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论新形势下艺术人才的选拔

  • Update:2013-07-29
  • 郭林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近些年来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上,于是,社会的需求也催生了如今高考艺术类专业的“报考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艺考热”现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每年招生名额没有扩大的情况下,参加专业校考的人数由2002 年的9000多人增加到2012 年的17000 多人,增幅接近100%,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比达到70:1

“艺考热”为何如此之久?“艺考热”影响为何如此之大?据笔者从事艺术类招生工作的多年经验,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艺术类院校猛增、招生规模膨胀。

21 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的门槛,相应而来的高校调整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于是传统的艺术类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而很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立院建系,招收艺术生源。据不完全统计,2011 年全国有1300多所高校,招收艺术类学生共计30 多万人。众多高校的艺术类扩招,给广大艺术类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报考选择和就学机会。

第二,艺术类招考制度灵活,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要求不高。

艺术类招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普通类高等考试选拔而言,更侧重专业考核,而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艺术类录取通常采用文化成绩基础上按照专业成绩选拔的招生模式,这就意味着只要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所报艺术院校最低文化线或者所在省艺术类本科线,即予以录取。它适应了艺术专业人才选拔的要求和规律,打破了高考“唯分数录取”的局限性,为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选择机会。

第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各界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增加。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艺术品市场和艺术类行业的大发展,使整个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类岗位的设置层次越来越多样化、所覆盖的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宽泛,这就意味着更多艺术类就业机会的出现。

第四,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充分满足,促使人们产生了对于精神生活的深入追求,而艺术作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然也愈发受到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都会引导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艺术不再是奢侈品,而国内艺术品市场行情的火热与艺术类及相关行业的兴盛,也表明艺术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出于以上所述种种原因,艺术类招生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极大的影响力快速推进,在短短10 年的时间里成为热门专业之一,从高校招生的补充形式变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内容,从考试研究的领域之一变为最激烈、最持久、最深刻的招生改革研讨阵地。艺术类招生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操作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艺术类招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不容忽视。

笔者从事招生工作已近十个年头。多年来,我院在美术类招生考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优秀人才选拔的新机制。这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拔出在美术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的艺术人才。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中尤其以美术类专业最为受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每年面向全国招收240人,却吸引了近两万考生前来报名参考。这些考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考生对美术充满热爱与追求,不仅自幼接受美术方面的培养,而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天赋,他们个性突出、可塑性强,符合我院的选材标准,是我们招生工作中需要选择的目标;另一类考生则本身对美术的兴趣不大,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美术教育,但是迫于自身文化成绩较低,参加普通高考不能实现或很难实现就学于名牌大学的梦想,只能“文转艺”或“理转艺”,试图通过短期的针对性突击培训,攀上艺术圆梦高考的“捷径”。他们在美术方面功底薄弱,意识差,不符合我院的选材标准,是我们招生工作中需要排除的对象。

诚然,艺术类招生工作的根本用意在于以“最适当的方法,选择最适当的学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出在真正意义上符合我院选材标准的艺术人才呢?就个人工作经验而谈,笔者认为:面对数万名报考者,为了选拔出真正的“可塑之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艺术招生选拔标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选拔机制,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让特殊人才有机会在具有相对普遍性的人才选拔体制中脱颖而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调整招生考试模式,探索多元选拔人才的道路和途径。

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理念在于“多元选材,适性发展”。所以,为了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培养要求,选拔特长突出、潜能巨大的美术人才,我们必须从调整考试模式入手,要丰富招生考试方式,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多元的选拔考核机制。

在目前的报考情况下,在大规模的专业校考中组织多科目考试不易完成,操作性不强,也容易出现问题。统一的专业考试极大限度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但在同一尺度下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一定适合各个专业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艺术这个学科中,更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千人一面、特色平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确立了“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的目标。我院多年前也曾通过举办“冬令营考试”,来进行不同考试方式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带动了考生整体文化成绩的提高。对于目前选才标准过于单一,缺乏对考生全面衡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另辟蹊径,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国内部分生源质量良好的特色中学来推荐考生,学院进行资格审查并单独组织专门考核。由于考生人数可控,考场条件允许,可以采取笔试、实操、面试等多种组合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也可以根据考生未来希望学习的专业进行测试,如绘画创作、广告设计、陶瓷制作、雕塑、服装设计等专业方面的考核。同时通过面试,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考生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种方式应该比传统模式选拔出来的考生更具含金量、更具科学性。

