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费城1876年世博会——美国风尚之肇始

  • Update:2010-04-28
  • 李 江
  • 来源: 《装饰》杂志

新古典主义与工业化影响下的设计


以1876费城世博会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可以管窥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设计发展的状况。从某种角度说,世博会是当时美国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世博会的场馆建筑设计和各种工业产品的展示无疑折射出当时美国设计的特点——古典的外观和工业化的内核。

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超过了英、法等国跃居世界第一。经济上的快速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社会上层人士和亿万富豪——“上层中产阶级”,他们的需求成为新建筑产生的重要经济支持力量。这一阶层拥有巨大财富,并获得了相应的政治地位,他们希望通过富于历史象征意味的建筑物炫耀财富,进而达到进一步提升社会地位的目的,而对于建筑的其他方面则并无过多要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古典外观的建筑应运而生,成为此时美国城市建筑设计的一大潮流。我们在费城世博会上看到的古典风格的建筑设计,正是这一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以施瓦茨曼为代表的设计师们力图通过古罗马特征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传达出资产阶级新贵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信息。与之相类似的还包括费城世博会后出现的北卡莱罗纳的巴尔的摩住宅(1890-1895年)、纽约公共图书馆(1911年)以及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场馆建筑群等。可以说,这些城市建筑某种程度上具有无视地域文脉、断章取义采用古典风格的特征,反映出试图利用古典建筑风格传达政治、经济信息的意图, 使得美国城市建筑显示出新兴阶层通过复古风格彰显尊贵的特点,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然而,在表现出钟情于复古风格的同时,美国设计更重要的一面是对新兴大工业文明的敞开胸怀,从而造成了其与欧洲“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反对机械化生产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结果。众所周知,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博览会引发了现代设计的产生。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A.W.普金等一批现代设计的先驱们对于机械化生产所带来的工艺和设计水准的下降深感痛心,他们试图用他们心目中的中世纪风格替代当时流行的维多利亚风格,主张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设计发展的源动力。在欧洲,这一观点直接构成了现代设计运动的开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兴起。在其后的时间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思潮从英国开始迅速向美国等新兴工业国家传播。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美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受到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促进。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家沃尔特-克莱因、阿什比等都曾经到访美国,介绍英国设计的最新成果。英国的《工作室》杂志在美国建筑界和设计界广为流传,拉斯金、莫里斯等人的设计思想也得以传播。上述这些都对美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的影响下,美国出现了现代设计组织,如波士顿的工艺美术协会、纽约的工艺美术行会,以及芝加哥的“威廉莫里斯协会”等。这些设计组织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美国设计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国设计却显示出不同于欧洲设计去工业化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有别于欧洲设计的新价值观。

在费城世博会举办时,美国的工业化已接近完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工业化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与欧洲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不同的是,美国并没有把摈弃工业生产当作调和机械化生产方式和传统手工艺制造之间矛盾的出路。对于美国来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大优越性显然胜过了其对于传统的破坏。作为一个由多国移民构成的年轻国度,美国远没有欧洲那样悠久的历史。在费城世博会举办之际的1876年,美国仅仅建国一百年,许多移民后代对于“老大陆”所眷恋的手工艺传统并没有多少切身体会,对于英国人的学习,也只是从形式上的一种时尚模仿而已,内中并没有那种对传统风格的依恋情感。 而大工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却是美国人能够真实感受到的。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展出的工业产品,如电话机、电报机、蒸汽机等很快都成为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文明的大量成果成为了美利坚得以迅速崛起的基础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精神支柱。费城、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一批美国城市在这种力量的支撑和指引下,迅速成长并带动美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可以说,美国人从来没有对工业化怀有恶感,他们并不希望利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取代工业化风格,相反,却表现出对工业文明和工业化生产的认可与吸纳。从铸铁、玻璃、钢材、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应用,到世博会建筑中活动窗户采光以及中央空调的设置,再到出版和印刷行业的标准化字体设计,美国设计处处显示出对工业化欣然接受的态度。因而,当欧洲人还在为大工业与手工艺的取舍问题纠结苦恼的时候,美国人早已跨越了这一羁绊,转向对工业文明的热情拥抱。这样一来,对于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的认可无形中就为美国设计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美国设计从此沿着工业化的道路迅猛前进。可以说,此后工业化作为美国设计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开始深入人心,我们在当时出现的一些设计活动中已能够清晰地辨出这种变化。例如古斯塔夫•斯蒂克利(Gustav Stickley)于1900年在纽约建立的家具工厂就是这一精神的一个缩影。由于受到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斯蒂克利在纽约开设工厂并创办《工艺师》杂志(The Craftsman)。他所生产的家具产品,一方面具有洁净、舒适、自然和朴素的优点,表达了城市公众寻求社会是非心、诚信及劳动尊严的渴望,以期“普及莫里斯关于艺术和社会主义思想两方面的理论” ;同时,又在生产中大胆采用机械工具,把工业化生产的优势付诸于实践,实现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将工业化成果应用于设计生产领域,体现了机器所起到的社会效益和改善大众生活品质的作用,美国对工业文明的接纳和应用可见一斑。

正如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其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机器的参与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减轻单调辛苦的工作。机械的能力就在于它可以制造出简单,但具有非凡品质和高贵美感的产品” 。工业文明对美国设计乃至城市和社会精神的影响力显示出与其发源地深刻的不同。此后,美国设计逐渐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面貌呈现,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工业设计,都形成其独特风貌。

当20世纪初,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在巴黎兴起并漂洋过海到达大洋彼岸时,美国人再次展示了他们将其与工业文明相结合使之本土化的强大能力。结合了印第安文化、现代机械文明、古代埃及艺术等的装饰艺术风格在美国显示出工业、民主、大众、幽默和通俗化的特征,尤其是在城市建筑、室内设计、舞台艺术、家具设计和工业生产领域,不论是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还是底特律的福特T型车,都是适合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新的审美形式,成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形象和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形成了与它的原发地法国以豪华、奢侈为特点的消费品设计的鲜明对照,并最终伴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风格传播影响到世界各地。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对大工业文明的积极认同是美国设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如果说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的话,那么,1876年费城世博会则是一个先声,从此,美国开始走上世界强国之路,美国设计也以其别于欧洲的特点而开始为世界所认知,并对未来的世界设计发展发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王栩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2](美)阿尔弗雷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吴惠族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
[3] 陈燮君、刘健编著:《世博与艺术》,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9年。
[4] 蔡军、张健:《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9年。
[5](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0年。
[6] 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 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三联书店, 上海,2008年。
[7]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深圳,1998年。
[8]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
[9] 吴敏编著:《世博与科技》,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9年。
[10] 郑时龄、陈易编著:《世博与建筑》,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9年。
[11] 周秀琴、李近明编著:《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学林出版社,上海,2007年。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