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沟通式营销:成熟时代的市场营销与品牌构筑

  • Update:2017-10-26
  • [ 日] 土谷贞雄,翻译:刘晶晶
  • 来源: 2017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笔者在市场营销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无印良品之家”项目具体开展的问卷调查、相关采访、专栏建设为基础,并结合骊住(LIXIL)公司关于RISHEL 厨房的网络营销,重新定义“市场营销”,提出并诠释了“沟通式市场营销”这一理念,介绍了当代日本在市场营销、品牌构筑方面的探索与思考。这里强调了沟通和一起思考的过程,用户与企业可以由此产生信赖,建立起更为深刻牢固的关系,不仅在经济意义上,而且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对于用户与企业、个人与社会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沟通式市场营销与品牌构筑,是企业面对成熟社会消费者、致力于新价值创造之时应做的选择与有效应对。
笔者一直以来的做法是以调查生活方式、采访相关人士等多种手段,综合获得信息与见解,并时刻注意促进与用户的沟通,而这些行动的中心目的是获得产品支持者;同时,这一系列的调研与沟通,与新产品的开发、企业的品牌策略直接相关,迄今为止,已成为重要的助力,令很多企业获得了显见的收益。关于当代日本的市场营销,笔者在此进行一些整理与阐述,主要介绍实际操作时的具体内容及其施行方式,作为对《装饰》杂志本期专题的某种回应。
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10 年,作为一种方法,应该说在摸索中得到了确立。笔者将通过本文介绍在这一过程当中的发现,进而探讨日本在新的市场营销方面的做法及其让我们感知到的一些更新的征兆。当然,这些内容绝非全部,也很难说就能以此俯瞰整个日本的这一领域。不过,以反映日本市场营销时下“潮流”为目的而设定了这一个题目,至少能显示市场营销在面对成熟社会消费者的时候可能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做出判断的时候应该是带有某种指向的。本文谈及的“成熟社会”,指的是“物(质)”充足的社会,也可以说是物品充足的时代。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市场营销”意味着什么?
一、从对话开始的市场营销
1.“无印良品之家”
笔者开始对人作为“生活者”的行为与意识产生兴趣并切实关注是在2007 年。之前一直负责“无印良品之家”的公司项目,这也是集团关于家居,或者说针对“家”而展开的一大块商业内容。但市场销售成绩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于是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经过深思,开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设立了研究所。这一举措不论是对笔者本人而言,还是对项目自身而言,都与后来取得的可观的成绩直接相关,尤其是项目正式启动之后仅仅过了大约半年时间,单看电子邮件发布的活动志,其发布(接收)率就有了飞跃性的增长,很多人反馈“想要”属于自己的“无印良品之家”。总之,作为直接相关者,我感触颇深。本文的写作梳理也是一个契机。在这里,我计划以“无印良品之家”项目的展开与因此得到的收获为基础,对交流(或者说交流式的调研方法)、粉丝客户社群的形成经历及其具体情况,进而是其中酝酿或者说被激发生成的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识,以及购买意识与这些相关活动的关系,展开说明与讨论。(图1)
一般认为,市场营销(Marketing)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宣传(promotion)。商品开发的过程就是将关于产品的设计及其理念做到极致,对于价格,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看清销售的对象目标将其锁定,然后是决定售价,选择物流和销售网点,继而考虑宣传推广。以上是基本,但如果局限于此,则在现代市场营销的意义上,对于构建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而言,是绝对不够的。人们对企业产生信赖并建立关系、继而对其产品产生购买欲,不只是因为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还有自身与该企业的思想、哲学产生了共感、共鸣,因此有必要建构和提供让客户与企业产生这种关联性的“机制”。如果企业与客户的信赖与共感就可以被称作“品牌”(Brand)内容的话,则常规意义上品牌构筑是需要时间的,那么,更快地推出并且做到更深的价值发掘就非常要紧。尤其是开辟一个新市场的时候,没有品牌构筑而只是推出了商品,购买动机不会有提高。