如果把系统的、科学的、多样的考试方式比喻成炼金选材的烈火,那么只有通过这样测试方式,才更能选拔出那些对艺术充满热爱与追求、功底厚、天赋高的“真金”考生。当然,在目前环境下,还是要以统一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来满足大多数考生的愿望,而特色选拔只能作为统一考核的有力补充,来选拔艺术的“特殊”人才。

第二,加强考试内容的研讨,从考试中挖掘出具有潜质的考生。

“考什么?怎么考?”在招生考试中是一个永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鉴于目前考生人数众多,受考试时间、考生数量、考试地点等多方面的限制,考试科目一般仅限于素描、色彩、速写等,但如何在有限的考试科目中,考察出考生的艺术水平和能力,如何在众多的考生中挑选出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不仅需要专家的潜心研究,同时也是对专家教授们的考验。近几年,学院在考试内容上做了深入的研讨,并在试题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脱离了一些套路,但不出偏题、怪题。试题在内容上更加宽泛,要求上更加明确,为考生们创造了更多展示能力的空间。例如,设计学类专业色彩考试,从原来的静物写生到半开放命题,又逐渐到全开放命题,这种变化,不是为了让学生“找不到北,摸不到门”,而是在考察学生能否运用色彩语言的同时,考察考生的创意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主动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未来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这种调整也可以杜绝一部分通过死记硬背,靠突击培训绘画技巧等急功近利、蒙混过关的考生,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同时,有利于选拔有一定艺术积淀、有艺术灵感的考生,具有更好的区分度。

第三,专业选拔与文化成绩有力结合,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

我院一直致力于探索综合性多元人才录取机制,目前采取的录取模式是在专业选拔合格的基础上,专业成绩与高考成绩相结合。就录取权重而言,实施双重组合的招考制度,同时又根据不同学科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不同要求,在文化成绩的要求上又有所区别和侧重。例如,设计学类录取时在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的权重是完全一样的,实行两项相加按照综合成绩录取的办法;美术学类则实行划定文化最低线,按照专业成绩录取;而艺术史论专业则是在专业考试合格的基础上完全依照文化成绩录取。这种做法,既兼顾了专业选拔和高考成绩,又兼顾了各学科对人才选拔的不同需要,做到了专业和文化两方面的有力结合。此外,我院一直重视在专业选拔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考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未来专业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对在校三届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学业成绩做了统计和比较,数据表明,入学文化成绩优秀与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相比,前者学业成绩领先的比例远大于后者。另一方面,提高文化成绩门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那些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急功近利转战“艺考”的突击生拒之门外。

但是,提高文化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刀切,一切唯分数论。对于艺术学科中的特殊人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偏才”、“怪才”,适当降低文化成绩的门槛,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不失为是个性化选才的一项有力措施。清华大学在历史上也有此先例,例如破格录取

钱钟书、吴晗等文科特长生的做法,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

第四,重视过程性考核,进一步强化综合评价体系。

所谓“过程性考核”,就是对学生在一定周期内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实现定向性选拔。强化过程性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考生报名时提供高中三年的专业课成绩、文化课成绩、年级排名、获奖情况、校方评语、入学申请陈述等信息,以便考评组对该考生的情况形成总体性的把握。当然,因生源所在中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学生所提供情况的可信性会受到人们的质疑,这就需要通过一些制约手段,保证考生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杜绝不诚信的现象;其二,可以在单独组织的考核选拔中,将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整体情况作为选拔条件之一,或者将其高中阶段学业情况进行评估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逐步带动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全面发展,摒弃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做法。古语有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过程性考核所展示的考生信息更加全面、真实,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出考生的综合能力与天赋,不失为艺术选材的一块“试金石”。

第五,健全招生制度,实现阳光选拔。

艺术类自主招生赋予了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求校方要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基础上,运用好自主选拔录取的权力,要增加考生的机会,更要增加自己的责任。在选拔人才的过程当中,高校一方面要增强自觉自律,制定严谨可行的招生录取细则,规范操作,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机制,主动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以及社会、考生、媒体的监督,提高社会公信度,保障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规避权、钱、情的干扰,不留后门,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舞台,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建设一流院校、实现特色办学,就需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正视选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成因,寻求对策,才能促进艺术类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才能真正实现科学选拔人才。

 

郭林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