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三国时代的甲胄

  • Update:2010-05-20

两汉至三国时代的甲胄

早在西汉时,随着炼钢技术的大发展,铁铠在很大范围已取代了青铜甲和皮甲胄的往日地位。同时铁甲分化为使用中小型甲片的精致鱼鳞甲和使用大型甲片的普通札甲。鱼鳞甲只有显赫之人才能穿用,或粗些或细些的札甲则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标准甲。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鱼鳞甲是札甲登峰造极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从西亚传来。它是用麻绳或者皮绳将几千片铁甲经纷繁复杂的编缀方法编织起来,甲片叠压密似鱼鳞,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过2200片。鱼鳞甲可以有效防护战士的全身,不过它比较沉,一般都有二十多公斤,更适合重装步兵或骑兵的军团作战。东汉之后,这种鱼鳞甲逐渐取代了铁札甲。不幸的是,东汉盔甲的实物至今没有出土。从现有的孝堂山画像、沂南石刻等刻画出来的披甲战士像来看,东汉铠甲的进步是出现了保护两腿的“鹘尾”和“腿裙”。
三国时代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在汉与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间补充了舒缓的乐章。在技术方面,战乱的激励令铁甲质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东汉末年,代表着三国时代最先进生产力的百炼钢技术出现,很快就被引入盔甲制造业。陈琳在其《武库赋》中对大加赞赏:“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瀹流光”。诸葛亮也在《作刚铠教》中说:“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已采用了“百炼精钢”法来打制铠甲,而打制一件铠甲,至少需要迭锻五次。无怪直到后世六朝之时,人们仍然把质地精良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锻铸。
曹操的军队在大量收编袁绍和乌桓残部之后,装备有了质的提高。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其中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几种铠甲: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其中,黑光铠和明光铠在当时属于高级甲胄,只有上层军官才有资格配备;而两当铠和马铠,则是曹操骑兵的主要装备,并且在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起来。

两当铠
两当铠又叫裲裆,顾名思义,其一挡胸,其一挡背,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太平御览》卷三五六又引曹植表曰:“两当铠,十领,兜鍪自副;铠百领,兜鍪自副。”一方面说明三国时期已经有了这种铠甲,另一方面说明它在军队中的数量还很少。《太平御览》书中写道:“邓百山昔送此犀皮两当铠一领,虽不能精好,复是异物,故复致之。”以上似乎说明两当铠是一种受重视的稀有盔甲。到了南北朝,两当铠成为军队中主要的装备,而且还被定为武官的主要服饰。


筩袖铠
三国两晋时期出现的另一种新型铠甲是传说诸葛亮发明筩袖铠。这种铠甲后来在西晋时期曾大为流行。以西晋陶俑为证,洛阳西晋墓葬中随葬俑群表现的铠甲形制都是相同的,胸背联缀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长的筩袖(筩袖铠的名字由此而来)。陶俑盔甲有的刻画出鱼鳞纹,可见表现的是鱼鳞铁甲,另一些刻画出龟纹,可能模拟的是皮甲。头盔两侧有护耳,前额正当眉心处稍下突,顶部中心竖有长缨。这些陶俑中以太康八年(287年)下葬的一件为典型,可以作为判断陶俑具体年代的标准。同样样式的陶俑,在郑州地区的西晋墓中也出土过。当时筩袖铠中比较精良的都被称为“诸葛亮筒袖铠”。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载刘裕曾赐给传主“诸葛亮筩袖铠、铁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即这件筩袖铠竟能抵御拉力近 670公斤的强弩射击,显然有些夸张了。

马铠
马铠就是战马的护具,将战马的全身包裹起来,可以有效防备弓箭、砍杀等。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马铠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不过那时候还是奢侈品。刚出道时候的曹操就曾经不无羡慕地说:“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资料来源:
小柯:“汉代铠甲简述”,汉未央网,
http://hanweiyang.cn/
“中国古代甲胄简史”,《征服者的历史》,第2卷,人民文艺出版社。
“中国盔甲流水账”,汉未央网,
http://hanweiyang.cn/
白伟志:《赤壁之战大揭秘•三国时代兵器谱》,来源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
追逐历史之梦想 :《三国时期兵器介绍》,起点小说网,
http://www.q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