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吴彬《十面灵璧图》与米万钟非非石研究

  • Update:2012-09-19
  • 黄晓 / 贾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晚明文人米万钟收藏有大量奇石,在他的藏品中有一块名为“非非石”的灵璧石,曾经闻名一时。此石今日已不可得见,但却有一幅吴彬的《十面灵璧图》流传至今。吴彬采用写实的手法,从十个角度对非非石作了全面的描绘,既具艺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本文搜集整理了与此图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这件手卷和非非石作了初步的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米万钟、非非石、吴彬、《十面灵璧图》

        从表现对象的手法看,中国古代绘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写意,着力描绘画家心中的意境,而非对眼前事物的真实模仿。另一类注重写实,追求用传神的妙笔记录下自然的风景、人物的样貌,或是器物的形状。在中国传统中,前一类绘画常被评作“气韵生动”而受到推崇,后一类绘画则往往被认为匠气太重,容易受到忽视。但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后一类绘画却有着莫大的帮助。比如借助人物画对古代衣饰的研究,通过鉴古图对古代器物的把玩,还有许多园林画,几乎可以直接将观者带回到数百年前的名园胜景中去。
        古人对石头情有独钟,赏石之风盛行,这些天地精气结成的奇石也经常成为画家描绘的对象,被画入图中,以便主人作长久的赏玩或向亲朋知交们炫示。北宋开始流行为石配图,制成石谱,如杜绾《云林石谱》、渔阳公《渔阳石谱》、常懋《宣和石谱》等,到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最称完备。作者“检阅古今图籍,奇峰怪石有会于心者,辄写其形,题咏缀后”[1],共收名石102 种,配图249 幅。
        这类石谱以忠实摹写奇石的形态为目的,林有麟在配图时已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一是“石有形有神,今所图止形耳”,至于其神,只好请“玄赏者自得之”;二是一幅图只能画出石头的一面到三面,“四面俱属奇观不能殚述”,则只好附上名人题咏[2],请观者借助诗文想象。晚明画家吴彬曾为米万钟绘过一卷《十面灵璧图》,这两点不足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素园石谱》仅用墨线勾勒轮廓,略作皴擦,因此只能记录下石头简单的外形;吴彬则对技法拥有高超的掌控能力,他笔下的山水和奇石都极具视觉说服力,使人相信真实的景象就是如此。当逼真达到一定程度,观图与赏石已几乎没有区别时,奇石的精神实际已被传达了出来,事实上这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之一——以形写神。同时,这幅《十面灵璧图》从十个角度对米氏珍藏的这块灵璧石作了全面描绘,突破了一图最多表现石之三面的局限,这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特例,值得大书一笔。
 

