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复制的力量:指导老师三方会谈

  • Update:2010-04-04
  • 李馨
  • 来源: 装饰杂志社
“三方会谈”——教学·展览(根据“复制的力量”三位指导老师讨论会编辑而成)
机缘巧合,“复制的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营的三位指导老师原博(视传系)、梁文(环艺系)、吴琼(信息系)都是学院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掌握最新的技术、前沿的设计资讯,并热衷于设计教学工作的模式探索。三人多次通过电邮、会面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涉,以期通过对“复制的力量”的探索为设计教学注入新活力。
从展览到教学 “复制的力量”为学科交叉教学实验搭建了桥梁,为此三位在创作营启动会上都兴奋不已,她们希望能借此机会,“实现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媒设计和信息设计的交叉学科教学,并期望凭借展览的效应实现更多学科加入交叉教学探索中来,最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打造出‘无边界’设计教学模式。”这将是把展览引入教学的探索。
从教学到展览 另外,梁文老师明确提出要将“复制”引入课堂中。她发现,历年的本科课程训练中没有任何一科深入地探讨过“复制”的课题,因此可以借此机会将“复制”带入课堂,按照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通过概念拟定、形式选择、制作和展示的全过程,考察设计教学 “做这么、为什么、怎么做” 的核心问题。这将是把教学模式运用到展览中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作指导 也许是因为拥有相似的学院教学经历,三位老师对将教学和展览创作强强联合的提议一拍即合。因此,“复制的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营的训练过程将以一种教学的模式进行,并从中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行性。
原博老师指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倾向于让学生自主选题,或者针对设计项目去展开创作,前者过于拘囿于自己的小的生活圈子和自我的小情调,过于自说自话,缺少对于社会、时代大的背景下必要的思考、参与的意识和应担负的责任感;后者往往过于实际地关注结果的被认可、被通过,而忽视了设计师应有的理想——用好的作品回应社会、参与社会。这些是我们学院目前设计教育的弱点,也是我们在这个展览中应该避免的。”因此,创作营在启动之初,就准备将设计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而不必“一开始就给他们灌输老师的观念”,而是以“创作的过程”视为研究的重点,推动学生自行研究和创作。
而考虑到技术问题,吴琼老师则鼓励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组合,并借鉴国外比较前卫的方式,以此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毕竟时间有限,创作营指导群在尽量给与学生空间的基础上,给出一定的思考范围供其参考,并提出一些能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的可能用到的方法。

经过原博、梁文、吴琼三位老师的多次交涉,“复制的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营启动,并按教学模式步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