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官方摄影节目前的困境

  • Update:2013-08-02
  • 唐 卫 韩吉安 徐志丽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2013 年初,上海美术馆老馆正式关闭,全部迁址到上海浦东,并更名为上海中华艺术宫。20134 3 日至5 12 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等承办的“《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回顾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影展展出的250幅作品来自31 个国家和地区,为1986 年至2012 年间上海举办11届国际摄影展的金、银、铜及优秀奖作品。[1] 官方认为,展览作品的题材和风格迥异,贴近社会和生活。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像回顾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沙龙艺术摄影在上海发展成熟的华丽缩影。沙龙艺术摄影是一个培养摄影后备军的大学校,有些人由沙龙艺术摄影起步,最后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或者成为卓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2] 笔者通过从去年十月摄影节展览,到今年顺利召开回顾展过程中的感悟,探讨中国官方最高摄影节目前的困境。

 

一、官方宣传

 

官方认为,第十一届影展增加了商业广告类,使职业摄影有了展示平台;将国际摄影邀请展成为上海国际摄影展览的核心部分,使不出国门就能领略世界摄影的精华;引进世界著名摄影画廊参展,使摄影逐步走向市场化。而这次《2012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以“摄影节”命名,从某种意义上又拓宽了这一国际性摄影活动的空间和内涵。[3]

然而实际上,国际摄影邀请展成为上海国际摄影展览的核心部分,原本希望欣赏者和业内人士不出国门就能领略世界摄影的精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走向专业领域的摄影,世界发展趋势绝不是在中华艺术宫里的摄影作品所展示的,基本还是停留在沙龙摄影的范畴。即注重光影和故事性,而非观念摄影概念和后现代摄影美学手法的作品。

官方总结,有些人由沙龙艺术摄影起步,最后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或者成为卓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这有夸大嫌疑。的确,从沙龙摄影起步,然而是否成就卓尔不群,并走出了沙龙摄影的局限,有待专家探讨。真正看过去年10 11 日—17 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展览的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老年社会,中国摄影也全面老龄化,听讲座的好位置全部是老年人占领。讲座过程中几个老人睡着了,其他人在用各式大变焦拍听众和讲座者。讲座会场场地简陋,室外光线亮的无法看清投影,屏幕缩在背景后面,边上听众根本无法看到。展览走马观花一下,题材重复,中国摄影师对农村题材热衷无比,会场装修气味浓郁,保安都抱怨呆时间长眼睛流泪。而法国专家的讲座有点启发。[4]

从装修气味和场地评价来看,可见会场布置仓促,观众的评论符合实际。就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摄影质量来说,数量巨大,眼花缭乱,很难感觉是专业展览,更像是全民联欢的沙龙展。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林路教授也认为,过于追求数量,反而将一些好的作品淹没了,非常可惜。[5] 所以另外观众也有总结:看过国际摄影展,总体感到乱哄哄,不客气地讲有点像大卖场,似乎离一个高水准的国际级影展还有很多问题。[6]

而关于引进世界著名摄影画廊参展,使摄影逐步走向市场化也需商榷。国际摄影画廊的引入,的确是上海国际摄影节以往没有的,开拓之举值得赞许。上海新民报报道:美国中天画廊、纽约联合摄影画廊、红寨画廊、百年印象艺术画廊、M97 画廊、上海800 艺术园区摄影画廊、IFA 画廊……在展厅B 区,国外及国内的10 余家著名画廊一字排开。[7] 但在现场感到,这几个地方的展区并不成气候,不及展览会场其它角落热闹,并且很多画廊展出的作品也非常少,不引人瞩目。展厅布置方位也属较差角落,气氛寒酸。这证明了上海国际摄影节为画廊引进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

