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第二场论坛:上海世博会展馆的设计体验

  • Update:2010-06-24
  • 来源: 装饰杂志社
论坛现场 
  
主持人: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晞
对话嘉宾: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曹希平,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崔学谙,原上海科技馆展示总设计师、上海科技馆原副馆长、复旦上科公司展示总策划师胡学增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马英民,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前副馆长俞乐滨。

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晞
 
吴晞:我们第二场的主讲嘉宾都是博物馆界的专业人士,希望你们在博物馆专业的角度来谈谈上海世博。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马英民
 
马英民:博物馆界在这里应该是少数民族,可能就咱们这几家。首先感谢我们这次论坛的组织者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和机会。
 
昨天参观了部分世博会场馆。可以说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只能粗浅地表达一下印象和观感。我谈这么几点。
 
第一,感到这次世博会的展示设计比较个性化。只要一眼望去,从建筑,到展示的设计陈列、手段、理念、做法应该说丰富多彩、各有千秋。这是我们展示展示视觉艺术的前提,如果没有个性化你就没有生命力,甚至没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他们对主题的阐释也好,或者是表现也好,再或者是演绎也好,别出心裁。主题有它的个性化,用些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框架来把它表现出来,我觉得这次世博会的展览确实有些奇思妙想的东西。比如说主题馆里有一个未来馆,它先讲梦,讲梦想和实践,然后再讲多种可能性,接着再讲梦想的实现。主题和演绎都很合理。
 
再一点,在设计中用了新的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清明上河图动起来了,德国、瑞士有很多的东西都是互动的,我就不一一讲了。
 
第四,这次世博会把实物和虚拟手段充分地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中国馆把铜车拉出来,他们说是货真价实的,是真的。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把日月山的陶瓷也拿出来了,陕西也拿了他们一些真实的东西,三星堆,铜像,这些珍贵的东西所承载和传输的信息是不可替代的,他的保真度非常高,跟虚拟手段结合起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吴晞:第二位请上海复旦上科公司的胡总。因为胡总是当地人,据我了解参与了世博会的很多工作。既当过甲方,也当过乙方,他最有感悟,我们请他发言!
原上海科技馆展示总设计师、上海科技馆原副馆长、复旦上科公司展示总策划师胡学增先生
 
胡学增:谢谢主持人。这次世博会当中我们做了两个馆,一个是主题馆的地球馆,还有一个是企业馆里做的汽车馆,通用和上汽的汽车馆。这次做主题馆我觉得有不一样的体会。首先我感觉展览设计第一步内容策划非常重要,我觉得博物馆比较注重知识、科学体验系统,互动、参与。世博会的场馆比较偏重于宏观、逻辑、故事性和体验性。不同的场馆在演绎策划过程当中是不一样的。
 
第二,就是展示的手段上的不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很难用一些器物来表达,更多是一些理念。我们当时做过城市未来馆的早期策划,做这个策划的时候我们老是把未来想象得非常美好、非常科技。后来西班牙的卡门·布埃诺(城市未来馆概念开发指导)提出的未来应该是多元和平衡。实际上对主题演绎的理解不一样,这就不可能用陈列的方式、用器物的方式来表达,也不可能像科技馆一样,用一种知识体验的方式来表达。必须要用一些表演性的东西,用秀、用空间。
 
第三个不同是设计。我们做展示,展示的设计绝对是综合的。首先牵扯到空间问题,然后是建筑问题,再有很多展项、展品,这里面又牵扯到很多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很多的媒体问题。这次发现有的展项空间、设计很不错,但是媒体不怎么样。比如说有一个展厅用LED做成非常大的六面体,叫时空魔盒,这是一个法国做多媒体很有名的公司做的。我做评审的时候认为这将来一定会很感人,非常大的装置,人就像悬浮在半空当中。但是最后媒体出来都是符号,完全没有透视,结果没有在空中漂浮的过程。这个总监没有把握住对媒体的要求。媒体展项、设计、空间应该是一个综合的东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