2.“大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我们做了一个网站,内容是“大家一起来思考的住居形态”。(图2-图6)从第一次实施问卷调查开始,已经累计向10 万名会员发放网络问卷,得到了近1 万份回复,反响强烈。这些问卷的设计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细分化的小问题,比如看电视的方式、一天当中做家务的时长和状态、持有物的数量、昨天吃过的东西、淋浴或者泡澡的方式和时长、在客厅的状态、和家人一起吃饭的频率和情景、洗衣服的方式、晾衣服的方式,等等,会具体到电视机的大小、放置位置离地面多高、放在哪里、拥有几台、昨天看了哪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段看的、当时其他家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等。问卷跟会员数量是直接挂钩的,根据用户的回答,也有次数累计,只用半年时间,会员数量就增加到最初的6 倍以上,网站浏览量也有了飞跃式增加。关于问卷设计,第一个要点是“不提让人需要想(才能回答)的问题”,目的在于避免常识、习惯等导致的修正,让受访者尽可能地无需判断而从行动出发直接作答。接下来则是要读取用户的潜在意识,进行分析,提取出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最好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点头称是。
 
二、与消费者一起思考
1. 关于信赖与学习场景:
沟通(Communication)与社群(Community)的关系
我们同时也撰写专栏文章,内容是通过问卷获得的发现和一些生活提案,乃至更进一步的考虑,比如具体的有关房间布局的提案。在这些专栏文章之外,也有关于很多领域专家的访谈,一些文章也直面日本目前的社会问题。用户的反馈意见以专栏文章的阅读回复形式呈现,最高可到每天200 多。专栏的更新频率为每两周一次,问卷调查的频率为每月一次,坚持做下来,我们与数十万人之间一个相互信赖的社群逐渐形成,这也是我们和用户一起针对“生活”展开学习的地方,从沟通到形成社群,再到支持产品。
2. 沟通之必需:问“好问题”
笔者一直在做问卷调查,即“向用户提问”,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想知道”,但后来发觉用户其实非常希望自己“被问得更多一些”,即希望自己更被了解,于是设置“易于回答的问题”成为必需,因此花费心力做的就是提出“好问题”。相比找到好的结果,设置好的问题才是沟通的本质,关乎深度。放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上也是一样,善于提问的人往往容易赢得好感。我们同时也认识到,问卷调查对于提出下一轮“好问题”也很重要。比如,在针对饭菜提问的时候,不问“你喜欢哪些菜”,而问“昨天晚饭你吃了什么”,这样用户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给出正确信息。下一步,我们希望获知更为正确的事实,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更为具体的问题。
3. 产品开发与社群建设
从问卷调查获知用户行为及其深层意识,这里面有与新产品开发直接相关的部分,而其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提升企业一方设计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在应对社会时发现问题的能力,继而导向富有“冲击力”(Impact)的产品的研发。不是在一开始就“想定”一个结果,而是共享过程,在过程当中“发现”产品,这才是重要的。尽管多数人在无意识中容易做的是“先要答案”,但因为我们是“共享过程”,他们也会转向“在过程中发现”。而这就是本文推出的Communication Marketing这一市场营销手法的意义所在,笔者将其定义为“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获取产品研发所需)并与最终市场销售相关联”。当时我们的这些活动在争取支持者方面获得了成功,但成为支持者并不意味着都会购买,但也可能成为将来购买产品的潜在客户。产品开发本身也不是一开始就将所有人定为目标,最要紧的,是争取可被称为“革新派”(innovator)的最早的一批核心支持者,而且不是作为销售的对象,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有可能的话,他们还最好能为品牌价值的创造提供助力。结果就是已有购买经历的用户/ 有购买欲的用户把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向其他人扩散,由此构成了品牌行为的时间轴,这也是我们不可忘记的事实。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点
1.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的重要性
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时一般都会得到一张正态分布曲线图(图7),中间的多数不用多问就大致可以想象,而需要注意的是两端的少数部分,这里的数据尽管少,但由此可以探知一些特殊群体的行为与趣味,进而拓宽我们考虑问题的范畴。