一、“石痴”米万钟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是晚明的著名文人,书法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绘画则深受吴彬影响,姜绍书《无声诗史》称:“(米)绘事楷模北宋已前,施为巧瞻,位置渊深,不作残山剩水观。盖与中翰吴彬朝夕探讨,故体裁相仿佛焉。”[3] 吴彬为米万钟作过许多画,其中最著名的是绘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的《勺园修禊图》,后来米万钟又亲自仿写了一幅。两图将这座400 年前的名园逼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吸引众多学者对勺园进行了大量研究。与之相仿,《十面灵璧图》也是一幅采用写实风格的杰作。
        米万钟以“好石”著称,并将这种爱好追溯到自己的先祖米芾。
        米芾号襄阳居士,世称“米南宫”,性格诙谐古怪,写文章爱独出心裁,做事情荒诞不经,常被人们传为笑谈。米芾最著名的几个故事都与石头有关。一次是他担任无为州监军时,在衙署内看到一块怪石,众人都觉得“状奇丑”,米芾却大喜过望,立即换上官服,手持笏板,对着丑石跪拜,尊称其为“石丈”,后来他竟因这种放诞之举被罢官[4]。另一次他得到一块山形砚台,据传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每逢天阴欲雨砚内便润泽生津,滴少许水入内,十几天都不会干涸;米芾如获至宝,一连三夜都抱着砚台入眠,并创作了书法名作《研山铭》。
        米万钟对米芾推崇有加,为人行事都效仿这位先祖。《六合县志》说他“有石癖,似南宫,其书画亦妙绝一时”[5]。秦祖永《桐阴论画》说他“多蓄奇石,故善画石,有襄阳风”[6]。对米万钟描写最生动的是王思任的《米太仆家传》,作为知交好友,王思任形容他说:“(米氏)性喜石,慕其家涟城风(米芾曾在涟城任官),故号友石。……(公)能琴能弈,能握槊,能蹴丸,能剑,能谜隐、谑谐、打冷哨、绰沁趣,能审音顾曲,能别白博古图,而其大要,笃好者在石。”[7] 米万钟是个大玩家,无所不好,无所不能,而在他的众多玩好中占第一位的是石。米万钟早年在各地任官,精力主要便花在收集奇石上。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他由四川铜梁县令调任南京六合县令,好友黄汝亨劝他“米公弄石如弄丸,十年改邑不改官”,说你这么多年没有升迁,都是因为喜好石头太过玩物丧志,今后改改吧。但米万钟毫无收敛之意,先祖米芾可以为石头丢官,自己不能升迁又算什么。六合县灵岩山出雨花石,正如当年丑石遇到米芾才焕发光彩一样,雨花石也是在遇到米万钟后才身价陡增。五彩斑斓的石头“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8],绚丽夺目,美不胜收。米万钟派出许多人采集,并高价求购,在他的带领下,雨花石日益流行,甚至昂贵到“寸许石子,索价每以两计”[9] 的程度。
        米万钟对石头的痴迷,在一块房山石上表现得最淋漓尽致。这是一块北太湖石,长三丈,广七尺,昂首跂足,色润声清,米万钟在北京房山找到后希望将其运到勺园。他雇了两辆车,十匹马,上百名民夫,花了七天时间才将石头拉出山,又运了五天,只走到良乡;人疲财尽,无奈之下只好就近找块田地放置巨石,在周围筑起垣墙和房屋,派人像守护祖坟一样看守,每年米氏都要前去拜望。[10] 一百多年后,乾隆帝凭借皇家之力才将此石运到清漪园,即今天颐和园里著名的青芝岫。
        小到在掌中把玩的雨花石,大到重逾万斤的房山石,都到米氏的青睐。他在北京城内的湛园旁有一座“古云山房”,专门供放自己收藏的奇石。《春明梦余录》记载:“古云山房,米太仆万钟之居也。太仆好奇石,蓄置其中。其最著者为非非石,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又一黄石,高四尺,通体玲珑,光润如玉。一青石,高七尺,形如片云欲堕,后刻元符元年二月丙申米芾题,又有泗滨浮玉四篆字。太仆尝以所蓄石令闽人吴文仲绘为一卷,董玄宰、李本宁为之题。古今好石者,自襄阳后,人辄称太仆云。”[11] 文后附陈衎《米氏奇石记》,细致描写了其中的五块。
        王思任《米太仆家传》也说:“所憩古云山房,房中积卷石为山,草木生之,宝藏兴焉。事事欲异人也。所蓄石几至万金,独一石峰诡响,越宠之别馆以当御。征闽人吴文仲,用孙位画火法,图出,遍索四天下题呼。”[12]
        《春明梦余录》提到房内最著名的是非非石,王思任也专门提到此石,并评价为“独一石峰诡响”。非非石是一块50多厘米高,置于案头几上欣赏的灵璧石,后来米万钟将其从古云山房请出,专设一馆供放,并请吴彬为其画像,便是本文将讨论的这件《十面灵璧图》。

1. 米万钟 竹石菊花图( 局部)181 厘米×5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2. 米芾《研山铭》所附《研山图》。目前学术界认为此图为后人所绘,并非米芾原作。但米芾为研山绘图则确有其事。


3. 吴彬《十面灵璧图》1610 年,藏处不详

4. 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一图:前正面


5. 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二图:后正面


6. 左: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三图:左正面。右:吴彬《十面灵璧图》第四图:右正面


