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无处不在——2013 伦敦设计节掠影

  • Update:2014-01-12
  • 陈彦姝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作为英国当代设计的全面反映,伦敦设计节已经走过了11 个年头。围绕今年的主题“ 设计无处不在”,设计节推出近 300 项展览、演讲和体验活动。作品既有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尊重,也有发挥奇思妙想对寻常物的反思和再创造,还有与高新科技结合的新锐设计。该活动为艺术家们搭建了理想的展示平台,促进了英国设计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 本文为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Z03攻坚专项“当代国际设计展览机制对创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推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THZ0)

进入9 月,伦敦已是秋风微凉,但多项文化盛事却点燃人们尤其是设计师的热情。时装周、设计节轮番上演,新锐出彩的造型、别出心裁的创意、令人惊叹的视觉冲击为古老的城市带来时尚和活力。作为英国当代设计的全面反映,伦敦设计节已经走过了11 个年头。以“设计无处不在”(Design is Everywhere)(图1)为题,今年的设计节共有近300 项展览、演讲和体验活动遍布全城。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 & A 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装饰艺术和设计史博物馆,当仁不让地成为设计节的主要展场之一。以下笔者将带您走进博物馆,感受今年伦敦设计节的种种风情。

1.2013 伦敦设计节主题词

一、文脉·传承—设计存在于历史
英国人常为他们的传统而骄傲,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的胜利,从古典文学、艺术、哲学到现代流行音乐,自豪感烙印在英国人的脑海里。所以,在伦敦设计节上,不仅张扬着时尚、现代和创新,也同样体现着对传统和文脉的尊重。
1.“上帝存在于细节”
V&A 博物馆的藏品多达450 万件,这些上下几千年、纵横六大洲的艺术精品为现代设计师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结合“设计无处不在”的主题,博物馆推出了“上帝存在于细节”(God is in the Details)的活动。
馆方邀请14 位知名设计师来馆内寻找感动他们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被隐藏,可能与物品组合在一起而被人忽视。希望通过设计师的引领,让观众仔细观察这些陈列已久的古董,体味前人于细节处蕴含的设计创意和手工技艺之美。设计师们看到了日本武士刀剑环和刀鞘的精巧别致,意识到了纺织花边的层次丰富(图2),观察到了绘画上某个布局色彩的堆叠变幻,注意到了印度镶嵌金勺的手工精细,体会到了中国德化瓷器造型线的现代感。如设计师Ross Lovegrove 在她的感言里所说:“每天无数次的走过,却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美缺乏发现的眼睛。”F r i t h K e r r 则认为透镜放大的不仅是它后面的局部物象,“物品背后的故事也变得层次丰富起来。不仅包括制作者,还有围绕着它们的宽广的世界,即其中蕴含着人的努力和工具的作用”。