比如“有多少双鞋”这件事,统计出的平均值是成年人每人12 双、儿童每人6 双,但也存在只有一两双鞋的人,或者有200 双鞋的“收藏家”,于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入户访问。像“一个人只有两双鞋”的情况,常穿的有1 双,穿坏了就换新的,搭配正装的有1 双,确实是少得非常彻底。按照全家三口人计算,一共也只有6 双鞋。这样的家庭多数情况下拥有的衣服、餐具等也很少。我们以专栏文章介绍了这样的事例,但就没有下文了。而另一方面,采访200 双鞋的拥有者时,我们看到的是漂亮的鞋柜和整齐放置、打理得闪闪发亮的鞋子。可能有些鞋一年只穿一次,也有挤脚的鞋子,但绝不丢掉,经过修理,准备要穿一辈子。这就激发了我们与对方的一种通感——对于物的珍视,后来对于鞋柜的设计要点的启发就来源于此。笔者本人亲自做过也一直推行这样的入户访问,然后整理作专栏发表,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就能引发不少人潜意识里的很多感性的共鸣与回应。所以,我们要建立的一种机制,其目的并不是求得正确答案或者平均值,而是在少数派的意见当中拓宽思路。
2. 关注偏差而非平均值
这是另外一个分析重点,在此以持有物数量的平均值和各人的差异为例加以说明。图中的红线是平均值,请注意每个人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不难发现,接近平均值的情况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平均值在做比较的时候是有效的,但与其完全吻合的个例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可能已经是一种想当然了,很多产品开发人员把平均值的人群当作目标用户在做研发。但笔者认为,至少应该设定四到五个目标,而此时变得重要的将是其属性,而且可以推进下一轮的问卷调查,与相关调研进行复合统计与分析(“列联表分析”Crosstabs),再继续分类(Segment)。(图8)
3. 关于“可能存在”
在这里笔者介绍另外一个案例,也来自我们的专栏,是夫妻晚上分房睡觉。在日本文化里,夫妻二人晚上是盖各自的被子睡觉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将近30% 的人对夫妻晚上分房持有同感。虽然我们这样写出的专栏文章引来了很多认为“不可能”的意见,但存在一定数量的赞同者,是明确的实事。还有一例是关于全体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床靠墙放置的,也有很多人说“不可能”,但事实数据说明有一定的存在数量,认为这种房间布局不错的人也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日本的家居空间绝对算不上宽敞,房价也高,一般工薪阶层买房置业是很大的负担,而且所谓的“核心家庭”(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构成的小家庭)增加带来了社会家庭比例的变化,人们和(很多)家人住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如果是这种情况,则以上提到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存在,更何况相对赞同的意见,更多的人认为“可能存在”。而这种“在某种情况下的可能存在”,将会拓展我们的所知所想。“知道”与“了解”,其内容也应该包括:知道“不知道”。对于既有常识提出质疑,引导人们想象“在某种情况下的可能存在”,这非常重要。
 
四、RISHEL 厨房
RISHEL 厨房是日本居家生活产业知名品牌骊住(LIXIL)公司新推出的一款高端产品,在此介绍其为后期推广而做补充的网站建设。这是笔者2015 年开始做的一个项目。虽说是网络营销,但网站上并不呈现关于商品的具体内容。我们给网站起名叫“厨房会议”。(图9、10)抛出了不少问题:“厨房”是什么?厨房的“理想图”是怎样的?并且带着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建筑师访谈,持续推进思考和讨论。(表1)做这些的目的是品牌构筑(Branding),必须研究不同于既有商品客户的人群。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当中,用户也会有更高层次的诉求,一种做法是让既有的用户层形成新的价值观,另一种做法是引导新的用户人群进入,但同时必须做的还有相应调整其品牌形象。而如何改变迄今为止已经稳定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大课题。为此要做的不是一开始就考虑把产品卖给很多的人,而是必须争取到不同于以往的用户层,也因此要讨论的问题暂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赢得粉丝,所以我们以“理想的厨房是怎样的”为题持续努力,充实这一网络营销的空间。
关于“日用储存品放哪里”的问卷调查,先是有一个基础假说,即拥有储藏室或贮藏空间(Pantry)的人会大量购物囤货。但是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即便有贮藏空间,也不见得就会大量囤货。回答没有Pantry,但希望拥有的人占63.2%。确实,Pantry 对于整理收纳非常有效,囤货一目了然,也就可以防止重复购买导致浪费,方便是不用怀疑的。我们的调研对象有36.5% 拥有Pantry,但用于存放塑料瓶装饮料的只有其中的33.2%,16.6% 的人会将饮料收在厨房里。再统计囤积的饮料数量,数据显示库存少于6 瓶的人占44.3%,可以看到有Pantry 的人不见得一定会大量囤货。大量打包购买跟Pantry 的有无也没有必然的固定关系,喜欢大量打包购物的人有29.6%,但分散性按需购买的人有35.1%,拥有Pantry 的人打包购物的稍多一些,但并不明显。所以整体结论就是:即便拥有储藏室或贮藏空间,也不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明显的大量购物囤货倾向。而另外一个调研是关于网络超市利用率的,如果考虑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用户,但其实每天在网上超市购物的人只有调研总数的0.8%。网络超市用户所占比例是20.4%,但从使用频率可以看到尚未普及的这一事实。有63.7%的人选择食物当天吃当天做。而对于生鲜食品,他们希望看到实物再购买,这也是网络超市尚未普及的原因之一。另外,不用调味品等其他现成的材料而是自己烹制高汤的人有21.1%,可见当前生活的快节奏是真的,但也有繁忙之中仍然想认真做饭的人和他们的努力。