7. 左: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五图:前左侧。右: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七图:后右侧

8. 左:吴彬《十面灵璧图》第六图:前右侧。左:吴彬《十面灵璧图》第八图:后左侧

9. 左: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九图:前底。右:吴彬《十面灵璧图》第十图:后底


二、灵璧石之赏鉴
        中国古人对灵璧石的欣赏由来已久。《尚书·禹贡》提到古徐州的贡品有“泗滨浮磬”,当时还不叫灵璧石,一般称“磬石”,由于具有良好的音色,常用来制作乐器。在唐宋以前,人们主要欣赏的便是此石的音效。北宋政和七年(1117 年)改“零璧县”为“灵璧县”,产于此地的磬石从此被称作灵璧石。灵璧石在北宋初期的地位很高,杜绾《云林石谱》将其列在卷首,为诸石之冠,并介绍说:“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象,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亦多窒塞,及质偏朴,若欲成云气日月佛像,及状四时之景。”[13] 除了优美的音色,灵璧石的姿态和纹理也开始受到关注。苏轼和米芾都是灵璧石的狂热爱好者。但对姿态的关注也使灵璧石的弱点暴露出来。由于产自土中,此石通常只有一、两面嶙峋劲秀,四面皆有可观者,“百无一二”[14]。当年宋徽宗最初喜欢的也是灵璧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远取太湖”,掀起贩运“花石纲”的热潮[15]。太湖石的地位日益上升。
        此后,在园中罗致奇石的记载不绝于书。蒙古时期元好问《临锦堂记》提到位于元中都的刘氏园,“嘉花珍果,灵峰湖玉,往往而在焉”[16],文中的“灵峰湖玉”便指灵璧石和太湖石。《帝京景物略》提到晚明李氏清华园有“屿石百座,槛莫或不周,灵璧、太湖、锦川百计……”[17],灵璧石和太湖石也是最受主人喜爱的点缀。《天府广记》提到北京东郊的月河梵苑,“(聚星)亭之前后皆盆石,石多昆山、太湖、灵璧、锦川之属”[18]。值得玩味的是,虽然当时太湖石已非常普及,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但灵璧石的领袖地位似乎并未动摇。大部分记载都将灵璧石排在太湖石前,晚明成书的《素园石谱》卷二也将灵璧石列在卷首。[19] 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则直接说:“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然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逾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20] 大概是由于物以稀为贵,正因为难得,反而更被看重。明人王守谦还专门作了一篇《灵璧石考》,称“石之堪作玩者,吾灵璧石称最”,认为灵璧石是园中不可缺少之物,并举例说:“海内王元美之祇园,董玄宰之鸿堂,朱兰隅之柳浪,米友石之勺园,……清玩充斥,而皆以灵璧石作供”。
        在米万钟的藏石中,灵璧石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种。陈衎《米氏奇石记》首先描写的就是两块灵璧石:“一高四寸有奇,延袤坡陁,势如大山,四面皆蹸踆磥砢,如绘画家皴法,岩腹近山脚特起一小方台,凝厚而削,台面刻伯原二字,小篆佳绝。其一块然,非方非圆,浑朴天成,周遭望之,皆如屏障。有脉两道,作殷红色,一脉阔如小指,一脉细如缕丝,自顶上凹处垂下,如湫瀑之射朝日也。石高可八寸许,围将径尺。其声视前石尤铿亮,色皆纯黑,凝润如膏,俱磬山产也。”[21] 这两块石头都不大,高仅四寸多和八寸多,但已很受重视。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引王铎《前门行》诗序称自己位于北京外城的闲者轩中有一块米万钟旧藏的灵璧石,“高五尺余,米元章物,后有手题泗滨浮玉。陈眉公集载在南中吴伯与家,米太仆友石取至京师”[22]。这块五尺多高的石头上有米芾的题字,当年米万钟必然视如至宝。