2.“上帝存在于细节”活动


2. 梦想工厂阿莱西(Alessi)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想知道意大利的现代设计?要寻求设计管理的经典案例?研究阿莱西就足够了。这家成长于米兰的公司,因极具个性化和普及性的产品设计而享誉全球。其名字几乎就代表了20 世纪的设计,被冠以设计工厂、梦想工厂等美称。公司旗下设计师的名单更是一部现代设计的名人录,这份名单包括阿希里·卡斯特里尼(Achille Castiglioni)、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理查德·萨伯(Richard S apper)、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除了工业设计师,阿莱西尤其喜欢和建筑师跨界合作。
伦敦设计节阿莱西的展厅(图3)几乎就是一部公司的设计简史,陈列着历年的经典作品和设计师草图。公司第二代掌门人卡罗·阿莱西(Carlo Alessi)在1945 年设计的“甜瓜型”系列茶、咖啡具(Bombe tea and coffee s e t s)(图4),被认为是意大利设计史上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也正是他为公司引入了“设计”这个概念。理查德·萨伯的浓缩咖啡机(图5)设计于1978 年,首创拉扣式开关壶盖,搭配简洁利落的外型,以127 道严谨制作工序打造而成,曾荣获三大国际设计奖项。Ri c c a r d o Da l i s i 于1987 年的设计“那不勒斯咖啡壶”(图6),灵感来源于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之主角稻草人,耗费8 年才得以完成。其内部零件皆以手工精密衔接,工艺精湛。使用方式和一般E s p r e s s o 壶一样,先将冷水置在下层容器,再将咖啡粉放入滤器中并盖上盖子,将长壶嘴壶身倒扣于上方,用火直接加热,当水开后再将壶倒置,静置9 分钟,过滤完成后,即可饮用,故又称为颠倒壶。迈克尔·格雷夫斯在1985 年设计的鸟鸣壶(图7),风格强烈,喻意鲜明,设计语言简单易懂并富于装饰性,充满着设计师的美式幽默。
Emma Silvestris 2005 年的作品“地中海”和“玫瑰”(图8)系列果盘拥有优雅的女性化线条,善用几何图形及古代符号表达设计精神。Alice Abi 的“共鸣”、“和声”系列果盘(图9)活用几何图形,藉由理性、重叠和抽象等方式来设计产品。
中国建筑师张永和的“一片荷”装饰托盘(图10)设计上以自然灵性为本,用不同质感的金属材质和独特的匠心,将叶子的荣枯瞬间定格为艺术。Pierfrancesco Cravel 的“冰川湖”(图11)从高清卫星图片得到灵感,运用自然 “意境” 思维展开设计,结合 Alessi 精湛不锈钢工艺,制作了集自然与装饰于一身的作品。展厅里循环播放着工厂生产的纪录片,没有解说对白,只有轰隆隆的机器碾压铸造声。平实的镜头展示着制作的一丝不苟,不论对象是有着几百道工序的咖啡壶,还是简单的如Stefano Giovannoni 设计的剪纸图形小人。(图12)
3. 博德利图书馆的椅子设计赛
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它的图书馆—建立于1602 年的博德利图书馆(B o d l e i a n L i b r a r y),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其规模在英国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牛津的学生亲切地叫它“B o d”,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则音义并重地将它译为“饱蠹楼”。除了馆舍建筑,一样历史悠久的还有阅览室的座椅。自1756 年以来, 该馆就有委托定制的传统。2012 年秋,牛津邀请设计师们为新馆设计座椅,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舒适、实用、耐久和个性。设计的优劣不仅由设计专家、图书馆学家组成的评委团评判,还要在阅览室环境中被试用者实地检测。最终的优胜作品在进一步的改进之后将付诸生产。这批新定制的椅子将被用在2014 年建成开放的新馆里。伦敦设计节上,新老椅子一同展出。时间从1756 年到2012 年;材质从实木、皮革变为复合材料;风格上可见古典的凝重,新艺术运动时弧线的优雅(图13)和现代设计的简洁明快(图14)。时代、风格、技术不断改变,延续不断的是对设计的重视。