这一调研结果并非符合多数人的预想,反映出购物的理性与精打细算、当天购买当天消耗,还有每天都要认真做家务的真实心理状态。往后这样生活的心态也会慢慢扩散开来吧。便利的网络超市也似乎还没有普及,对于家务,有合理的考虑,也有希望仔细应对的心态。这些都是我们思考日本厨房“存在方式”、获得启示的原点。需要被关注的不仅是人们的欲求和不满,通过分析实际的行为和具体的状况,我们将视线转向那些善于整理收纳和愿意在这方面花心思、下功夫的人身上,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随之获得调整、发生变化,而同时人们所憧憬的社会生活的某种幸福情景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
接下来也是关于厨房的讨论。我们的市场营销活动可以从历史文脉方面进行定义,通过解读过去,从中发现社会意识的变化征兆。如今的日本,不管是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公司,还是室内装修公司,基本上都会在广告宣传的时候选用岛型厨房的照片。因为厨房是每天都要用的空间,它作为产品,毫无疑问是具有功能性的;而另一方面,厨房也可以说是体现家庭关系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空间,在这种意义上,厨房的形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与当时社会上人们所憧憬的生活情境互相映射的。
追溯日本厨房形态的变化,首先是20 世纪60 年代为住宅公团建造的社会保障住宅而开发的一体化厨房设施,水槽等部件采用不锈钢材料,作为工业产品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当时餐厅和厨房被安排在同一空间。对于一个居住面积不到40 平方米的四口之家而言,这显然是合理的配置。后来,随着家庭居住面积的逐渐变大,到了70 年代,厨房和餐厅开始分开。在80 年代,出现了整体厨房,收纳空间和碗柜等配置。进入90 年代以后则出现模仿吧台的半开放式厨房。2000 年以降是半岛型厨房。2010 年以后是独立的岛型厨房。短短50 年时间里,厨房的形态和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顺着这种态势,变化是不会停歇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思考并预想将来。
从厨房的形态变化我们还可以解读出男女共同劳动与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作为厨房“获得开放”的背景,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参与公共事务是一大要因。日本整个社会当中,夫妻均有职业的家庭数量已经超过了全职主妇的家庭,在此层面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针对丈夫参与家务进行了问卷调查,获知非节假日的平均参与人数占调研对象总数的65.5%,在休息日帮忙做家务的有72.9%,我们还分析了他们的年龄结构。过去“做饭是女人做的事情”,如今这可能还有一些潜在的影响,但出现了作为丈夫的男性来做饭,或者夫妻合作的情况,所以厨房逐渐被放到了生活空间的中心位置。夫妻双方一起或者家庭成员一起协作来分担做饭这件事,导致厨房在家居环境中的定位发生了转变,这就是社会变化的影响力。(图11、12)
开放式厨房形式也反映当下生活戏剧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另一个巨大变化来自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自2010 年起,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的连接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保持经常性和即时性,这也引发了生活的剧变。随时可以取得联系,还可以说时刻可能会被“看着”,自己在家的个人时间和行为都可能与外界社会相关联。这样就使做饭获得了一种可能——从单纯的家务劳动转变为社交舞台上的娱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Facebook 等社交媒体空间上传自己做的饭菜。“我”自编自演,既是这出舞台剧的主角,也是导演“正在做这道菜的自己”就是“正在如此享受幸福时光的自己”。比起现实的生活,他们在演绎一种理想,而开放式厨房就成为一个非常合适的舞台装置。作为生活憧憬的浓缩影像的开放式厨房因此获得了应用方面的普及,这可能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市场营销需要审视现在正在发生的,思考以后可能的变化和它们前后如何转变而来,从洞察社会的角度切入,有意识地去磨砺关于产品构想与研发的能力。
 
五、重新定义“市场营销”(Marketing)
