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三国时代的“行”

  • Update:2010-05-20

行在三国

成书于秦或汉初的《山海经》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眼界的开阔,他们不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开始涉足海外。秦汉帝国的建立,进一步促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交通体系的建立,天南地北,皆可见官吏、旅人、商贾等奔忙的身影。三国鼎立以来,道路为之隔塞,然而区域交通却因此而有了繁盛的可能。尽管通隔交杂,兴衰错落,羁旅之路却别有风采。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各主要城市。西汉以长安为中心的主要驿道把当时有名的都会连接起来,如号称五都的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东汉时期的陆路交通在西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三国时期的战乱与割据在很大程度上打断了陆路交通的一体化趋势,栈道被毁,旧有道路因缺乏维护而日渐荒芜,原为交通枢纽的城市因战乱而衰败,各政权间的边界也成为无形的阻隔。
不过新兴的政治格局也形成了新的陆路交通格局,这一时期先后形成了邺城、成都、建康、平城等新兴交通中心城市,并且区域内次要道路地位得以抬升。如建业在汉时只是丹阳郡内一县,然经东吴、西晋的开发,已成为南方的最重要城市之一。

秦代的海上交通相当发达,汉代的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东汉末的动乱没有废止海上交通,东吴政权通过海路与辽东半岛以及南海诸国保持联系。
三国时内河交通也很发达,割据政权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十分勉力于沟渠的开凿。太湖水系、北方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不仅促进了物流运输能力,也促进了地方繁荣,为之后全国运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也是别有特色。车辆就像现在的时装一样,翻来覆去的流行。比如汉代时多为中下层官员称作的轺车(四面无挡板,以敞露为特点),到后来却逐渐为高官贵胄所青睐。再比如在汉代时地位低贱的商人才能乘坐的牛车,到三国两晋时却成为天子贵族的爱车,发展到晋代,上层社会居然流行起了乘羊车。
此外,当时的陆路交通工具还包括舆轿、辇(人力车)、鹿车(独轮车)。水路交通工具包括以楫拨水前行的小船,也包括规模宏大的楼船。

白伟志:“穿越时光过一天 衣食住行在三国”,转自中国网,china.com.cn

小知识:追锋车
古代一种轻便的驿车,只有两个轮子,驾两匹马,并拆除了蓬盖,因车行疾速,故名。《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於戎阵之间,是为传乘。”可见,它常常在情况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充当传达命令的角色,保证信息迅速地送达。《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於是复命讲《礼记》”。裴松之注引晋•傅畅《晋诸公赞》:“以(司马)望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卒五人,每有集会,望辄奔驰而至。”《宋书•五行志二》:“会帝疾笃,急召之,乃乘追锋车东渡河。”亦省称“追锋”。唐王维《谢集贤学士表》:“急贤之旨,欲赐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