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2013 上海艺术设计展之“逆光之城”主题单元

  • Update:2014-04-27
  • 资料提供:杨冬江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3期

2013 上海艺术设计展(DESIGN SHANG HAI 2013)由上海市文联、文广局和市教委主办,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承办,展览日期从2013 年12 月3 日至2014 年3 月30 日。本届展览以“美学城市”作为总主题,共分为“逆光之城”、“夜色之城”、“移动之城”、“界面之城”和“手工之城”五个单元。作为2013 上海艺术设计展最为重要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主题单元,“逆光之城”共展出了来自奥地利、法国、荷兰、美国、德国和中国等11 个国家的28 件作品。这一单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杨冬江教授担任策展人。
“逆光之城”体现了对未来城市的一种思考与预见。该单元集中了近年来全球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设计成果,并向观者展示当代设计师是如何穿透生活中人们已习以为常的表象,系统、智慧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创新性思维交融在一起,通过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剖析城市的新旧组织,诠释设计对于城市的价值。作品涵盖空间规划、能源可持续利用、未来交通、交互设计等与城市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并呈现出许多共同特点:探索性与前沿性;注重各领域的跨界思考;将美与功能性结合,实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从不同角度对“美学城市”这一命题进行着思考和实践。
无论是探索未来可能性的概念性方案《垂直村落》、《虚拟城市》,还是回归历史和现实的《广角城市》、《穿越历史》,都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对于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而同样是对于人们居住空间的思考,《3D 打印家具》、《les objects》等作品则从微观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些作品中,设计与科技联姻,创造出了无限的可能性。狭隘的人类主义中心,是全球城市化发展中很多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太阳能结烧玻璃》、《树的灵感》、《蜘蛛农场》等作品的设计师们敏锐地注意到了资源再生这一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命题,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智能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未来城市小型交通工具》等一系列关注未来交通的作品,更是将节能环保、人机智能作为设计理念和关键词。
在《上海特快》、《触摸回声》、《机电模拟风》、《时间绘图仪》等作品中,设计师们注入信息交互的元素,鼓励观众参与到设计中,亲身感受设计的魅力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样的作品在引导一种思路—每个人都是城市生活的决策者,公众不只是被动、盲从地接受,而应当积极地参与到设计中来。
在“逆光之城”单元,每一位观者都能成为且行且思的“都市漫游者”,通过此行对城市问题有更多的思考与关注,对城市的未来有更多的信心和向往,也真正触摸到“美学城市”的灵魂。

1. 垂直村落(2013)
MVRDV & The Why Factory荷兰,视频
“垂直村落”旨在探讨持续发展的都市学,既直面亚洲城市高密度的需求,也提倡非正式的空间成长,在提供社区生活弹性的同时,捍卫了居住者的个人自由。
数百年来,东亚城市的都市村落由小型的、非正式的,往往是“轻质的”建筑物组成,形成其城市肌理。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密切,却仍保持了强烈的个体性与差异性。从第二个千禧年开始以后,这些城市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力量的驱使下快速地改变,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都市村落迅速消失,外来建筑带来了西方标准的生活,却也在此过程中彻底摧毁了本土的小区形态。
在“垂直村落”中,都市村落垂直化地生长,拥有露台与屋顶花园、更加适合休闲活动的住宅得以出现,更加综合,也更能增进居住者之间的交流,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也会被这种舒适的生活方式吸引。住宅与小型办公室、工作室结合,这种新型态的村落也使建立在个人表现之上与凸显个性的建筑得以存在,提供了一种让都市建筑自行组织建构的可行的模式。这种模式蕴育出的垂直村落—三向度的小区,将个人自由、多样性与邻里生活等带回亚洲,也可以带至西方的城市。


2. 增强现实(3D):
虚拟的城市(2010)
松田原惠 英国/ 日本,视频
当代城市的建筑不再只是关于简单的楼房和景观的物质空间,而是日益扩展到数字信息的收集、使用和组织过程中创造出的虚拟空间。虚拟的界面也许如同我们身边的楼房一样,变成了我们生活居住的世界的一部分,令人身临其境。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增强现实”(AR: Augmented Reality)由其叠加物质空间与数字信息的能力所定义,是超越“虚拟现实”的典型转变的一部分。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紧密结合,成为一个连续、分层且动态的整体,而不能虚拟世界彻底剥离。这也许产生这样一个世界:信息传媒与现实生活难以区分。数据的空间组织对于建筑具有重要含义,那么我们重新定义城市:这是一个令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人机界面。


