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复制的力量小组方案展示:文字小组

  • Update:2010-04-04
  • 李馨
  • 来源: 装饰杂志社
复制关键字:文字
组员:丁棘、乔谦、夏晴
方案陈述:人、从、众;木、林、森。中国汉字本身几乎就是复制的最佳典范,它不仅从形式上展示了复制的堆叠感,在意义上更是显示出复制的力量。“文字”小组试图以各种形式,挖掘文字中这种复杂的“复制”感受: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借体验设计的方式,制作很多文字局部结构,让观众自行将其组合,并用印刷机拓印在宣纸上,完成交互活动;另外,他们想把汉字看成细胞,设计出它复制、繁衍的过程,让观众在一块象征培养皿的毛玻璃上放一本书,书的周围即有文字出现,并借助投影技术让书周围的文字不断扩散,直到布满整个区域,让人们从感官上直接感受文字的复制;另外,组员还期望尝试向窗花一样的文字组合,并造成视觉冲击感,让观众从震撼中自我感受复制的巧妙和力量。
指导意见:三位指导老师并不希望组员过多地依赖于技术,而希望他们把视觉效果作为展示的重点,第三种想法如果能将文字布满整面墙,并在中间较小区域利用投影设备造成立体动感,让平面和视频相互互补。将文字用剪窗花的形式组合、拼贴并布满墙面,并在中间区域放映动感文字变化的三维动画。
文字组方案敲定(头脑风暴指导会上发言):大家好,我们是文字组。我是来自信息系的丁棘,夏晴来自信息系,乔谦来自视传系。我们想表现的是以复制为手段,通过汉字来表现作品主题。我们希望作品反映一定的问题,使作品更有深度,最后我们主题方向是“环保”。
因为这个话题我们自己亲身感受过,对其有话可说,而我们选择的是沙尘暴。原因是我们自己有切身的体会,而汉字在表现这样的颗粒感上有优势,并且可以与命题“复制”又很紧密的关联,容易产生力度。具体实施方便,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装置与观众互动,但考虑到技术可行性以及工作量的问题,最终选用传统静态的平面媒介。
 
这是上次讨论会提出来的几个效果图。这是一个装置,如果没有人干预的话,这个平面上的沙就会越来越多,不断扩散。但是要是你把手放在上面,沙不会往你手的方向去,意思就是你可以为阻止沙尘暴出一分力。
 
 
 
这是另外一组。我们可以纯靠形式上的震撼来打动观众。
后来我们确定这样一个形式,把这个装置分好几层,文字都印在透明的胶片上,一层层叠起来,离远看就是假三维的山丘的形状。
这其实每一片代表一个时间轴线,这就是一个时间的流程。
我们设想把这个装置调在人的视平线以上,并且尽量大,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说明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关系。
还有一个想法是这样。我们有两个装置,一个表现得是沙越来越多,另一个则表现木越来越少。为了增加效果,我们考虑每一层薄片上的文字可以有一些是半立体的,即使用粘,或插成一定半立体的效果,如每层的“木”中,站立的越来越少,躺下的越来越多,“沙”正相反。但是可行性如何我们还没有太大把握。

写在最后:希望大家多提出宝贵意见。现在已经不是大师的时代,设计逐渐成为众多专业合作的最佳领域。给设计师些意见,也是给自己的生活多些意见,参与到设计中来,也是参与到人类知识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