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伦敦:世博会滥觞之地

  • Update:2010-04-27
  • 滕晓铂
  • 来源: 《装饰》杂志


影响:现代设计的问题与挑战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设计艺术领域一度陷入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由于机械生产的问世,导致了生产商片面追求产量而忽略了匠师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类型化的设计和制作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因贵重材质摹造技术的出现而造成了贵贱莨莠不分,浮夸庸俗之风大肆泛滥。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富豪为了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置新兴的机械生产方式于不顾,在工艺制品的设计制作上仍然要求停留在手工的阶段,以显示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手工艺制品的高贵价值和精湛技艺。由于缺乏教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致使工艺美术作品的形式带有浓重的虚饰奢华之风。19世纪初期,大批工艺品投放市场而设计远远落后,美术家不屑于产品设计,工厂主也只注重质量与销路。设计与技术是对立的,当时产品分为两种:提供给大众使用的外形粗糙的工业品和服务于少数人的精致手工艺品。

1851和1862年世界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展品,充分反映了这种混乱的状况。而也正是通过世界性的展会,设计制品质量明显下降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对欧洲设计艺术的如此衰落状况痛心疾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改革的意见。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组织者,英国首相亨利•科尔(Henry Cole)和理论家欧文•琼斯(Owen Jones)都对此提出指责。琼斯称其中的产品是“趣味最恶劣的、丑陋和不协调的奇想。”

当时的工业产品相对于手工制造品而言是一个新兴事物,两者在外观上极易区分。博览会的展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很大比例,外型相当粗陋。习惯于装饰的工匠们也尝试用一点装饰来加以弥补,于是把哥特式的纹样刻到铸铁的蒸汽机体上,在金属椅子上用油漆画上木纹,在纺织机器上加了大批罗可可风格的饰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种混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设计形态下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被新的生产方式切断,利润成为评价产品设计好坏的最主要标准。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标准化和一体化产品的出现使得手工艺人的个体风格和技巧都没有存在的余地,传统手工艺在廉价商品的冲击下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各种类型的设计是以手工艺为主体的个性化设计,设计、生产和消费是融为一体的,工匠们同时承担着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任务,他们直接接触服务对象,能满足所有消费个体的需要,工匠和他们的活动成为了沟通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的媒介。他们的设计目的比较明确,主观发挥的余地相对较小,其中不乏精美的作品。
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导致了机械生产的介入,百万年来人类所保持的劳作的手工形态从此被打破,这一现象必然给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但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却没有带来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消费者与制作者之间没有直接沟通,他们之间的纽带是工厂主和经销商。而后者最关心的往往只是利润,是如何省工、省料、省钱,而不是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一时间利润成了评价产品设计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追逐利润使资产阶级无暇顾及产品的功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形式。

第二,设计落后于生产,导致工业产品外型粗糙简陋,没有美的设计。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成果已逐步转为实用,以工业化生产为背景的现代生产方式已初具雏形,但早期机器并不完善,还不足以为人类提供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
机器生产使产品的增长速度突飞猛进,作为销售渠道的市场,商品比以往更为丰富。封闭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自然经济消亡,市场经济成长起来,自由竞争使城市商业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导致了要求全面提高竞争力的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体系的出现。
由于机械生产属于批量化生产,类型化的设计和制作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设计产品的数量获得了空前的增长,于是产品的销售对象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宫廷或贵族阶层,而与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紧密联系。这也意味着设计艺术产品有可能大规模地向广大民众进行普及。机械生产的批量化特点要求作品的设计要规范化和定型化,这又导致了在作品的造型、装饰等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与过去的手工操作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点。但是这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并没有被生产者意识到并加以利用。
机器生产虽然导致了设计与制作的分离,但还没有出现适应机器生产方式的真正的设计师。虽然大量的工业产品投入到市场,但设计远远落后于生产。于是在机器的大批量化生产同时,产品的质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当时整个欧洲复古风潮盛行,出现了大量外观粗糙、装饰不伦不类、艺术品位低下的工业产品充斥市场的状况。

第三,社会风尚仍然趋向于以手工艺生产方式为有钱阶级提供装饰奢华的用品,但其审美品位相当低下。产品形态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