3. 阿莱西展厅入口


4. 甜瓜茶具—效果图


5-1. 浓缩咖啡机


5-2. 浓缩咖啡机—设计图


6. 那不勒斯颠倒壶


7-1. 鸟鸣壶


7-2. 鸟鸣壶—设计图


8.“地中海”、“玫瑰”系列水果盘


9.“共鸣”、“和声”系列果盘


10.“一片荷”装饰托盘—设计图


11.“冰川湖”不锈钢托盘


12.“金刚”系列剪纸小人


13-1. 博德利图书馆馆长座椅,1756


13-2. 博德利图书馆新馆座椅,Giles Gib ert Scott 爵士设计,1936


14-1. 博德利图书馆座椅设计竞赛入围作品,Edward Barber, Jay Osgerby+ Isokon设计制作,2013


14-2. 博德利图书馆座椅设计竞赛入围作品,Matthew Hilton+ S CP 设计制作,2013

二、奇思·妙想—设计在于体验、反思和创造
创意从哪里来?它既是设计师个人才智的灵光闪现,也可以是仔细观察、敏锐捕捉的结果,甚至反思回顾既成的事实也会为设计师带来新的想法。
1. 风、声—感受的放大
黎巴嫩设计师Najla El Zein 将她的装置艺术作品“风之门”(图15)安放在V & A 博物馆内一处高8 米的拱门边。这件大型装置由5000 个手工的纸风车构成, 纸风车固定在竖立的塑料管上。管子上留有极小的风口,计算机控制着气流的运动,进而操纵风车的转动。不同的程序制造出强弱变化的风力,给风车带来不同的转速,营造出不同声响和感受。风声和风拂过人面的感觉再熟悉不过,以至于人们经常会忽略和忘了它的存在。
Zein 希望她的作品能够帮人们重新唤起这种既熟悉又陌生感觉。当人们穿过“风之门”时,风车的转动传递着,甚至夸大了风的声音和感觉。人类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少声音在我们还未来得及意识或感觉到之前便已经转瞬即逝。日本设计师铃木尤里的“卢梭罗花园” (图16)是一组用来捕捉声音,并体验这些声音是多么有趣的装置。处理器都安装在一个四腿带喇叭的木匣里,它接收观众制造的各种声响,把它转化成不同的效果后再播放出来。每个木匣都有不同的音效,有的直接回馈,有的转变成音符,还有的通过旁边附加的手柄来调高或调低声音。作品的命名源于意大利著名的未来派画家和作曲家卢梭罗(Luigi Russolo)。这位噪音艺术之父在1913 年发表《噪音艺术》宣言,把日常生活中可听到
的噪音分门别类,并将它们作为音乐作品的素材,加工成“噪音音乐”。选择博物馆展示这个创意,铃木也是“别有用心”。因为一般来讲,博物馆都是强调安静,人们也会小心翼翼尽量不弄出任何动静。
2. 反思亦创新
设计本是为了使用, 可是在博物馆和画廊, 作品被供在高高的基座上或是隔在玻璃展柜里。荷兰S c h o l t e n & B a i j i n g s 公司的装置作品“晚宴”(图17)正是对这种误读的反击。他们在V&A 博物馆一间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音乐室里安放了一张大大的餐桌,以静物画般的形式再现了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欢宴。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桌上餐具是歪斜的, 玻璃杯是半满的, 食物也散落在桌子上。似乎聚会还在进行,可是客人们却消失了。观众进入的瞬间,似乎就是“客人们刚刚起身去花园里抽根烟的工夫”。趁这个没人注意的时刻,观众们可以一睹宴会的豪华和室内原状。其实,桌上摆放的都是Scholten & Baijings 生产的家居用品,包括他们为奢侈品牌G e o r g e J e n s e n 设计的银制茶具和甜点餐具,以及为丹麦品牌H a y 设计的以网格线和色彩为要素的优雅的玻璃杯。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让观众自己发现作品的价值,“这样做更客观,因为少了介绍产品的铭牌;也更冒险,因为有时候好的设计要多看几眼才能被发现”。
3. 寻常物的新面貌
海带是东方人餐桌上的常客, 可是德国艺术家Julia Lohmann 却独具慧眼,看到了这种海生植物作为设计材质的潜能。从2007 年她在日本北海道接触到海带之后,就尝试着将它用到自己的设计里。此次推出的装置艺术“Oki Naganode”(图18),是个奇形怪状的庞然大物,用绷在藤框上的海带做成。这不过是个开始,Lohmann 的工作室(图19)集合设计、工艺、科学和研究方面的人才,还在通过各种新实验来继续开发海带这种新材料。
在V & A 博物馆主厅上空,悬挂着一组梦幻般的作品28·280(图20),它来自一个年轻但富有思想的加拿大公司B o c c i。“28”是指由公司的创意总监Ome r A r b e l 亲自操刀设计的“28”系列吊灯。这种吊灯源自一种复杂的玻璃吹制技术,先导入空气,然后通过间歇性加热和迅速冷却从玻璃基体去除空气。所产生的效果就是球形透明玻璃内有不同扭曲形状的奶白色玻璃空洞,并在这个空洞内容纳一个低压灯管。A r b e l开发出一种内建宽松参数的方法,这使得每次制造过程都会产生不同的形状。因此,每个“28”都是独一无二的。再加上外层球形透明玻璃可在颜色上随意变化,定制的“28”吊灯可以在色彩、大小和形状上无限多样。设计节的这组吊灯正是对该系列的演绎,一共使用了280 个“28”系列灯,并用30 米长的特制铜缆线将它们从V & A 顶层的天花板上悬垂至一楼大厅。这些色彩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玻璃球如森林里的精灵一般在博物馆的上空起舞,营造出梦幻般的光影视觉效果。