        在米氏收藏的灵璧石中,非非石虽然高仅一尺八寸,从尺度看只算中等,却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此石的特异之处在于面面皆奇。古人常以灵璧石不能全美为憾,但非非石却不止四面,而是十面皆有可观。吴彬的画题名为《十面灵璧图》,全方位地表现此石,正是为了突出非非石的非凡之处——这是一块万中无一的全美灵璧石。


三、《十面灵璧图》研究
        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米万钟担任六合县令时结识了画家吴彬。[23] 这幅《十面灵璧图》不是米万钟第一次为石头画像。在南京时他曾请吴彬将所藏雨花石绘成一卷,孙国敉《灵岩石说》认为吴图颇能传石之神,评价很高。[24]《桐阴论画》提到米万钟本人也擅长画石,传世就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墨石图》、《竹石菊花图》(图1)和南京博物院藏的《灵石图》。这里我们仍能看到米芾的影子。米芾收藏的砚山后来换给了好友薛绍彭,薛氏秘不示人,米芾只好凭想象绘成一幅《研山图》以慰相思。[25](图2)蓄石与画石都可算是米家的传统。
        与《研山图》只从一个视角表现灵璧石不同,《十面灵璧图》共有十幅,分别从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等十个角度表现非非石,每幅图右边都有米万钟的题识,图文相配,奇石的形态和精神呼之欲出。非非石是米家藏石中的上品,这件长卷也是一幅特出之作。王思任专门指出,吴彬运用了唐人孙位画火的手法,图中奇石筋脉勾连,宛如升腾的火焰,极富动感。吴彬突破了传统绘画表现山石和挥笔运墨的常规,将所绘之物精确地呈现在观者面前,非非石的姿态轮廓、质地纹理都历历在目,使观者几乎忘其为图,可以毫无距离地进行把玩与品赏。(图3)
        卷首第一幅是非非石的正面。(图4)此石共有九峰,如《春明梦余录》所说“非非石,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两座中峰最高,居中耸立;左边五峰,右边两峰,形成拱卫之势。前中峰高一尺七寸,山间突起十余座小峰,形态最丰富;中部最高最大者为主干,侧向又分出三枝:左前方较低处的一座山峦,后面对着后中峰矗立一根天柱,左侧还有一枝倾斜的小峰。后中峰高一尺九寸,岿然立于其后,宛然众峰之主。左前方的一座小峰,高仅六寸八分,顶端分为三岔。诸峰中最神奇的是左边那座峭峰,高一尺六寸,顶部尖锐如锥,姿态欹斜若醉,细瘦宛转的腰部,不堪盈盈一握,米万钟将其比喻为“如西子出浴,弱不胜衣;又如飞燕舞掌,狂不自定”。其左山峰分为前后两股,前峰高一尺三寸五分,后峰高一尺一寸五分,微微斜向左侧,但顶部则拱中而立,呼应着主峰。最左边以一座更低的山峰收束。右侧仅有两峰,一小一大,最右侧的大峰上部有一处孔洞,露出后面的山尖,令米氏啧啧称奇。非非石以瘦、皱为主,有此一孔,又可添一“透”字。此外,作为灵璧石中的上品,这尊非非石在音效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大小九个峰头,“各具一响,扣则八音迭奏”,与奇异的姿态结合,使观者得以尽享耳目之欢。
