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第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成果展

  • Update:2012-09-11
  • 杨冬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0期

      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从2007 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伴随着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不仅活动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学术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强。“材料创作营”与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每年暑期的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将新技术、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主干,积极开展“材料设计与应
用”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参加今年“材料创作营”的国内外师生近百名,分别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及韩国首尔大学、嘉泉大学、弘益大学和淑明女子大学。除院校师生参加以外,“材料创作营”还同时邀请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作为带队专家,带领学生借由体验不同特性的材料,相互交流与启发,探寻不
同的创意空间。活动分别由企业参观调研、材料知识专题研讨、概念研讨、概念发布、创意制作和成果展览六部分组成。
本届“材料创作营”共分为8 个小组,以“材料的生命”作为创作主题,要求每组同学在3000mm×3000mm×3000mm 三面围合的空间内,运用防火板、软木、3FORM 板、木地板和照明光源共五种材料进行创作。每组作品要求在无支撑、悬挂的条件下,完成横向3000mm 跨度的空间连接。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建立与材料的互动和情感;通过对创作主题的表达,增强对于材料的质感和可塑性的掌握;学习对细部设计及构造的研究方法;以可持续的眼光看待材料,积极探索材料应用的全新可能性。
从第一届“材料创作营”开始,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便始终贯穿整个活动之中。其中,带队专家对于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执著态度,莘莘学子充满活力的激情投入,以及国内外知名材料企业对于创意活动的鼎力支持,是“创作营”举办规模和学术影响力逐年壮大的关键。另外,“装饰材料创作营”积极争取清华美院环境艺术系全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每次
课程均聘请系内教师参与其中,既保证每次课程的创新观点,又让更多老师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价值。同时,活动也保证外校师生的参与程度和成果显示度,增强他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使“创作营”成为每年暑期国内外设计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交流学术和增进感情的难得契机。“材料创作营”的带队专家主要来自于国内及韩国的著名高校,每一届接受邀
请的老师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之中,其中像方晓风、邱晓葵、崔冬晖和杨宇等老师从第一届带队开始至今已成为 “六朝元老”。另外,活动也会邀请一流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以及艺术家参与其中,王辉、梁建国、马岩松、李存东、赵虎、赵虹、殷智贤、刘孜等有着不同专业背景和丰富阅历的老师给创作营营员们带来了更多的经验与灵感。
在活动的组织筹备过程中,“装饰材料创作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特点鲜明、注重设计、技术先进的材料厂家提供创作原料和技术支持人员,保证学生在课程中对材料和技术特征的体验真实有效,甚至能影响他们今后的设计思维方式。正是有了国内外一流材料企业的鼎力支持,创作营所建立的让同学亲身触摸并挖掘材料艺术表现力的学习目标才能得以真
正的实现。在前几届的创作当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还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认为企业在为活动提供了支持与帮助的同时,我们如何能够在创作当中对于企业有所回报。但通过几年的合作,我们发现完全是多虑了。可以说,鼓励和培养中国未来设计师的成长,是这些企业支持和参与创作营活动最为简单而纯粹的目标。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摸索,如何与材料企
业有效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也正在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
在教学创新方面,“材料创作营”有其独特和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材料应用与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装饰材料创作营”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教学体系;其次,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的探索。在装饰材料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尚不成熟。“装饰材料创作营”从创办之初,便得到了国内外一流材料企业的支持与配合,活动的连续举办不仅探索和拓展了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对于国内企业自主品牌的开发与企业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在现有的教学环节当中,对于建筑及室内材料的应用以及表现力的挖掘相对薄弱,对于新型材料的认知与掌握程度的欠缺更成为制约学生设计水平提高的瓶颈。通过“装饰材料创作营”的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由于所有的作品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因此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第四,是高水平院校的横向联合。“装饰材料创作营”所邀请的院校充分考虑了地区差异(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韩国首尔等)、院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如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指导教师的身份差异(院校教师、设计师、材料企业技术人员、理论研究者等),让不同学术视角、学术观点的个人和群体在课程中讨论交锋,使得每次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机会,更是参与教师自我提升的绝好时机。第五,是善用媒体的力量,传递学术信息。随着课程组织水平的提升和参与师生意愿的增强,对本课程价值观的推广越来越成为必须,于是通过网络、电视、专业杂志和其他平面媒体等的推广活动,越来越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内容,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也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形象建设的有益补充。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装饰》、《艺术与设计》、《建筑装饰装修》等专业期刊以及《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建设报》和搜狐网、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等相关媒体对于每届“装饰材料创作营”的成功举办均给予了深度的报道。搜狐每年对“创作营”的开营仪式、概念发布以及展览开幕式进行网络直播,并开设官方博客和微博。
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的初步尝试,围绕装饰材料应用与创新研究的“材料创作营”,在主题选择、材料运用以及创作模式等方面仍在不断完善之中。“材料创作营”能够连续举办六年,它的魅力在于活动既鼓励学生们创意灵感的迸发,同时又要求将发散的创意付诸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是新世纪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
措,其核心理念便是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材料创作营”正是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实验教学为核心,综合考虑了实验课程的示范性和环艺设计的专业性。作为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材料创作营”不但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提升相关课程的授课水平,以及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
 

 

         “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活动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材料应用与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中美室内设计教育与研究基金、中国《装饰》杂志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和协办的大型公益活动。

  第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活动将继续组织来自国内外的一流建筑及室内设计师,带领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优秀学生成立多支不同研究方向的探索小组,借由体验不同特性的材料,相互交流与启发,探寻不同的创意空间,激发新的设计思路,深度挖掘装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材料应用与信息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协办单位: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 中美室内设计教育与研究基金 《装饰》杂志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媒体合作: 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 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新京报 中国建设报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 《装饰》 《诠释》 《照明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 《艺术与设计》 《世界家苑》 《瑞丽》 《时尚家居》 《缤纷》……
  全程网络战略合作: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
  展览地点: 北京/清华大学
二、创作营营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
  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韩国嘉泉大学(Gachon University)
  韩国淑明女子大学(Sookmyung Women’s University)
三、创作营专家队伍
  创作营顾问:
  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设计委员会主任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赵虎——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执行出版人
  创作营总策划:
  杨冬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材料研究所所长
  创作营特邀带队专家:
  张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装饰》杂志主编
  李朝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聂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管沄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讲师
  邱晓葵--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负责人 、教授
  崔冬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主任
  杨宇——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
  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数字空间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主任,《照明设计》执行主编
  彭军——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王强——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何小青——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国涛——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讲师
  谢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徐秀卿(Swoo K. Suh)——韩国淑明女子大学设计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
  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李存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
  张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赵虹——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梁建国——北京集美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创意总监
  戴昆——北京居其美业住宅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张静——中国建筑装饰集团设计院环境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刘孜——空享生活创意总监
四、创作内容
  创作主题:
  材料的生命
  创作目的:
  提高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建立与材料的互动和情感
  将创作的内涵在空间中进行全新界定
  通过对创作主题的表达,增强对于材料的质感和可塑性的认识
  学习对细部设计及构造的研究方法
  以可持续的眼光看待材料,积极探索材料应用的全新可能性
  作品要求:
  每组使用给定的相同数量的材料(软木/防火板/3form板/木地板/照明光源),在3000mm×3000mm×3000mm三面围合的空间内,表达并延展创作主题
  每组作品在无支撑、悬挂的条件下,需完成横向3000mm跨度的空间连接(可利用三面围合的空间墙体结构)
  每组作品应可拆装、可再利用
  每组作品在展出时需配合完整的概念及方案草图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