,植物绿化为斑块,指导学生通过道路和栈桥将线形滨水空间完全连通。其中水系的保护保证基质的完整与连续性,精细化的植物设计与搭配形成复合植物群落,体现斑块多样化,市政道路、滨水小径强化带状廊道空间,人工栈桥的介入加强河流两岸的交流,整体形成立体化的廊道系统。

表1.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教学的比较设计阶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设计传统景观设计

2. 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
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构成了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它们是景观系统的基本特征。景观异质性是指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包括景观结构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多样性是指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2] 城市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为人类及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 包括自然空间中人工斑块的镶嵌和人工空间中多样化空间的营造。在后海河景观设计中指导学生创造多样化的人工斑块,首先在恢复河流自然化的基础上增加异质景观元素——有机农场、阳光盒、艺术廊桥,并作为镶嵌体介入河道景观中(图3);其次在下一层次继续增强景观设计的异质性,有机农场有垂直农场、阶梯农场和缓坡农场三种不同形式,阳光盒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形成艺术盒、休闲盒和科普盒;最后从总体到细节将同质化、景观单一的河道景观营造成充满生气的交往空间,增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深圳F518 时尚产业园的景观改造中,教师前期带领学生分析厂房形成的街道空间特征,发现其景观同质性高,不能满足新型产业发展。课题设计中首先引导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图4)来满足F518 的发展需要,增加居住、商业和展示空间来丰富原有工业区的使用功能;其次增加的功能空间形式亦体现出多样化设计,商业通过方盒子的斜向组合形成街区,居住通过连廊形成围合院落,展览空间以简洁大体量形态打破街道的单调性;最后在功能空间的内部继续细化,居住空间提供不同户型、商业单元突出个性化设计,展览空间由大小不同的展厅组成,从宏观到微观体现景观的异质性与多样性。

3. 景观连通性
连接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特征,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3],一般通过线形廊道如绿道、道路的连接达到空间上的连续,并连接异质空间。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4] 它对景观破碎度较高的城市空间绿道可以发挥连接作用,提高景观的连通性与连接度。在毕业设计中以深圳大运新城绿道设计为题,使学生理解绿道的功能与设计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绿道游径路线,将异质性景观节点与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图5),提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可达性,减弱景观破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对绿道游径、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标识系统等)进行详细设计,利用自然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创造出高品质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教学还以深圳后海CBD 步行系统设计为题,指导学生结合TOD 模式设计立体廊道系统来实现景观的连通性。学生设计的立体廊道由地面、地下步行廊道和空中桥廊道组成,其中地面廊道连通地面水系与景观空间,地下廊道连通地下商业街区,空中廊道结合垂直交通将建筑与建筑相连,消除车行交通对行人的干扰,增强CBD 建筑之间的可达性。立体廊道形成的网络体系还降低CBD 硬质景观中软质景观的孤立程度,增加了绿色景观的可视性与连续性。

三、毕业设计教学难点——“模式”的探讨
景观模式是对多种多样景观空间抽象的总结,模式的探讨是最一般的,也是最必要的,在毕业设计教学中通过模式的探讨,有助于学生系统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新的空间形式、增强设计的逻辑性。艺术类学生发散性思维较强,对于景观设计容易从细节入手,缺乏宏观把握能力,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确定设计原点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细化设计模式与空间形式,彻底贯穿和表达设计理念。首先提倡设计立意的独特与新颖,同一个设计题目可有不同设计理念,但都应以创造生态景观为目标;其次设计理念由不同的模式进行表达,每种模式对应有不同的功能空间;最后在功能空间上因地制宜,产生多样化的空间形式与内容,丰富设计内涵。以深圳湾后海河景观设计为例,教学中强调探讨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的滨河景观与城市居住、城市商业、城市休闲的共生模式(图6),辅导学生以创造回归自然的和谐景观为目标,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如“田”为主题的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景观异质性原理、连通性原理和边界理论,通过异质田、连通廊形成滨水的交错带,在空间形式上以不同的斑块(湿地田、輋、矩田和桑基鱼塘)进行组合表达。以“交往”为主题的设计,通过有机农场、连廊、阳光盒等设计内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往,将景观异质性原理、连通性原理及镶嵌性原理综合运用于设计中,产生多样空间(阶梯农场、垂直农场和缓坡农场)、介入空间和镶嵌空间,不同的空间形式旨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交往方式。

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笔者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作为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力图找到与环艺专业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模式”的探讨抽象表达设计理念,再辅以不同的空间形式进行具象表现,旨在强化景观设计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注释:
[1] 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1,第42 页。
[2] 同[1],第58 页。
[3] 同[1],第82 页。
[4] 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第1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