以上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说明只能说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所谓的成熟社会的市场营销方式,关键在于追究现象背后的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今后会如何,而不是追随流行。具体而言,本文主张的沟通(Communication),是希望能引领将来的生活方式。
1. 社会意识“造物”
设计师推出产品可能是多数人的观点,而并不尽然,纵然有全新的设计手法和另辟蹊径的想法,产品也不一定能好卖,另外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接受产品的用户。这样的思考方式或许显得迂回、有些绕远,但确实针对产品的研发预先考虑社会上人们的意识是有必要的,在过程当中,社会意识的变化将投射到产品上。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之前的“真正的设计”是什么?我们需要让沟通式市场营销发挥效应。
2. 教育与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考虑的问题一般包括销售的地点、方式等,但这只是在满足一般欲求,若稍作拓展,考虑将来性,则描绘“未来生活景象”应该成为其重要内容。“知性”,即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就是必要的,则教育成为必要。所谓“教育”,应该超越常规意义上拥有知识的人把自己知道的教给暂不具备这些知识的人,可能更好的一个说法是:“教育”提供场所,让大家在一起对未知展开学习。基于这种观点,针对生活方式新提案,我们一直坚持用问卷调查和专栏讨论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将继续推出有识者的建议。这种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将其哲学或理念与用户共享,其产品也会引发用户的共鸣,即使出现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竞争,因为有这样的早先建立起来的关系,用户仍然会选择支持,而具体的方式就是购买,且是出于关心和支持企业的主动购买。
3. 社会问题与市场营销
提升上文提到的“学习”的层级的有效手段是直接面对社会问题。以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为轴探讨这一系统的关系,则走向成熟社会首先是优先经济发展,但只凭这一方面并不能让人们感到幸福,在经济收入超过一个上限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优先考虑个体幸福的问题,而进入社会和环境这两个轴向上的领域,选择相应的视点就变得重要起来。日本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可以列举出来:数量减少并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问题、失去社交的“孤独”所致幸福感缺失、天然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以应对全球变暖,等等,还有农林渔业这些第一产业衰退,急需生态保护。认真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是我们研发产品和市场营销时需要的一种状态,也意味着一种更高站位的视角,即不仅考虑产品本身,不是经济效应单方面的优先,而是关注社会整体的幸福,也会因此,我们的用户将自动成长为思想能力更强、素养更高的支持者。作为企业,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为一国一地民众谋幸福,并且为之付出有效的努力,推出的产品必然能让用户产生同感。不是急于眼前卖场销售额的提高,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关注社会,从中探察,将所想、所知转化为有内容、有追求的产品,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才是当下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应该考虑的,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一直做的众多工作就以此为大背景,始终贯彻这种理念,比如关于空调温度的设定,设计调研问题时我们考虑的是省电,并关注利用自然的科学机制来实现舒适的生活。
4. 从“卖东西”到“生活方式提案”
总结本文一直在讨论的,其实是从“卖东西”到“生活方式提案”这一市场营销理念的变化。不可否认,一方面,时有矛盾出现,比如企业一定希望卖出更多的收纳家具,但在用户分析的阶段,必须要考虑减少物的持有量这种用户的“断舍离”整理行为,因此推出的产品方案就是精挑细选、品质更好、经久耐用。因为这些以减少购买为前提讨论整理收纳问题的用户,企业可能要担心销售业绩。但另一方面,个体用户的消费量减少了,却会使更多人成为新的用户,总体效益应该是获得提升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进行产品群的研发,也更容易施展。“生活方式提案”带来的不只是支持者,还有新产品的研发动力。
5. 经济结构与市场营销