        第一图题识:此石之前正面也。中峰高一尺七寸,不及后峰者二寸许;峰面去巅七寸,复结一峦;而上下嶙峋出小峰十数;向内斜矗一天柱,大不盈寸,长几及尺,盖奇绝者;旁左斜欹一枝,从根发脉,直上双峰,互相掩。逊左胁下退后八寸特起一峰,高六寸八分,至末平出三岔。又边三寸,出一峭峰,逊中峰仅寸,巅锐如颖,态欹若醉,上阔而纷披起伏,下瘦而宛转拖曳,如西子出浴,弱不胜衣;又如飞燕舞掌,狂不自定。再左突一大峰,分前后二股,前高一尺三寸五分,若欹左而实拱中也;后逊二寸,称其崎嶔,余峰若相奔护中峰者。最左山脚一峰,根为身掩,连络不及二寸,视之甚危,体左欹而巅亦趋中。右协一峰与左峰对高,亦等第差瘦锐耳。右邻峰复大,乃结山脚而透一孔如月,露见后峰之尖,亦一奇也。至于大小峰头,各具一响,扣则八音迭奏,骤听若不知为石也者,盖不能一一状也。
       第二幅是非非石的背面。(图5)从背面看,挺拔的后中峰宛如一柄出鞘的利剑,“剑脊直冲向上”,意气干云;其左悬有一石,仿佛官员持笏,又似雄狮挺立。右大峰则像掉首的黄牛,头上突起两只犄角。左峭峰的纤腰此时完全呈现出来,有翩然欲飞之势。整体来看,非非石上部九峰俊耸,如锥如戟,如钩如剑,各逞奇态;下部则冈岭起伏,蹊径蜿蜒,有广坪幽壑,洞穴岩谷,相互掩映,时隐时现。虽只是一尊案前供石,却仿佛三山五岳,尽在其中;谛视之下,观者如置身于千岩万壑之间。作了一番纵情的描述后,米万钟又津津谈到,后中峰底部是一处凹穴,四周高,中央低,穴位正中突起一峰,按风水家的说法,叫“突中窝”,属于一等一的形胜,也是这尊灵璧石的一奇。
        第二图题识:此石之后正面也。中峰较前高二寸,剑脊直冲向上,尖峭如削,纹理如发;前巅峻斜,颖旁挂一片,阔二寸,长五寸许,如真官抚袖,端严劲逸,令人望而起敬。从后视前,各峰腹背相依,而视左峰之腰,纤细不及五分,又与视之态迥别。至于各峰之下,如坪如壑,如蹊径、如冈岭,如洞如岩,如锥如戟,如钩如剑,或隐或见,或半掩而露,或半诎而伸,真所谓百仞一拳,千里一瞬者。其中最下,突开一钳,上起尖秀小峰,而钳中四围俱高,若形家所云突中窝,又所谓山后鬼衬者,亦背后一奇也。
        第三、四两幅是非非石的左面和右面。(图6)群峰又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有的如趋身前行,有的如俯首作揖,有的龙腾凤舞、变幻莫测,有的虎蹲狼踞、顾盼自雄;较低的各峰罗列在四周,簇拥着两座中峰:前中峰作倾身礼拜状,后中峰则如君主般拱手还礼。诸峰争奇斗妍,而又宾主有序。米万钟专门提到,从右面看,前中峰山巅的白色筋脉晶莹澄澈,“宛如华峰冻泉,峨眉古雪”,有了这片飞泉和白雪,这重重的层峦叠嶂便得到了水的滋润。山中有水,始称奇观。
        第三图题识:此石左正面也。视前峰皆若趋若赴,若伛偻若鞠跽,若罗列而拥戴者,独后中峰最高而尊,有恭己端居之状。从左视入深处,凡十数峰,而互相掩露,俱别是一态也。
        第四图题识:此石之右正面也。较左观更奇,盖右脚峰小于左而不少于左,故背后俱从根窥入,有盘坳秀拔者,有廉稜锐刿者,有蛇舞凤腾跃动不测者,有虎蹲狼顾观瞰无端者。而前峰巅一片白筋,宛如华峰冻泉,峨眉古雪,莹洁辉映,更可重也。
        接下来四幅表现的是非非石的四个隅向侧面(图7、图8),较前四个正面偏转一些角度,将被遮挡的山峰展现出来。从前左侧和后右侧看,各峰的相互遮挡较少,大小九峰一下变幻出十二峰,玲珑活泼。从前右侧和后左侧看,效果则恰恰相反,诸峰前后重叠,十二峰掩映为六峰,并一变前者的轻灵飞动为后者的巍然端重,从身姿曼妙的少女变成肃穆庄严的长者。众峰的位置,亏蔽补缀,欹直进退,皆彼此呼应,安顿合宜,令人赞叹天工之巧,非人力能致。
        第五图题识:此从石前左侧观也。盖石势欹斜,体骨多扁,故正则肥而侧则瘦,骤视之疑洞穴玲珑,谛观之则片片如削,大小九峰分为十二峰,其中左一峰,活泼飞动,闪灼变幻,不盈尺已下皆转星,不知化工何巧至此也。