市民阶层的兴起及社会的富足与稳定,使人们对新商品与奢侈品的追求成为社会时尚。由于此时仍受到残留的封建社会审美取向的限制,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新贵为了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置新兴的机械生产方式于不顾,在设计制品的设计制作上仍然要求停留在手工阶段,从而显示出手设计制品的高贵价值和精湛技艺。他们追求新奇、高雅的商品,但由于缺乏教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致使设计艺术作品的形式带有浓重的虚饰奢华之风。
因此,原有的各种类的设计艺术并非一步跨入了机械生产的阶段,有的甚至因为制作设计的特殊性和其它原因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方式。社会上的产品明显的两极分化,上层人士使用装饰精致繁琐的手工艺品,平民百姓使用粗劣的工业品。
社会低层的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相对地有了一定的劳动自由与消费自由,于是也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又可以提升自己身份的商品。但处于封建经济时代的英国,手工艺人的服务对象基本局限于社会上层和贵族阶级,这种手工艺品除了材料本身昂贵之外,在装饰上也极为奢华。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大工业生产服务,多数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只能依赖成本低廉、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生存,生活环境质量的简陋与恶劣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第四,贵重材质仿造技术的出现造成了贵贱良莠不分、浮夸庸俗之风大肆泛滥。设计走向平民化,但其艺术水准流于平庸化。

在许多人眼里,“维多利亚主义”的意义是一种毫无风趣、庸俗乏味的艺术——如纯粹感情的绘画、高傲庄重拙劣的小艺术品、不值钱的小古玩等。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常常被形容成“庸俗粗陋”——诗人和批评家马太•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与乱世》(Culture and Anarchy)一书里,便称当时英国中产阶级人士为“庸人”,斥责他们心肠狭隘,崇尚实利,对美无知 。这种对于维多利亚人“庸俗粗陋”的评价有着一定的道理:即他们虽然对于文化艺术心态十分积极,但是普遍的审美品位不高,尤其反映在实用艺术方面——生产商和消费者的情况都是如此。新兴的中产阶级急于在生活环境中显示自己的优越,而这些新获得的财富和地位,往往在装饰性外观堆砌上表露无遗,导致了矫饰的粗俗。在传统观念中,昂贵的材料和华丽的装饰代表了一种优越的、高级的生活状态,而随着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引进和新的廉价材料的出现,在建筑、室内装饰、日常用品上采用印、模、镀和镶的新技术以模仿昂贵材料和高超的手工技艺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以往作为质量和高级标志的华丽风格在这种伪装下降低了成本,尤其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喜爱。这种做法对于制造商也存在着诱惑,运用装饰使简单物品和低级材料看上去比它们原本更华丽、更昂贵,这其中非常有利可图。因此,在实用艺术领域,不管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对于这种状态相当的满意。因此出现了利用造价低廉的材料冒充贵重材料,以及在机器上刻意装饰繁琐花纹的现象。劣等的材料和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日常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趣味。这种生产方式和审美取向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设计虽然走向平民化,但产品的艺术水准开始流于平庸化。

第五,大多数艺术家不关心设计,排斥工业生产。

与此同时,艺术家却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退居到自己神圣的小圈子里,创造“为艺术的艺术”,使艺术成了少数人的娱乐消遣。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高尚艺术”(或称“主要艺术”、“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亦称“装饰艺术”、“次要艺术”或“小艺术”)之间的差别已经发展到相互对立的地步。大多数艺术家都对设计漠不关心,因此产品的艺术品位不再有保障。
艺术家中不少人不但看不起工业生产,并且仇视机械生产这一手段。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是新兴事物,从事“主要艺术”(造型艺术)的艺术家仍然像以前一样高高在上地俯视被称为“次要艺术”的手工艺,更是对工业产品不屑过问;而工厂主只会关心具体制作、生产流程、产品质量,以及如何让他们的钱袋日渐饱满,并没有想到还有什么改善的必要。因此艺术与技术到了19世纪初期,比以往显得更加势不两立。
因此,这时的设计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蔓延;
二是机器生产虽然导致了设计与制作的分离,但还没有出现适应机器生产方式的真正的设计师。
三是艺术与技术的分离,美术家不过问工业产品,而工厂主则只管具体制作、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销路和利润,未能想象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与必要。
四是不少知识分子感到震惊、甚至恐怖的工业化的来临。简陋、粗糙的大批量产品导致了设计水平的整体下降,市场上充斥的审美趣味低下的日用品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他们把这与国民道德水准的下降联系起来。由于工业化以后带来的艺术水准的低落,是顺应还是抵制这种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成为现代设计史最初的问题。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