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西文化交流之花

  • Update:2012-01-27
  • 杨 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5期

     

      2011 年初,我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邀请到浙江杭州萧山做花边技艺考察,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山东花边技艺是出了名的。几天的考察令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不断地暗自发笑,笑自己的无知与偏见,笑自己没有珍惜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皆高的艺术品,也为失去有收藏价值的珍品而懊悔。
 

这要从发生在我身上的三个小故事说起:


      故事一:在20 世纪80 年代,本人正值青春,在北京白孔雀工艺美术大厦为自己挑选过一件工艺制作极为精致、款式时尚、色彩高雅、天然棉麻材料、价格不菲的手工高级钩花上衣,夏天配上猩红色吊带长裙,穿在身上既美观又舒适,博得过许多人的称赞。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件工艺品服饰,很小心地穿着并收藏。在夏天外出时穿出来臭美,这在当年算是极为华丽奢侈的服装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体型的变化,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小服饰越来越不适合穿着了,在心疼惋惜之后下狠心将其送人,与青春告别。现在想起来还有无限的留恋。


      故事二:我的家乡山东烟台是中国花边产业基地,有友人赠送的高档花边产品,台布、床罩及器皿垫,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包装也极为讲究,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天然的乳白色调,图案精细完美,搭配到位,我很是喜爱。但北方灰尘大,其花边高档豪华不易洗涤,使得我只有欣赏之福而不忍心享用。久而久之精美的花边艺术品成了压箱底的存货,为了不埋没艺术价值,我将其陆续赠送了适合使用它的友人。


      故事三:2004 年寒假,我命自己一位山东故乡的研究生考察家乡民间工艺,试图发现可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学生通过网络传来了许多在农村集市上拍的照片,我一看是山东农村妇女手工制作的打花边,有的是用小木棒槌打的,有的是用钩针钩的,图案大方做工细致,使用的都是普通的白色棉线。当时我有些遗憾,因为我认为这种手工艺技术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而是由西欧传教士带到我国的外来文化技艺。虽然在山东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我希望学生能够找到本民族更古老、土生土长的传统技艺。因此,否定了学生对当地花边技艺的继续探究,转而以其他题目做毕业论文。


      这是在真正认识中国花边艺术之前,我所犯下的遗憾之事。


      而此次萧山之行使我在一个新的文化角度理解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懂得了外来的花边技艺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历程,以开阔的文化视野看待花边技艺,捕捉研究文化交流的新课题。

 

 

      花边技艺在我国也被广泛地称作“抽纱”、“打花”、“钩花”,其方法技艺多样,是一种以棉线、麻线、丝线或其他纤维为原料,经过绣制或编织而成的镂空工艺饰品。在中国普遍俗称抽纱。工具大多使用手针、钩针、木槌等进行套扣编织,或在平织面料上抽线,组织出美丽的图案。主要作品以台布、床罩、服装、服饰为主。


      中国的花边技艺是外来文化传播的产物,花边英语为Lace,由绕环、编结、绞织或双股线编织的装饰织物。公元4 ─ 5 世纪的古埃及墓葬中便有类似的抽纱花边和雕绣花边。古代秘鲁文物中也有此类花边。中世纪,欧洲花边生产集中在修道院,产品用于祭坛装饰和僧衣。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花边生产普遍发展。在15 世纪欧洲的绘画中,可以看到人物服装和坐椅靠垫的边缘镶有精致的花边。1650 年以后,意大利威尼斯城的针绣花边以用工精细、价格昂贵而著名,被称为威尼斯花边。之后,花边技艺流传在欧洲许多地区,并大量生产。之后,由于机织花边的发展,欧洲手工花边生产自19 世纪之后逐渐衰落,手工花边的产地向亚洲的中国、土耳其、斯里兰卡,拉丁美洲的巴拉圭、巴西等国家转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除极少数供展览的花边产品采用手工制作外,手工花边生产几乎停止,机织花边成为主要品种。[1]

 


      1800 年以前编织花边多用麻线,之后则用棉、丝和金属丝线,偶尔也用羊毛、芦苇纤维和各种兽毛。几乎所有堪称为艺术品的花边都是由手工针织花边和线轴编织花边(棒槌花边)——又称枕垫或骨架花边所组成。手工针织花边技艺难度很大。
 

      中国花边业内人士大都认为,中国的花边技艺大约在300 年前由欧洲传来,最早登陆的应该是山东沿海的烟台、威海地区。在1858 年《天津条约》签订、辟登州(现烟台)为通商口岸之前,就有欧洲传教士在这一带传播西方宗教,同时传播欧洲文化及西方生产技术,花边技艺正是在此时来到中国。自清代中期开始近300 年间,花边技艺在中国烟台、威海、杭州、上海、宁波、厦门、汕头等沿海地区逐渐传播,并有组织有规模地发展。1813 年,英国J• 利弗尔斯发明了花边织机。1840 年以后,花边织机的性能已相当完善,使手工花边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据记载,1896 年爱尔兰传教士J• 马茂兰在山东烟台开设培真女校,传授花边技艺。1919 年上海商人徐方卿带领4 名教徒在杭州萧山首批组织了24 人学习挑织花边技术。[2]


      由于中国有巨大密集的劳动力市场,中国妇女又心灵手巧,勤忍聪慧,手工花边制作在欧洲衰落之后,中国自然是最好的花边制作加工地。就山东各县,妇女对花边技艺的掌握已很普及,生产规模大小不同的企业在19 世纪末已很兴盛。其产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等地。20 世纪20 年代,中国花边曾一度统治欧洲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对外贸易中断,中国花边生产受到影响。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