3. 广角城市(2013)
陆轶辰 中国,投影、2 毫米镜面不锈钢
设计源于建筑师对城市剖面的兴趣,但传统的剖面只是在二维的层面上观察。通过电脑三维技术,建筑师试图将超广角所产生的桶形畸变在物理层面上定格下来。在任何一个节点观察城市,除了视觉中心的建筑外,其他水平或垂直的元素都会相应扭转。
作品希望通过质疑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城市面貌的真实性,来引出一个有关“事实”和“看法”的问题。城市作为事实的存在从来不会陈旧过时,而人们对城市的看法总会陈旧过时—有时候,歪曲生活的叙述比临摹生活的叙述更加接近生活本身。


4. 穿越历史:城市演变的时间体验(2012)
李存东 中国,模型、视频
作品通过模型与视频,呈现古城商丘的城市发展历史。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遗留下从远古直至明清时期的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多个时期的历史古迹掩埋于地下,形成由远古及先商遗址、古宋及汉梁古城遗址、隋唐宋城及大运河遗址、明清归德城遗址组成的层层叠压的遗址分布结构。


5-6. 3D 打印家居组合(2012-2013)
弗朗索瓦•布鲁门特、索尼亚•劳吉尔 法国,模型、视频
“3D 打印家居组合”是一个实验性的研究项目,旨在重新审视室内的空间布局。3D 打印技术和参数化设计为该项目提供了可能性。该设计方法使尺寸和变量被链接到对象的几何数据上。数据的变化引起形状的改变。在考虑家居空间的变化参数,如墙的厚度、家具和技术设备、材料(塑料、砂或混凝土)的基础上,设计师能够按需求创造出新的布局。


7. 花瓶(2009)
弗朗索瓦•布鲁门特 法国,互动装置、视频


8-9. 太阳能结烧玻璃(2011)
马库斯•凯瑟 德国,铝、电机、菲涅耳透镜等
如今,能源生产和原材料短缺问题引起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沙漠中的能源和材料非常丰富,本作品对沙漠制造业进行了探索。在作者的实验中,能源、材料与高科技的生产技术相结合,通过3D 打印技术,阳光和沙子被用作生产玻璃器具的能源和材料。
“太阳能结烧玻璃”希望能够解决未来制造业的问题,充分开发世界上最高效的能源—太阳能,为解决未来能源和原材料短缺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10-11. 树的灵感(2008)
卡塔琳娜•米舍尔、托马斯•特拉克斯勒 奥地利,棉、颜料、胶水、树脂、橡木
“树的灵感”是一种天然因素与机械流程相结合的自主生产过程。采用太阳能驱动,通过机械装置,每天可以将太阳光的能量转换成一件物品。


12. 蜘蛛农场(2011-2013)
托马斯•梅森特 法国,综合材料
“蜘蛛农场”利用生物技术为人类服务。通过模仿蜘蛛生活的自然环境喂养蜘蛛,以各种有利条件促使蜘蛛在农场内大量生产蛛丝,并用蜘蛛丝制作各种材料和产品,这样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3-15. 智能高速公路(2012-2013)
玫瑰花园工作室 荷兰,视频、图片
“智能高速公路”具有互动性、可持续性等特性。设计师为“未来的66 号公路”项目开发了许多新的设计和技术。例如“夜光路”、“动态漆”、“互动光”、“感应优先车道”和“风之光”,目标是使道路更具有可持续和互动性,通过使用光、能源和路标,使高速公路路段可以更好地自动适应交通状况。本作品在2012 年获得了荷兰“最佳未来概念”设计奖。2013 年世界上第一段“智能高速公路”在荷兰建成。


16-17. 自动驾驶(2010)
迈克尔•哈勃恩 卢森堡,视频
驾驶汽车经常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因此获得自由,另一方面我们经常被困在拥堵的道路上。谷歌之类的很多公司已经在研发能够自动驾驶的汽车,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是否要亲自开车的选择。汽车如果可以自动驾驶,我们在车里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呢?
“自动驾驶”对在交通设备上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了探索。我们坐在自动驾驶的车里旅行时,可以选择各种应用。程序根据我们的需求用3D 显示和文字等方式将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车窗上的视觉信息、音频的音量、车内空调的温度都可以自动调节。在旅途中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在车窗上接收更多的视觉信息。这样的自动驾驶在未来会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动驾驶”的应用程序可以由文化事业单位来开发,借此提升城市遗产的知名度。用户通过这一应用程序能够了解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城市的历史。大家都能参与到开发“自动驾驶”的应用程序中,大众的创造积极性会让这个系统越来越完善。


