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欧纪行】米拉贝尔宫与萨尔茨堡

  • Update:2012-10-09
  • 方晓风
  • 来源: 新浪博客
内容摘要
米拉贝尔宫及其花园是《音乐之声》的场景地,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萨尔茨堡是一座军事要塞,没有市镇中的建筑那么讲究、华丽,但这类城市中的建筑有着自身特殊的味道,质朴、粗旷,同时还有生长的意味。这里的设计都是从需要出发,比较直接地体现了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有出于审美考虑的细部设计,但很节制。

 

回顾整个行程的时候才知道,头两天在维也纳是多么幸福,不用跑,时间利用率比较高,出去玩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第三天开始,直到到了布达佩斯,几乎每天都有半天的时间在路上,行程密度就下来了。当然,所谓旅行必然要在路上花费时间,过程也很重要,并且也是一个休整的机会,不然也会吃不消。坐在大巴车上,看窗外的田园风光也是赏心悦目。奥地利的乡村与城市一样干净整齐,视野开阔。当车行过一片树林,豁然开朗,惊见美丽的农田与乡村建筑时,本能地就想拍下来,不过车上抢拍实在不易,还是多看看,饱览即可。丘陵地带的风景确实优美,山坡很利于景色的展现,无论车行在高处还是地处,都有很好的视野。


这就是旅途中常见的田园景色,显见得是地广人稀,一路也没看到多少工厂。树林、草坪、长着的作物以及收割完的农田,构成了不同的色块,犹如大笔触的涂画,在明丽的阳光下,恬静而舒缓,最美的真没能抓拍到,但这份印象是十分美好的。中国的田园风光也很美,但与欧洲的确实不同,这里地块更大,土地划分方式也不同,树林的比例显然是这里高,可知他们的土地还保留了很大的潜力。如果在江南走,基本不可能有树林,都开发成农田了,田埂分布得很密,村落的密度更大。


中午吃饭的餐馆对面看到这座建筑,是一家公司的办公楼,设计感很强,也很有奥地利味儿。所谓奥地利味儿就是重视技术、材料,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但并不炫耀这些,区别于高技派的设计,形体的轮廓、转折都很硬、挺,在细部也不乏一些小趣味和小变化。这座建筑对打孔板的使用颇有新意,两组体量形成对比很有意思,对方向感的把握也很有分寸。如果有心的人会发现,中外建筑的一大区别往往在入口,我们往往首先考虑的就是夸张的入口,而老外的现代建筑,入口可能不那么张扬,这座建筑的入口在哪里,你看出来了吗?

萨尔茨堡旅游的卖点是音乐,莫扎特和《音乐之声》是这里的两大资源,萨尔茨堡音乐节也是久负盛名。对于我这样并非乐迷的人来说,在此游览没那么激动,还是喜欢看看花园、建筑这些可见的对象。首站是米拉贝尔宫及其花园,这里是《音乐之声》的场景地,我看过那部电影,但印象没那么深,游起来还是寻常花园,算不上精品,若是私家拥有,自然也很奢侈,不错,但作为名作显然言过其实。后来看介绍得知,这里在十九世纪初遭遇大火,大部分都毁掉了,现在所见都是后来修复的。“古气”也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时间的积淀也是难以伪造的,尤其在空间领域,这里值得看看的,就是下面的天使阶梯和大理石厅。
 
 
这是米拉贝尔宫中间门厅的部分,米拉贝尔宫属巴洛克时期的建设,天使阶梯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雕塑很生动、可爱,改变了楼梯栏杆寻常的逻辑。色彩很纯净,白色和大理石石材的本色,据说很多新人来此留影或举办婚礼。只有这部分是原始的,其余部分都是后来重建的。也只有这部分现在是开放参观的,别的部分是市政府办公和市长官邸。
 
 
这是大理石大厅,也是经常举办音乐会的场所。装饰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整体空间还是比较严整,采光很好。
 
 
偷偷走入办公区的走廊,发现有个水池,看着是有年头的物件,不知为什么在走廊里设置水池?
 
 
米拉贝尔花园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借景,把霍亨萨尔茨城堡作为背景,对得很正,隐隐然似在一条轴线上,把整个花园的格局拉大了,巧于因借是在任何地方做设计都不可忘怀的原则。花园的其它地方就不值多说了.
 
米拉贝尔宫建筑的巴洛克风格装饰,比寻常的巴洛克装饰来得柔媚一些,力度上稍弱,但很精致。

告别米拉贝尔花园,即往下一个景点,来到河边就看到雄踞在小山上的霍亨萨尔茨城堡(HohenSalzburg Castle)。山下有一条热闹的商业街,莫扎特故居就在街上,街行到山脚下有一片较大的广场,规模宏大的主教堂就在广场正中。旅行社的安排本来是就让我们在山下的商业街逛3个小时,可能中国游客都太爱购物了吧。我们自己做了点功课,知道有这么个古堡就决定还是要去看看,就像第一次来北京,不能在前门大栅栏买点东西,远观一下天安门城楼就回去了,故宫还是要看看的,真正的古迹和历史啊。
 
人头攒动的商业街,图中大高个拿着相机对着拍的就是莫扎特故居,黄色墙面的住宅,墙上还悬了一面大旗。莫扎特名声太大,好多商品,旅游纪念品也都围绕这个名字展开。我们决定先上山,回头再逛街。顺着街往前走,到头就是主教堂和广场。上山也有一条并不长的轨道车(不能称为缆车),山大概100多米,并不高,想想香山还500多米呢,还是走几步爬爬山吧。坐车的话,门票和车票有通票。不坐车,到了上面再买票。


