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艺术大师——张仃

  • Update:2010-02-26
  • 李瀛

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只知道张仃是画焦墨的著名国画家,而他从理论到实践,为新中国设计艺术做出的重要贡献,世人却所知不多。其实,张仃不仅是著名的国画家,也是设计艺术大师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在他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中,设计占有重要的分量。作为新中国设计艺术的奠基人,张仃承担过许多重大的国家设计任务,包括国徽、政协会徽、开国大典仪式的设计、怀仁堂和勤政殿的改造等。同样,张仃也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出国展览设计的专家,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出国展览——1951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就由张仃主持设计。20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出国展览,如1953年初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展览会、1953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195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195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均由张仃主持设计。

笔者曾在上述几次出国展览工作中做张仃先生的助手,有幸直接体验他的展览设计的实践过程,受到他的亲自教导。建国初始,代表新中国形象的出国展览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借鉴的样板,而西方“资本主义”的设计形式,当时是不能用的。张仃先生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国家委派的任务。他开创的设计手法、设计思路,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956年法国巴黎博览会中国馆,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指名要张仃主持设计的。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到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展出,是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批准的。国务院及有关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先将设计方案制成模型经周恩来审查,然后举行预展。巴黎博览会中国馆展出面积1080平方米,第一次采用可拆卸的圆钢管结构建临时展馆。外观设计是传统的歇山重檐大屋顶形式。但张仃在色彩处理上是现代的,他把传统的孔雀蓝色屋顶和土红色墙面颜色减淡,变成两种很摩登的流行色,整个展馆没有中国古老建筑的沉闷感觉,既民族化又有现代感。展馆临街墙面的馆名用中国篆书加霓虹灯,也是既传统又现代,今古合一。


展馆前的一对狮子,是专门从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铜狮子上盔下来的,当时的“盔头作”技术很高明,用纸浆加工,可以乱真。在展览会上,人们都以为是真的“铜”狮子,国民党驻法国“使馆”在报上说:“中共把故宫的铜狮子运出来,出卖国宝。”许多法国大资本家来中国馆,要求用重金购买,自然受到拒绝。这个展览后来转到奥地利继续展出。
展馆序幕墙面采用白色大花的南京“云锦”,悬挂两国领袖像。传统的天花形式是满金的,没用更多的色彩。展馆中部,是宣传我国地大物博的中国物产图,用传统的影壁墙形式,也像室内屏风的放大。木本色底板安装白色立体图标,色彩淡雅、内容突出。钢厂模型周围设计水池、叠石、花草,地面铺不规则的青石板。
在色彩方面,张仃在总体上采用法国人爱好的灰调子。展馆面积不是很大,如果用鲜艳的红柱子青绿彩画梁枋则分量太重。张仃选用楠木色门楣花牙子廊柱分割展馆空间,四周用蒙太奇手法组合大图片衬银色打综布,建筑结构柱子饰以木本色和民间剪纸。展柜、展台也都是木本色的,十分协调。
在中国馆书画展品部分,张仃在陈列宪法和毛泽东著作的展柜里用大红色为背景,展柜白色边框在普蓝色墙壁衬托下非常突出,即使今天看来依然是摩登的现代设计。与此同时,在政治图书展柜边上挂周的《仕女图》,这种软硬搭配的陈列方法,很容易被西方观众所接受。
原先展品中有几个水利模型,是工业部门制作的,四边有繁琐的雕龙装饰,俗不可耐。这些模型是有腿的,平放陈列。张仃把模型的腿去掉改成立式模型嵌入墙内。改为现代简单的边框,既挡掉了原来雕龙的繁琐装饰,又使水利模型本身更为突出,感觉与原来完全不同。农业土特产展台用石块砌成,中间隔墙用木本色窗格通透,上面有红色的民间“挂签”,展台上用竹柳制作的篮子、盘子陈列土特产展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乡土味。
在纺织品展台,张仃是用粗细木条相间的立式隔扇,分割成几个小单元,像一台台舞台场景,分别陈列丝绸、棉布、尼绒等不同展品。在木本色的隔扇中间,镶着彩色的民间皮影,是些有代表性的戏装人物,装饰性很强,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纺织展台布置使用了青花大瓦缸及竹柳工艺品作为衬托纺织品的道具。张仃在50年代设计的这些经济贸易展馆,富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没有古老的沉闷压抑感,极具现代气息,又不同于西方展馆。商业贸易行为,经过他的创意与布置,成为充溢文化艺术气息的氛围与环境。这样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展馆,在博览会中,与外国展馆形成强烈的对照,受到各国观众及展览组织者的好评。巴黎一位商人看上了中国馆,想买下来永久保存,当然未能如愿。巴黎的展览结束后,将按计划转移到维也纳继续展出。


张仃主持的这些展览设计,既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也受到国外广大观众的好评,其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任何一张绘画作品。设计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创作,不但要“画”出来,最重要的是能“做”出来,设计要服务于内容,服从于材料和技术手段,展览和环境还要受场地条件的制约等,所以张仃先生说:“设计难于绘画创作。”


张仃先生的设计艺术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既新又中
张仃先生认为:“出国展览要代表新中国的国家形象,不能采用西方商业广告形式”,但完全照搬中国传统也不行”,因为那样太缺乏时代特征。张仃的出国展览设计综合运用民族的、民间的、西方的、现代的,有许多创新。
在艺术界,人们称张仃的艺术创作是“毕加索加城隍庙”,指的是他把西方现代的和中国民间的东西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这是源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民间艺术多方面的深厚修养。同时,他对西方艺术也有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他运用西方现代形式规律所设计的这些展览,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摩登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就成为张仃展览设计的显著特征。
2.整体统一
变化的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一,张仃先生强调艺术设计和绘画创作一样,要有大调子,在统一中求变化。他认为设计水平的高低,首先看它是有整体性,还是杂乱无章。张仃先生的设计非常注重大的结构、大的调子,注重整体的变化统一。在展览设计上,他把整个展览空间当成立体的国画长卷,从头到尾在构图上有整体的主次设计安排,注重大效果,突出重点。这正是综合性展览设计最难把握的。
3.繁简适度
简洁是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张仃主张设计应当简练、概括,反对画蛇添足的所谓装饰。他的设计真正做到了繁简适度,重视留白和虚实对比,往往是将加工提炼过的造型,以简洁的手法加以处理,形成丰富的平面或立体空间。20世纪50年代的展览设计,繁琐的居多,设计上作加法易,作减法难。张仃的展览设计针对这种状况大作减法,化繁琐为简练,单纯而不单调,这种现代简洁的设计,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吸引力。
4.手法多样
张仃的艺术语言非常丰富,他不仅用点线面造型要素,在二度或三度空间中进行造型活动,而且在设计中吸收运用电影、舞台、园林设计等多种艺术手法。他设计的展览有殿堂式的庄重,有曲径通幽的典雅,也有自然的乡土气息。张仃的设计样式总是在变,不断创新,他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和他画画一样,始终在探索。张仃的设计手法多样,设计构思新颖,形式独特,长期影响着诸多设计领域。


张仃设计艺术的创作原则、设计构思和设计手法并没有过时,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藐视前人所创造的艺术成就,是无知的表现。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从事设计的艺术家都是幕后英雄,设计不像绘画,在公众面前,画家的名字总是和画连在一起;也不像影视作品,幕后人员在片头或片尾还有名字。张仃先生为人谦虚,不事张扬,种种原因致使社会上只知道画家的张仃,而不知道设计家的张仃。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张仃绘画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对张仃设计艺术的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