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龙图腾

  • Update:2012-02-26
  • 鲁汉,山东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刘天勇,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内容摘要
编者按:中国民间工艺历史悠远,内容丰富多彩,它们深植于百姓生活,那些生动的艺术形式不仅与民间传说有关,更在民间生活、宗教、传统节日和民族饰品中广为流传。这些民间工艺门类众多、材质各异、生动鲜活,代表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山东民艺收藏家鲁汉、刘天勇夫妇从事民间艺术的收藏、整理、研究二十余年,个人收藏剪纸、年画、皮影、刺绣、木雕、泥塑等各种民间工艺品数万件。鲁汉认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值龙年伊始,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与图腾形象在民间工艺中自古便有着浓墨重彩的表达。本期纸上展览以民艺中的“龙”图腾形象为代表,展示鲁汉夫妇关于“龙”的丰富百态的民艺藏品及实地民艺采风拍摄,找寻这些正在消失着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龙的传人”而引以为豪,龙的精神与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龙是观念意识物化的神灵造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它腾云驾雾、行云布雨、翻江倒海、千姿百态,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于一身,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神圣的图腾。龙是“五灵(龙、虎、凤、龟、麟)”之首,“四灵(龙、凤、龟、麟)”之长。而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记叙得更为具象:“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造型是河南濮阳出土的距今约6400 年前新石器时期的龙虎蚌塑。千百年来,龙的形象由商周时期的粗犷抽象逐渐衍变为明清时期的繁复华丽。而在很多民间龙的造型中,竟也保存了古代将龙比作“鳞虫”的憨态。
一、真龙天子
        在封建时期,龙的地位至高无上,成为皇权的象征。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位将身世化身为龙种的帝王。《史记• 高祖本纪》载:“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异,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其后,历代帝王为树立皇权,均以龙子自称,龙的造型成为帝王专用形象,帝王的衣食住行皆与龙息息相关。元代起严格规定五爪两角的龙为皇家专用,平民百姓如若擅用则触犯刑律。但在天高皇帝远的闽南地区,四爪龙在宗祠,甚至民宅大厝堂而皇之地栖于屋脊和壁堵之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龙的形象作为部族图腾更是被一针一线地绣在盛装上,成为姑娘们的衣。


1-1二龙戏珠。福建著名民间艺术家李尧宝遗作


1-2广州陈氏书院屋脊。建于清末, 脊装饰得极其繁复精美,这只鳌龙独立最高处既有保护建筑不受火灾的神力,又有期盼陈氏后人独占鳌头之意。

二、龙生九子
        汉代以前,龙的形象千姿百态,大致有应龙、烛龙、虬龙、蛟龙、螭龙、夔龙、蟒龙、鱼龙等等。以后,逐渐形成了“龙生九子”之说,民间有“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说法。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至今,在民间工艺中依然广为流传和沿用。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龙子的昆仲数目却是取得共识的,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
         囚牛:平生好音乐,胡琴头上的刻兽即是其遗像。
         睚眦: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剑鞘、刀环或金刀柄上的龙吞口。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
 

2-1:睚眦。台湾交趾陶,叶星佑作
 

        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常见于殿台角上的走兽。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蒲牢:好鸣叫,相传惧鲸,常见于洪钟上的盘龙形兽钮,用鲸鱼形木杵敲击,以求钟鸣响亮。
 

2-2:蒲牢。台湾交趾陶,叶星佑作
 

        狻猊:形状像狮,好烟火,喜静好坐,常见于庙中佛座及香炉上。
 

2-3:狻猊。台湾交趾陶,叶星佑作
 

        霸下:形状像龟,好负重,力大无穷,常见于庙宇中驮载着石碑。


2-4:霸下。台湾交趾陶,叶星佑作


        狴犴:相貌像虎,威严公正,好狱讼之事,常见于衙门和监狱,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2-5:狴犴。台湾交趾陶,叶星佑作


        负:平生好文,常见于石碑两旁的文龙,互相盘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更觉壮观。
        螭吻:又名鸱尾,鱼形之龙,属水性,喜吞火,多安于屋脊两头及殿脊之上,用作镇邪避火。
 

2-6:螭吻。台湾交趾陶,叶星佑作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