在看待日本社会变化的时候,另外一个必须作为前提接触的是经济系统。现代金融系统对与社会经济成长的快速有效激励是显而易见的,但经济增长就能确保“幸福”么?收入上出现贫富差距,追求效率和所谓“合理性”的体制开始阻碍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成长。经济体制本身有必要进化,同时我们也需要更深入地考察在以前的社群内部信赖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系统,它凭着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发展。一直以来的商务是企业对个人的B2C (Business to Customer,“商对客”)模式,继而诞生了C2C(Consumer to Customer)的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业务。在当下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产生回归田间与自然的生活意愿。可见经济的变化导致观念的转变。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影响可能还是隐而不见,但市场营销的行为的确因此越来越复杂。对于收入增加与生活富足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更深入地去探讨如今时代所要求的真正的“市场营销”价值。(图13)
6. 人工智能与幸福愿景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我们从未体验过的人类与拥有智力的机器共存的世界。更进一步,我们自己也进入一个可以实际进行虚拟体验的时代,不论是在空中飞翔,还是在海底畅游,虚拟的“真实感”让人恍若身临其境,而将来还很有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感”。与之相对应的,真人当面应对的“现实感”就成为一种诉求。人类是谋求幸福感的生物,市场营销将其视点锁定在社会幸福愿景之上,这非常重要,不是只看便利性,而是更重视人生之为人的愉悦和体验,因为人性智慧借助体验而积累成长。企业能够提供的“物(质)”将会带来怎样的体验——市场营销行为需要贯彻这种理念,必须时刻带着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结语
本文应中国装饰杂志社9 月刊特别策划“品牌·中国”之邀介绍日本相关的市场营销,正如一开始写到的,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的这些内容绝非全部,文中集中讨论沟通式营销(Communication Marketing)这一方法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作为一个成熟社会当中的市场营销手段应该是有效的。中国将会如何发展变化?将展现给世界一个怎样的未来?经济之外,人们的幸福愿景将会获得怎样的实现?
成长的前提是社会发展至一个成熟的阶段,而这取决于作为社会元素的企业与人,是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现在涌现出各种新生的企业,正处于产业构造激变的转型时期,经济仍然会保持一种增长的态势。但从更长远来看,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有其界限,人口增长也将结束,紧接着到来的将是一个人口总量减少、高龄化、家庭小型化、人际交往弱化的时代。企业如何应对?与时俱进,推出新的有价值的产品——创造新的价值,不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它都是必须面对的命题。为了使中国成为更好的社会而提供优良服务与产品,应当也必须是企业的有效应对。本文提出论沟通式营销这一方法,已经得到了一些实践的检验,希望能被借鉴。而在行文收尾之际,笔者希望强调:不是急求一个结果,而是在过程中探知答案。这一共鸣的沟通的过程让企业得以成长,构筑其品牌文化,与用户产生共感并有所积淀。貌似是不直接的“绕远”,实则可能是一条直击根本的捷径。我们也祈愿,中国能以自己更好的未来,继续为世界贡献更多的、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国模式”“中国范式”。
 
*土谷贞雄:日本都市生活方式实验室(Urban Life Style Lab)代表。1960 年生于日本东京,1989 年获得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硕士学位,同年赴意大利罗马大学留学,学成归国后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实际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2004 年进入“良品计划”集团旗下公司MUJI.net(现在的MUJI HOUSE),2007 年成为MUJI.net 董事会成员。2008 年独立创业后仍然参与无印良品的“用户沟通战略”,直至2015 年。如今致力于推行借助互联网的沟通式营销理念与实践,将其导入企业,以助力其商品开发与销售,参与品牌构筑等企业文化营建活动,同时利用各大企业网站,坚持通过问卷和访谈,针对当下的生活方式开展调研,引发讨论,汇聚智慧,进而提出解决的建议方案。另一个身份是“HOUSE VISION EXHIBITION in BEIJING 2018”(原研哉为重要发起人)的企划运营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