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费城1876年世博会——美国风尚之肇始

  • Update:2010-04-28
  • 李 江
  • 来源: 《装饰》杂志

别出新意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19世纪70年代,经过农业和工业的机械化发展,美国经济在西半球快速崛起,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位。到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交通运输、煤炭生产、钢铁和石油产量都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整体经济力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一个强大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奇迹。在国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美国急需向世界展示其风貌,急需世界承认它所取得的成就,而以“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为主题举办的费城世博会恰恰为美国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1876年是美国建国一百周年。早在1864年,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约翰•肯拜尔就曾在纪念伽利略诞辰300周年的活动上提议,在美国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一个世界性的展览会予以庆祝,然而这一提议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1871年,宾夕法尼亚州众议员D.J.莫里尔再次向国会发出倡议,这一次,议案得到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终于批准成立“美国百年庆典委员会”负责筹办1876年在费城举办“艺术、工农业和矿物产品的百年庆典展览”(Centennial Exhibition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Products of the Soil and Mine)。

百年庆典委员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挑选世博会建筑设计方案,但应征的43个方案无一适合,最后只得通过任命的方式确定由来自德国的青年移民设计师赫尔曼•约瑟夫•施瓦茨曼(Herman Joseph Schwarzman)担任世博会园区和场馆设计的总工程师。施瓦茨曼在最终选定的作为世博会举办场地的土地上,共规划了249幢建筑物。其中包括世博会主展馆、机械馆、艺术馆、园艺馆、农业馆五大建筑以及美国国家馆、妇女馆、各式马馆、关税局、银行、邮局、照相馆、警察局、酒店等建筑物。其中,艺术馆和园艺馆由施瓦茨曼本人设计。此外,在园区的西北部还为各参展国专门设立国家馆区,例如英国、法国、巴西,以及中国的近邻日本等国都自行设计布置了各自的国家馆,这是世博会首次为各国提供建设展馆的场地。

费城世博会农业馆

费城世博会农业馆内景

费城世博会纪念宫

费城世博会纪念宫内景

1.重视城区与郊区的联系

1876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费城位于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这里是当时美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美国最早独立的十三个州之一。费城始建于1681年,是美国的历史名城,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城市坐落在特拉华河和凯尔基河之间,外通海港,船舶可直通城市,城内人口稠密、街道纵横,交通十分发达。施瓦茨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费城的城市地理状况,将世博会的举办场地设置在城西郊区的费蒙特公园。这片占地2740英亩的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美丽的城市保留地。施瓦茨曼将世博园区选择在这里建设,不但可以避免旧城改造带来的各种巨大负担和社会问题,而且不受城市面积和空间的局限,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空间进行世博场馆的建造和产品的展示。我们从其占地面积就可以看出这一规划设计的优势。费城世博会园区占地达到285英亩,远远超出了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展区面积,就连1867年巴黎世博会也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在考虑世博园区独立规划的同时,施瓦茨曼并没有忽视世博园区与城区之间的联络和沟通,而这正是世博会展示其效果的重要因素。设计者建造了一条铁路将世博园区和城区连接起来,从而满足了参观人员和运送展品的需要。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构成了城区对郊区的有效辐射,客观上大大加快了世博会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设计思维使得城市的郊区也被纳入到城市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费城世博会的规划设计将世博会园区与城区做了有机的划分与关联,为后来历届世博会的园区和城市发展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世博会园区规划带给费城城市的持久影响力,一百多年前的世博会园区设计对今天的城郊划分依旧有效。

2.新的场馆布局设计

费城世博会场馆布局的最大亮点就在于设计师并未延续以往各届世博会场馆对称式的布局模式,而是在园区中自由布置房屋建筑,并用醒目的斜向道路和自由弯曲的小路来分割园区。

在场馆设计中,施瓦茨曼充分利用了水景作为世博园区的点缀。在整体规划中,他在机械馆的北边设计了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并安置了喷泉,这给偌大的园区增添了不少活力。同时,在每一个区域中都安排了一个主要展馆,在园区中设计建造了一个火车站,架设了一条围绕整个园区的高架铁路,并开设通往各个展馆的有轨电车供观光使用。从整体上来看,费城世博园区的布局十分合理,充分考虑到了园区功能和参观环境的协调关系。

值得赞扬的是世博会的场馆都按照区域和类别进行划分,并用色标予以区别。例如,蓝色代表百年庆典建筑,红色代表美国和各州建筑,白色为外国场馆建筑,黄色则代表餐饮和娱乐设施等 。费城世博会的这种规划模式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型展会所采用的的标准模式。

3.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与带有现代倾向的环境布局相比较,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建筑设计显示出相当多的古典色彩。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建筑形象的设计并没有像25年前的伦敦水晶宫那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而是遵循了欧洲古典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设计大量采用传统建筑元素,如拱券结构、穹顶结构等,显示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尤其是施瓦茨曼亲自设计的艺术馆的建筑,中央建造了直径达45.72米的圆形穹顶,穹顶底部四角设计了四座雕像,分别代表贸易、工业、矿业和农业。建筑立面用厚重的花岗岩砌成,同时采用玻璃和钢铁而摈弃了木材,确保了建筑的永久性保存。拱券部分留空的窗户和走廊则带给参观者通透明亮的感觉。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整体上表现了对古典文化的崇敬,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庄严、肃穆、优美典雅的建筑表现形式。这一式样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发展至高峰,对美国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公共图书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建筑群等在内的一大批建筑都将费城世博会建筑作为参照。

虽然建筑的外观设计走复古路线,但费城世博会建筑内部空间和材料的使用却显示了美国人特有的现代意识。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建筑内部采光、人流拥挤、通风、防火以及展品装配等功能性问题,同时大量采用铸铁、钢材、玻璃这些现代工业材料,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效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由于采用了大量玻璃材料,加上能够自由开启的窗户和灵活分配的空间,使得世博会的展馆建筑内部光线明亮,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工业厂房的味道。今天,如果我们将费城世博会的建筑外观和其内部空间来做一个对比的话,很难相信是出自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难怪有批评家对费城世博会建筑设计留下这样的评价——“天方夜谭的真实化身” 。1876年费城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古典文化意味和现代工业元素的环境中登场的。

今天看来,费城世博会在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博园区规划布局。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心目中的城区与郊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理想面貌,这对后来的现代城市发展和大型博览会布局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除了这些,费城世博会留给世人深刻印象的还有它所展现的当时最新的工业发明和创造,尤其是美国人所创造的工业产品和机器,令世界为之震惊和欣喜。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