        第七图题识:此从石后右侧观也。诸峰之争奇斗怪俱现于面,而此石皆斜侧左向者,故自后右观之,山得其脊,虽纹皱筋脉自在,大都光平处多、巉岩处少尔。然峰峰见根,若植若峙,若立若行,若揖若仆,若攫若逗,不可一状。又有若喝云喷雷,薿薿然可畏者,又有若拂岚扑黛,霭霭然可昵者,又一奇观也。
        第六图题识:此从石前右侧观也。盖此石右峰较左少一,而前中峰独厚,然于右虽其云根雄据,曾不臃肿也。而突怒偃蹇磥砢霮,有东山岩岩气象,若主诸峰,而巍然自重者,又去他峰奈何者,别是大观也。
        第八图题识:此从石后左侧观也。从前观则右峰大而蔽左,从后观则左峰大而蔽右,前所云分而为十二峰者,此止见六峰焉。盖别一形胜矣。乃其亏蔽补缀,或上欹而下直,或左退而右避,匀趁如安顿摆列者,又人所思忆不到者也。
        最后两幅是从非非石的底面向上看。(图9)与太湖石大多立在庭中不同,灵璧石体量较小,一般摆在桌上作为文房清玩之物,因此往往底面平坦。米万钟第一次见到非非石时,石头就是平坐在几案上,他被耸立的群峰吸引,却误以为那是几座被截断的山峰,深感惋惜。从前正面看,各峰确实像被截断了一般。后来翻转过来,才发现群峰根脉相连,上部各显灵奇,下部则联络一体,“如木之枝,如水之脉,若乱而实整,若断而实续”,有分有合,堪称完璧。因此,他特地请吴彬为底面绘制两图,希望观者借此了解此石全貌,领略她的神采。
        第九图题识:此从石前观底也。初予得石,见其平坐于几,骤惜为截断者,既翻转则众脉根根贯串,自下直上,而且萦回牵合,如木之枝,如水之脉,若乱而实整,若断而实续,始知凡物自具一形质,即自具一造化也。故玩之者,必去此始得其窍,而貌之者,亦必得此始传其神欤?
        第十图题识:此从石后观底也。其脉络根柢同前而一转,则体势又异。盖不如此摹之,不见石之至奇也。然虽如此摹之,犹不能尽石之至奇也。噫,摹至十面,观止矣,而神行无底止也。吾尤愿观图者,以神毋以形云。
        王思任《米太仆家传》提到,吴彬的图画好后,米万钟“遍索四天下题呼”,请各地友人鉴赏题词,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桩盛事,至今仍有陈继儒、董其昌、李维桢、叶向高等人的文字传世。[26] 陈继儒写道:“米元章相石法,曰秀、曰皱、曰疲、曰透。今仲诏所藏灵璧,更有出四法外者。虽百方穷态,十面取姿,图与记,仅得仿佛耳。”董其昌写道:“吴文仲为米仲诏画所藏石一卷,仲诏走信三千里视余。余为定名曰:此洞天灵焰也。盖文仲以孙知微画火法为此石传写神照。而其蜿蜒垂垂者当作水观,剑锋斩截者当作金观,孤起林立者当作木观,坡陀平夷者当作土观。宋邵氏以石与金木水火土而六,谓石具五行之秀也。仲诏所藏有之矣。”[27] 董其昌认为此石蕴有五行之秀,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张鼐回忆当年众人一起在米家玩石赏图,这套灵石图开始只有八面,杨嗣昌(1588-1641)提议应当画十面,龙膺(1560-1622)则为之题名曰:非非石[28]。正像古时文人雅集常有的那样,此名一出,便赢得满座嗟叹,认为贴切之至。米万钟从非非石里看到了锥戟钩剑、古雪冻泉、出浴的西施、起舞的飞燕……这些是灵石之形;董其昌从中看到了水之蜿蜒、金之锋锐、木之郁秀、土之起伏,则可谓灵石之神。但实际上此石非钩非剑、非雪非泉、非水非金、非木非土;就像麒麟和龙一样,虽然似牛似鹿、似蛇似虎,却又非牛非鹿、非蛇非虎;而恰恰是这种似是而非,使这两种动物成为人们心中的灵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包罗众相而不拘一形的非非石获得了极高的赞誉,成为米氏藏石中的镇馆之宝。
 