最后官方认为,《2012 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摄影节”的命名,从某种意义上又拓宽了这一国际性摄影活动的空间和内涵。实际上,最初设想并非如此,林路、顾铮两位专家本想将国际摄影节这名称,从这届开始改为“双年展”,以期在名称上开始真正与世界接轨,有国际性。但是这一建议被否决。我们不禁思考,要办好展览,又不给专家全权放权,那么,中国艺术光靠几个专家撑场面而来提高摄影节质量,并且对不懂内幕的观众,来要求专家提高摄影节质量,这是不可能的。通过此次摄影节,我们可以看出,摄影艺术的自主性在如今还没有做到,而“外行操控内行”、“主题先行”的惯性思维还在,几乎几十年不变。虽然对于艺术的尊重,年年还在慢慢进步。但正如林路博客所言:“展览的照片根本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做,所以更是遗憾!……我也很郁闷,尽管所有的具体操作过程我都无法介入。”[8]

 

二、最新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水平

 

与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比较,最新一届摄影节仍保持传统,色调鲜艳,气氛欢腾,作品人物喜笑颜开者居多数。摄影作为纪实的重要功能,讴歌当下无可厚非,但是否有这么多可以讴歌的内容,感觉就有点千篇一律并且值得怀疑了。小孩子的脸永远灿烂,赶集的场景永远热闹,骏马奔腾永远戏剧化,光线鲜艳迷蒙永远感叹技术上的唯美主义,不一而足。真正艺术上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关注,社会基层的现实状态,甚至矛盾问题,还有重要的中国都市类题材,基本没有表现。中国又不是只有农村,而以上未表现内容能属于摄影最大美学,纪实性所缺失的题材吗?对照如今的世界摄影潮流,真是闭门造车,与国际摄影节名字名不副实了。

摄影画册《红色新闻兵》(李振盛)的编辑者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 这次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嘉宾,他曾经说过:“世界在改变,我们要反映变化。”那么上海国际摄影节显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摄影这门艺术,如果体现它是门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正是普雷基这句话。看着金奖作品,小孩子洗澡的欢乐,让我们瞬间感觉,世间苦难是没有的。

那么上海国际摄影节只注重光影唯美,将摄影纪实功能掩盖的做法,我们很容易观察出,得奖作品题材单一,唯美和谐气氛与现实性不符,自然难使此次展览形成巨大气候,这与国外摄影节题材多变和对重大事件关注相比,差距很大。题材的沙龙性虽然比前两届做得好些,唯美作品少了一些,多少也有些反映现实的好照片,如雍和的作品。也亏得因为有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林路教授把关,邀请展里融合了一些不同风格的照片。

但是,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的艺术自觉性、对现实的关注性,以及一团和谐的统一性,真是无法与国外摄影节相提并论。对于艺术的尊重和本真的追求颇有欠缺。会场布置的仓促,和日本人作专题展览会用九年时间酝酿,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摄影节内容质量,从作品到形式到会场到经费投入,不简陋也是不可能的。

从中可见,我们中国官方摄影节虽很注意人文景观与人的关系、纪实性,但基本是以中国各地乡村民俗为观光名胜作背景,营造一种虚幻、虚假的浪漫,并以此映衬当代文化在商业主义主导下的异化,一种本该严肃学术的摄影展艺术节,变为普通民众内部大联欢,呈现着大众趣味。而这种趣味却也正好如实反映了当今中国文化是什么品位。

本该作为摄影艺术独立性的纪实性,呈现个人色彩的特性,变成了唯美风光记录,再贴几个魅力人影的合成,也难怪有识之士认为这是老年人口味,也能想象为何去年十月展览当天,听讲座的好位置是让老年人占据的场面。这是因为老年人喜欢吗?国内官方摄影把摄影

的艺术性,当成了老年人爬山涉水、锻炼身体的代名词了。而作为上海文化的重要标志,国际摄影节想真做成类似于“品牌文化”的地标性文化,看来急功近利是不行的。这岂是几个专家参加展览,邀请评委,提议摄影节改名“双年展”,就能扭转乾坤呢?

 

三、目前的困境

 

那么上海国际摄影节没有进步,没有吗?有。我们把前几届的图册目录翻翻就可以证明,通过观察这次中华艺术宫全部展品,进步更是明显。然而我们从进步中还是看到了共性,即抹杀了摄影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倾向于单一性和所谓专业摄影仅限于沙龙性质趣味的恶俗性居多。而与国际相比是完全不行的。有识之士认为,我们专家那么多,为何会将艺术审美限制得那么狭窄。这就像读者责怪买不到书,却向作者诉苦一样,都是谬托知音的行为。那为何是谬托知音呢?