18-19. 上海特快(2013)
劳伦特•米尼奥诺、起司塔•佐梅雷尔 奥地利/ 法国,投影、红外线摄像机、吸顶灯、扩音器、扬声器、电脑
《上海特快》在作者之前的作品《朦胧特快》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保留了原始概念,将大型互动窗口放置在面对面的两把椅子中间,这一场景旨在模仿火车内部的环境。两位观众可以与窗口发生互动,他们的手部活动会触发复杂的图形元素,产生各种交互效果,生成的图形类似城市晚上的景观——灯光是唯一可见的元素,借此使观众们回忆起他们从一列飞速行驶的火车的车窗里看到的城市和道路景观。


20. 触摸回声(2007)
马库斯•基索 德国,视频、金属栏杆、图片、扬声器、扩音器、DVD 播放器
“触摸回声”使用了为听觉设备研发的骨传导技术。当观众把肘部放在栏杆上并捂住耳朵时,会听到二战中地毯式轰炸摧毁城市的声音。装在栏杆上的定制声音传导器通过振动传播飞机和炸弹爆炸的声音,只有当观众倚靠在栏杆上的时候,声音才能从振动的栏杆通过人的胳膊直接传到内耳。不接触到栏杆则听不到任何声音。在公共场合,像“触摸回声”这样的作品使用的声音媒介是对周边干扰最小的媒体设备,栏杆成为无声的诉说者,而别人听不到这个声音。观众可以通过这一作品感受二战末期在德累斯顿的恐怖轰炸,想象当年德累斯顿居民的处境,体验轰炸带来的恐惧。


21-22. 机电模拟风(2010)
大卫•鲍恩 美国,视频
“机电模拟风”由一系列相互倾斜的小部件组成。小部件与干艾菊相连接,其中有一支干艾菊在室外,它的根茎连接着加速器。微风吹拂,室外艾菊的茎摇曳,加速器探测到这样的运动,会即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室内的装置。这样室外的风也能影响到室内的干艾菊,使它们“随风摇曳”。


23-24. 绘画时间(2011)
卡塔琳娜•米舍尔& 托马斯•特拉克斯勒 奥地利,丙烯酸玻璃、电子器件、发动机、金属、电子器件、标识
“绘画时间”是安装在墙上的绘图装置,墙上画出的螺旋状的圆圈,直观地记录时间的流逝。它每天以两个动画模式出现,复杂的笔迹描述流逝的分钟,简单的笔迹描述流逝的小时。24 小时后,设备随机移动到墙上另一点并持续记录它的存在。这种随机性正如未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为可能碰到的惊喜埋下了伏笔。时间一天天过去,墙上会布满图案,可以想象在几周、一年、十年的时间里图案慢慢重叠的过程。这是对长期规划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积极思考。“绘画时间”邀请我们思考各种方式的感知,通过它所有的记录—时间,更具体地说是概念的生长、发育、重复和扩散,指向一个明确的时间跨度。


25-26. 盛开的空间:
磁流体庭园(2013)
儿玉幸子 日本,铁、铁磁流体、电磁铁、花与植物、塑料、石头、LED、电脑
“盛开的空间:磁流体庭园”是由会变换形状的铁磁流体雕塑组成的装置空间。磁流体可以在金属表面上根据靠近自己的物品进行三维的变化,多以像花和石头等自然形态出现。作者为作品设计了特殊的灯光照明方式,造就了作品独特的视觉效果。当观众带着物体(准备好的花或石头)接近雕塑时,雕塑的灯光和形状会根据物体的颜色而发生改变,仿若盛开一般。


27. 山居(2011)
张轲 中国,亚克力
“立体村庄”计划是一个取消城市与农村差别的计划,每户都有宅基地,而宅基地不再以“平方米”计算,取代它的是“立方米”。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每户都会分到一定立方米的巢穴空间,自建住房,可在房前屋后养鸡养猪,山下可以耕种农田。“立体村庄”是个多少有点幼稚的计划,我们并不天真地认为可以彻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耕地短缺问题,只是希望借此计划激起人们对于将城市“归还”给乡村的美好向往,向往城市与乡村融合的遥远一天。


28-30. 约菜(2013)
夏晴、刘畅、方可、齐峰、魏文、付志勇 中国,综合材料约菜是一个帮助家庭/ 办公环境种植的浇灌产品与微型社交系统。现代都市生活中,种植带来诸多益处:健康、绿色、体验和生活品质等。但是,繁忙的工作及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又为照料绿植带来挑战。约菜可以帮助种植者照顾植物,远程为亲友的花卉与蔬菜浇水,查看植物健康状态与实时教程,在线与植友互动。约菜将传感器与浇灌模块内置于花盆中,用无线网络与主人随时互联。同时,约菜的服务平台围绕都市种植行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儿童团队种植模块、区域种植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