四、结语
        晚明多奇士,米万钟则堪称是“奇士中的奇士”。来复曾作《六奇诗》赠米万钟,称赞他诗奇、文奇、书奇、画奇、赏鉴奇、印章奇[29]。更为众人津津乐道的则是米家四奇,即米家园、米家灯、米家石和米家童,四者都与园林有关。四奇的第三奇是米家石,从前文可以看到,众多谈石的文字都聚焦在“奇”上,陈衎文章称《米氏奇石记》,董其昌的题词称《米仲诏奇石图》,米氏为非非石画像也是希望能“尽石之至奇”。奇石与奇士,相得益彰。
        米万钟天资极高,品味极雅,精于鉴赏并富于收藏,他像米芾一样恃才任性,但又比米芾慷慨,乐于与人共享。他们都用自己旷放不羁的异言异行,带给当时人不尽的惊奇和话题,留给后世人无限的遐想和憧憬。非非石今已不知流落何处,幸有这件《十面灵璧图》为其写照传神,使今人仍能藉以体味米家藏石的精奇。

*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北方私家园林研究与保护”( 编号51178233)资助。

注释:
[1]( 明) 林有麟:《素园石谱·凡例》,万历四十一年刻本。
[2] 同[1]。
[3]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 第三册· 无声诗史·卷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第66-67 页。
[4](元)脱脱:《宋史·列传第二百三》,中华书局,北京,1985。(宋)费衮:《梁溪漫志· 卷六》,顺治三年刻本。
[5](清)谢延庚等修:光绪《六合县志·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91。
[6]( 清) 秦祖永:《桐阴论画二编·上卷》,光绪八年刻本。
[7]( 明) 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卷四·米太仆家传》,顺治十八年刻本。

8]( 明) 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灵岩子石记》,乾隆十二年刻本。
[9]( 明) 陈贞慧:《秋园杂佩》, 中华书局,1985,北京,第5 页。
[10] 同[7]。又见( 清)于敏中等编撰:《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2146 页。
[11](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扬州,1990,第453 页。
[12] 同[7]。
[13](宋)杜绾:《云林石谱·上卷·灵璧石》,顺治三年刻本。
[14] 同上。
[15](宋)庄绰:《鸡肋编·卷中》,光绪十四年刻本。
[16](金)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三·临锦堂记》,清乾隆年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第217 页。
[18](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第569 页。
[19](明)林有麟:《素园石谱·卷二·灵璧石》,万历四十一年刻本。
[20](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陈植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南京, 第109-110 页。
[21] 同[11],第453 页。
[22] 同[18],第761 页。
[23] 1608 年冬,吴彬在为米万钟绘制的《山阴道上图》中写道:“米仲诏先生……余幸神交于辛丑(1601 年)冬,识荆于丁未(1607 年)岁,顷先生拜邑侯之命,治古棠,以此长卷索图。”

[24] 张轮远:《万石斋灵严大理石谱》,民国三十七年,第93 页。
[25]《宝晋斋研山图》:“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薛绍彭字)易去……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每同交友往观,亦不出示,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斋秀气不复泯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宝晋斋研山图》,民国十二年刻本。

[26] 洪业:《勺园图录考》,民国二十一年,第13 页。
[27](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画旨·题米仲诏奇石图》,崇祯三年刻本。
[28]《范进士大任子十义序》:“米家园有灵石图作八面观,杨弱水谓当作十面,龙君御题曰非非石, 便一笔扫去十面景样矣。”(明)张鼐:《宝日堂初集· 卷十一·范进士大任子十义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6。
[29] 同[26],第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