15. 风之门

16. 卢梭罗花园

17. 晚宴


18. Oki Naganode


19. Lohmann 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20. 28·280 吊灯

三、新锐·科技—设计在于与新科技的结合
现如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借助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世界飞速地发生着变化。新锐艺术家敏感地搭上技术的快车,利用新工具创造出革命性的设计。
1. 穷极物理

“80 后”的荷兰鞋履设计师Ma r l o e s t e n B höme r 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品总是充满了颠覆感。她的设计与其说是鞋,倒不如说更像是微型的建筑。本次伦敦设计节B höme r 推出的作品是她与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的合作成果。以“运动中的女人”(woman in mo t i o n)为主题,B höme r 的团队研究女性穿着高跟鞋走路时,脚的各种结构参数。在她的设计下,穿高跟鞋的女子走过不同的材质(图21),它们或柔软或坚硬,可以是不同黏稠度的液体,也可以是不同颗粒大小的固体。在此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捕捉脚的各种力学参数,并将它们提取出来,形成各种极为抽象和概念性的设计雏形(图22)。这些设计刻意回避了时尚、流行趋势这样的元素,而是基于实验室的测试数据和工程原理这样的纯技术,探寻的是合理参数、审美直觉和结构理解之间的联系。
2. 新技术的力量
与B höme r 设计的前卫颠覆不同, 意大利艺术家A l e s s a n d r o B r i g h e t t i 的作品“精神分裂症”(C y c l o t h y m i a)让人毛骨悚然。(图23)作为一个医学名词,普通人要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原理和成因并不容易。出身于医生家庭的Brighetti,很自然地利用科学的手段、艺术的表达、诗一般的创意演绎了人脑的非正常活动导致的精神疾病。漆黑的托盘
中放置一件人头骨,伴随着哀鸣般的歌声,黑色黏稠的油状液体诡异地浮出,并沿着头骨蜿蜒而上,渐渐布满下颌、眼窝和头颅,形成一簇簇尖锐的触角。这种黑色的液体是由微小的磁铁颗粒与有机溶液调和而成,通过磁感应的刺激而产生出极化的动感形态。
Simon Pummel 的作品借用的是新兴的数字影像技术。传统意义上,“解剖”给人的印象是切开尸体、剥去皮肤和组织,总是与“死亡”的意象相联系。其实,现代生活中充斥着X 射线、医学扫描和安检扫描,透过这些设备,人体变得“透明”,像是一具具活生生、能运动的“解剖体”。Pummel 捕捉到这一点,将传统的人体素描与数字动画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人体影像。动画的原稿先用石墨、油烟、骨黑、人血和各种其他的古老颜料绘制,再经过复杂的修饰、重新排序和数字动画编码,创造了最终的数字形象。(图24)
3. 交互体验
交互设计“校勘”(Collate)是一个关于协作出版的实验,目的在于通过网络互动把大众的创意集中起来。(图25)展厅中设立三块触摸屏,第一块展示有关今年设计节的图片,涉及图形、材料、未来、伦敦、自然和数字等主题,邀请观众们从中选出个人最中意的5 张,并对它们加以简单有趣的描述。第二块屏幕提供排版软件,帮助观众将先前选定的图片设计成页面。最后,生成的页面放在第三块屏幕上展示,并由其他人投票。在整体设计节结束之后,得票率最高的作品将汇集成册,印刷出版。这一设计旨在提供有趣、创新的交互体验,让观众更好地畅享网络社交。
设计无处不在,它既是对于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也是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设计师们认真地观察世界,敏锐地抓住每一个动人的细节和感受,并用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多变的手法设计出新奇而独特的作品。伦敦设计节正是这些创意火花的展现。

21.“ 运动中的女人”穿高跟鞋踩踏实验


22. 设计雏形


23. 神经分裂症


24. 人体影像


25. 交互设计“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