我们可从上海国际摄影节现状,估计出中国其他官方艺术节的缺憾或者目前水平。从去年上海国际摄影节出场的专家评委来看,水平是很高,像新闻界雍和、曾璜,摄影家陆元敏、周明,复旦大学的顾铮、李天纲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的李公明教授,都先后参加并邀请进入了本次摄影节,或作为评委,或做讲座,或参展。并且外国专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小,包括国内专家不少还都是华赛、荷赛的评委。这说明上海请得动国内外专家大腕,从中也知官方,尤其上海在这方面的公关活动能力并不缺乏,不愧国际大都市。但专家没有很大权力能够支配展览各个方面,官方让其挂名提高摄影节知名度,比让专家实际操作控制展览水平,目的性更明确,所以我们说要诉苦摄影节,而求专家,这是谬托知音的行为了。

去年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兴义路99 号)四楼展厅的策展环境有待提高,简陋得基本属于应酬之作。由此可以看见中国重视文化建设的水平。我们认为文化建设是传播国家形象,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急功近利明显,沉下心来的学术性严肃性都不够,但是又

亟待树立文化地位的意图不含糊。这次在新建造的中华艺术宫,回顾了十一届获奖作品,而在策展环境方面的进步,可喜可贺。

所以,不管是国家级艺术节还是地方性艺术节,都显得商业化、产业化运作明显,进步虽可取,但都是短时间的冒进精神。老百姓能够为此买单,但这为真正学人所不齿。从会场来看,非常热闹,变成了全民健身运动。但是,有热情的人往往没有才华,从此摄影就越来越低级,越想高级就越低级了,反而让提高文化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文化这样神圣任务脱离了初衷。

然而近几年来,要会策展摄影节完全摆脱沙龙口味是不可能的。要办多元化内容,尊重摄影自身艺术规律的摄影节,估计下一届也不能办成。会场专家漏嘴,认为这样的选择和评判作品标准,是要结合实际,突出大众性,和配合大的国内气氛……所以我们能估计,为何画面效果总是那么统一,欢呼雀跃热闹的。那么中国艺术的发展,除了要改进急功近利的策展环境——这个物质环境以外,大环境的关注也是亟待改进了。

但是,我们仍旧感谢很多有自己底线和追求的国内专家,在这次最新的上海国际摄影节中,在国内外邀请展展厅中,仍旧有不错的组照展示,虽然淹没在大批不成功的作品中。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艺术的希望和专家在有限能力范围下的些许反抗。这是目前中国艺术、各国家级展览中的普遍现象,算是国内专家在夹缝当中求生存吧,是中国官方摄影节目前身处困境中,一点星火希望吧。

 

* 本文为江苏省2013 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艺术创意在企业品牌塑造中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CXLX13_07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郭新洋:250 幅佳作展现时代变迁 [N]. 新民晚报,2013-4-66

[2]《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回顾展http://www.shbiz.com.cn/Item/205623.aspx

[3]《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回顾展http://www.sh-artmuseum.org.cn/zx/tszlcontent.jspx?contentId=2086

[4] 参看:林路:《2012 上海国际摄影节活动介绍》评论版块,博客中国网站,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83213_p_1.html

[5] 参看:林路:《白天不懂夜的黑?——陈刚毅、支抗都市影像联展 》评论版块,博客中国网站,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784169#c5719412

[6] 参看:林路:《白天不懂夜的黑?——陈刚毅、支抗都市影像联展 》评论版块,博客中国网站,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784169#c5719412

[7] 孙佳音:《上海摄影艺术节上午开幕》http://xmwb.news365.com.cn/wy/201210/t20121011_717501.html

[8] 林路:《2012 上海国际摄影节活动介绍》,博客中国网站,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83213_p_1.html

 

唐卫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

韩吉安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徐志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