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吴劳:展览断想

  • Update:2009-12-17


▲ 吴劳先生在书房里
新春之际,闻《装饰》 将为展览专业出一期专刊,这可谓丙子之始传到我身边的第一大喜讯。展览,这一处于幼年阶段的新学科,能在高等学府的刊物上出专刊,我虽有姗姗之感,但欣慰仍胜于此。回想自己主持这个刊物时,不也未曾给予它一席应有之地吗!至此我又很钦佩现任诸同仁,钦佩他们视野之宽广。见解之深远,预见性之超群。有感于此,随之有些零星想法,书之于后和诸同行们交流。我以为展览是一种宣传形式,也是一个宣传手段。人们借此手段达到某种目的,它的功利性是绝对的,自不必讳言。

其实,人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宣传自己的本能和愿望,自幼儿起就愿意宣传自己,希望周围的人接纳自己的要求;承认自己的存在。例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众人面前做各种表演,以博得别人的赞许为快,就是例证。及至到了成年,伙伴、朋友之间的来往交流、争论研讨、切磋琢磨.最终目的也是宣传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自己的优势,以期对方承认和接纳.至于国际间的交往互访,报刊、电台的各类文章文论,更是宣传。说明白了,宣传是需要,是必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宣传的内容、范围更为广泛、纷繁,宜传形式也势必日益多样化。报刊、电台是不可少的,但不够,因而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展览馆兴建起来了;各种展示活动,各种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等也都接踵而来,而且正彼伏此起地举办着。且几乎成为今天社会上最有声势的一项活动。这自然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是振奋人心的好事。近年,社会上如此火爆的事,而我涉足很少,只偶尔看了两个大型展览,确实热闹非凡,只见人群如流.熙熙攘攘,还有的扶老携幼,前呼后应展览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看着很振奋人心,也开阔眼界,长见识。但看的过程中也间或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感,简而言之:缺乏有序,也间或听到一两声群众的怨言:“早知这样就不来了。”“哎呀,累死人了,想找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是看得累,还是路走多了累,没打听,我猜想二者兼有。

据我所知,办展的一方每次都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们往往多少个昼夜不得好睡,饮食无定,一天一餐绝不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往往一个展览办下来,工作人员都像刚刚长途跋涉归来。

真令人不解,天大的好事,各方面又都付出了众多的人力财力,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何?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多方多面,非本文所能遍及。但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却不应忽视,这就是在总体设计方面缺少专家们的理论指导。这也是摆在我们这一专业同仁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如何使众多的展览从凭经验、凭感觉,甚至凭某些人的好恶上升到有理论指导下的设计、陈列,以达到其最本质的目的——宜传自己的优势。其实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充其量也是老调重弹。但这老调时至今日还未能被各方所接纳却是事实。至此,我只能叹息一声:它太年轻了。

尽管我国办展览的历史渊远流长,但把它看成一个学问来做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先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置了这个专业,配备了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继而有些有识之士,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在潜心研究这门学问,著书立说,且已有一些著述问世。就我的孤陋,已知的有:1989 年中国展览馆协会暨中国展览理论研究会合编的《展览研究文集》 ;1990年农业展览协会编写的《展览学概论》;1992 年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由潘杰著的《展览艺术》;1993 年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潘杰著的《中国展览史》。这仅是我看到的,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希同行原谅。

读这些著述时,我很兴奋,并从中获益匪浅。与我1958 年版的《展览艺术设计》 一书相比真有器坯之感。我那毛坯只简单地阐述了一些展览设计中的表面要领,而今诸同行的著述却在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及其功能和诸多方面的理论都有涉及。据闻,近期还将有图文并茂的著述问世,这真是令人十分欣喜的好事。我殷切地希望这些著述从同仁们的案头尽快被实践者接纳,进而付诸行动。早日使每个展览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特性、风格、品位。使观众不单是看热闹,不再是乘兴而来,疲惫而归,而是在艺术美的享受中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悟。

最后,用得着北京人的一句口头语了:“有苗就能长。”展览这一学科的幼苗已经出土若干时了,且在成长过程中,坚信它能健康成长,并日益壮大,直至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