绕到主教堂的背后就有上山的路径,爬山的好处是一路上还有风景可看,行至半山,回头以往,此时看主教堂最为漂亮,与穹顶等高,可以平视整座教堂,体量关系看得很清楚。一系列塔顶的竖向线条与周围环境舒缓的斜线之间形成对比的关系,是和谐而美丽的画面,天空的云层压得很低,更凸显了尖顶的意味,刺破苍天。
 
行至此处便到第一道关口,城堡所在的小山虽不高,但山势险峻,重门叠关,固若金汤。此处设卡,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劲头。整个城堡,现在变成了一座军事博物馆,是恰如其分的转变。这里历来是军事要塞,山下为老城中心,其格局隐然与雅典卫城一致,冷兵器时代的城市格局有许多相似之处。日常生活的场所是伴水而居,防守则是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在重门之间,看到这条索道。这是方便往山上运送物资的,这就显出欧洲人的不同来,很早开始运用机械设计来帮助自己,形式上也增添了立体交通的感觉。城堡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粗粝而结实,充满阳刚的力量。
 
 
索道内窥。这条索道显然在后期得到改造,用上了铁轨,上端有绞盘,可以省力。虽不精致,但这种机械的感觉也很让人喜欢,在几百年前,能有这样的设计,也是让人赞叹的。
 


拍一张大门边的细部,铁件埋在石头中,是门闩的插口。这里的石材有点特点,看着像混凝土,估计是一种火成岩,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浆裹挟了小石头,冷却后即成。这种石材有很多气泡造成的空隙,结实而质轻,保温效果也会不错,可视为天然的混凝土。边上的斜槽,显然也是为插入某种构件设置的,没仔细研究。
 

底层的通道,虽在地上,但有走地道的感觉,幽暗深邃,边上不时有射击口出现,同行者小郑是位军事迷,一路上兴奋不已,这气氛还真是不由得让人产生遥想公瑾当年的念头。哥特时期是建设城堡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城堡都建于这个阶段,从通道顶部也可看出尖拱的构造,这也是哥特时期的城堡。


经过几道门之后,进入城堡主体空间,在一小坡之前,还有这么一处放大空间,这里开始显现小镇的氛围。
 
山顶是一片平地,由建筑围成一个广场,广场正中是这座井亭。井在古代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因为生活离不开水源。居高防守,从理论上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水源,马谡失街亭,就是据高防守被人断了水源,最后自乱阵脚而惨败。这座井亭很有意思,外面有个把手,这是通过加压把水打上来的设计,在当时实在是很先进的设计。中国古代也多有井亭的设计,形式类似,但中国井亭的一个特点是屋顶中间是空的,通天,在概念上强调天地之间的沟通,是另一重意味。在重要的祭祀场所,都会有井亭出现,因为有宰牲的需要。


走到城堡外围,即可俯瞰全城,这种景色无论走到何处都是让人激动的,大家都喜欢俯视众生,除了视野开阔之外,这也给人一种掌握全局的感觉。中国传统绘画里经常使用俯视的视点,因此我们更喜欢登高望远。


群山苍翠,在这样的天气里看云的投影也是一大享受,只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才能看到。


饱览完美景,进入城堡博物馆参观。走到边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陈设着炮和弹药。




上面是城堡的模型和建设时期的说明,此处始建于1077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不断扩建行程今天的规模。据介绍,这里的考古工作仍在持续进行,还发现了古罗马时期的遗迹,看来其军事价值早已得到认识。
 
这个柜子是利用武器的不同部件来进行装饰的,别有情趣,也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表现吧。


这应是一战前后的通讯设备。




城堡中较大的礼堂空间。算是其中最为讲究的空间了,全用木装修,螺旋柱是个焦点,总体还是较为朴素的,顶面有点点金的装饰,增添一点华丽的感觉。这里似乎也举办音乐会,萨尔茨堡的一切都离不开音乐。


在这座军事要塞为主的城堡中游览,所见自然与市镇中的建筑不同,没那么讲究、华丽,但这类建筑有着自身特殊的味道,质朴、粗旷,同时还有生长的意味。并且,这里的设计都是从需要出发,比较直接地体现了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它们也有出于审美考虑的细部设计,但很节制。建筑的体量关系,没有那种一望而知的秩序,但生动而活泼,在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或小镇中也可看到类似的现象。这属于那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举办过一个以此命名的展览,展出各地的民居),面对这些建筑的时候,往往让人反思建筑师或设计师的作用。愚以为,建筑师做设计最大的特点是观念先行,观念是个套子,然后把人们想要的东西塞进套子里,容易形成套路,也容易被人看出套路,至于套得是否合适,另当别论。坐在广场上,看着这些参差的建筑,简单的装饰,会想,我们附加的东西太多了。现代主义兴起,可能同这种情绪有关吧。






 云无心以出岫,旅行所得往往并非自己能预知,但所见都是所得。萨尔茨堡的旅游都是做的音乐文章,我们误打误撞参观了一座军事要塞,对于并非乐迷的我来说,这反而是件幸事。身居高处,临风四望,不用吟诗作赋,呆呆地看一会儿也能得到安慰,美有时还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能感知到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