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 Update:2016-02-22
  • 王 中
  • 来源: 2015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近些年,中国大陆对公共艺术的价值和作用的认知日渐彰显,“公共艺术”这个词汇的认知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逐渐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各院校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但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相关专业的办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争论。本文希望通过较为翔实的数据研究探讨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尝试从公共艺术的专业背景、教育理念、学科定位、教学目标和未来趋势等层面提出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公共艺术因其突出的艺术性、功能性和文化价值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艺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或课程,尤其是2012 年教育部进行学科改制,将公共艺术列为二级学科(130506)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更是纷纷集中创办或建立了公共艺术专业。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公共艺术教育滞后于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各大高校对概念边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认识,致使我国公共艺术学科教育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关于该专业的办学模式与教学实施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论。为更加全面地认识公共艺术学科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大数据统计的方法试图系统梳理和分析公共艺术学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结合本人对公共艺术理论的多年研究和在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经验,分析在新理念、新形势、新需求的背景下,对公共艺术学科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我国公共艺术学科教育发展现状
1. 全国近1/4 的艺术类高校开设了与公共艺术相关的专业或课程
依据教育部官方文件统计,截至2014 年7 月9 日,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246 所。通过进一步分析统计,全国艺术类或者设有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共计638 所;其中102 所院校设有公共艺术专业,跨及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另外,还有34 所院校专业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30所院校曾举办公共艺术相关活动,或著有公共艺术相关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与公共艺术相关的中国高校共有166 个。
2. 2013 年创办成立与公共艺术相关的高校呈集中增长态势
2012 年教育部进行学科改制时, 将公共艺术列为二级学科(130506),对公共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做了比较明确的表述。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新规调整了艺术学(13),令其脱离文学(05)单列为学科门类,新增设计学类(1305)为一级学科,公共艺术列为二级学科(130506),同时与公共艺术并置的有视觉传达设计(130502)和环境设计(130503)等。
于是,2013 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创建公共艺术专业的热潮。不仅是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纷纷创办或建立了公共艺术专业,很多综合院校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这个新兴专业,大有抢占公共艺术高地的态势。各院校在进行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呈现了多样化的观念、策略和实施模式。但是大多数院校对全球范围内公共艺术的起源、观念、实践模式,以及我国特殊的公共艺术发展历程和实际的社会需求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或者由于功利心态,致使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和实践相对滞后,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公共艺术办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较大差异和争论。
3.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公共艺术概念的引入
中国公共艺术办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差异及争论,很大程度上与这些院校没有系统梳理公共艺术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在不同的国家、时代、民族、城市、历史时期,对公共艺术的阐释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将公共艺术的历史追溯到19 世纪末巴塞罗那的“裴塞拉”法案,追溯到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再到费城的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就可以看到,其实公共艺术最早提出时,它的针对性很明确,是以提升城市美誉度为目的的城市公共艺术。一方面,它是由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延伸而来的,带有政府强制特征的文化政策。通过文化政策使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社会、大众、文化,甚至政治发生关联。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又反映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其实非常具有当代性,它跟当代艺术的很多主张是一致的。然而,相关的院校并没有真正全面研究公共艺术的缘起、理念与实践模式,便在教育部将公共艺术列为二级学科(130506)之后,匆忙大量设立与公共艺术相关的专业,这种粗放式的发展也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待文化的“快餐”心态有关。
大陆对公共艺术的认知,与台湾公共艺术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在1990—1997 年之间,台湾公共艺术进入草创学习的摸索期,对大陆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艺术的观念问题。1995 年之后,大陆关于“公共艺术”的称谓开始启用“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概念,虽然在艺术院校和专业人士的范围里开始谈及和关注公共艺术的概念,也只是把公共艺术理解为城市环境的“美化”和“填充”,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把它作为城市雕塑的某种延展,在公共艺术的文化理念及特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读。进入中国之初的公共艺术概念更多停留在“共有空间的艺术品”层面上,并没有进入当今国际文化视野和学术层面进行广泛的研究,缺乏对公共艺术的灵魂——公共性和社会公共精神进行有效的梳理。
4. 各类院系“参差不齐”
由于公共艺术的研究和社会认知在中国内地还处于起始阶段,加上公共艺术本身是一个极为宽泛和动态的概念,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当代意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概念难以界定,所以公共艺术在各大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各有诉求重点。从总体上来看,把公共艺术设置为专业的院校虽然为数不少,但是很多院校的系和专业只是名为“公共艺术”,基本上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稍加公共艺术之名的点缀,甚至有些仍是传统学科的翻版,既失去了传统学科的特色,又没有抓住公共艺术的文化主旨。公共艺术在中国内地的整体教学模式也同社会认知一样,处在比较初级的摸索阶段。
社会上对公共艺术的表象理解,以及整体的功利心态,致使在一线的教育领域也缺乏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研讨会,少数院校的深入研究并没有改变各类院系的整体面貌。
5. 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公共艺术”开始作为一个独立使用的概念。当“公共艺术”(Public Art)一词席卷大江南北,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时,我们开始认识到“公共艺术”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共同认知的文化概念,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然而,从整体而言,公共艺术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够清晰。
目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实践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取向是结合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等空间载体进行研究,但这种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真正引入公共艺术应承载文化精神的开放性理念,仍然是停留在传统学科基础上的衍生;另一种取向主要结合雕塑、壁画进行研究,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停留在公共场所艺术品的概念上。可喜的是,也有少数院校能够打破这两种空间载体的局限,强调公共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生长性,使公共艺术本身变成一种空间载体,成为一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与空间和时间的表达方式,对其加以研究,甚至在这种研究中融入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的理念,试图全面深入地把公共艺术的精神纳入一种开放的教学体验中,希望进入一种更加综合的多维研究之中。这种多维度的研究学科跨度之大,在理念上不仅超越了空间载体的局限,也超越了纯粹理性或美学的涵义,注入了更多的社会学和文化因素,因而成为在信息社会中把文化转化为生长的孵化器,成为文化系统新的增长点。
6. 课程设置“五花八门”
近几年,公共艺术在教研领域正逐步生根发芽,形成规模,甚至针对非艺术类(包括师范类)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呼声也颇高,一些艺术和设计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公共艺术研究中心”。这种研究中心常常整合了学校不同的学术资源,为在校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和社会实践机会。然而,这种跨工作室的试验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蜻蜓点水和互不关联的倾向,还没有真正做到丰富、深入与连贯性的有机统一。非艺术类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仍有流于形式的可能,就业的压力、观念的落后、教材的陈旧等因素令本来可以使人享受的艺术文化福利变成了课程负担。公共艺术常常在社会领域扮演中介角色,以体验、参与、互动等方式使社会公众分享艺术,并通过这种分享获得新的社会文化取向。如果身处校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不能体验艺术的社会文化魅力,或者身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则往往会丧失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当前,公共艺术的教学主要有两种发展取向:一是彻底打破空间载体局限,教学重点着眼于全面把握公共艺术的理念、模式与文化精神及其操作实践;二是看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与空间表达方式,即针对某一种空间载体,如城市设计、景观、城市家具等,引入公共艺术的理念,并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增长点。
 
二、问题剖析
1. 对公共艺术概念的误读
当代公共艺术在形态上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及人与人交流空间的转变,例如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媒体艺术、网络空间的存在,使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相较于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以“品”的方式静态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代公共艺术更重视其文化属性,强调“生长”的过程。因此,公共艺术就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公共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互动、计划,或诱发文化“生长”的城市文化的“种子”。
因此,当我们仅关注于公共艺术职能范围进行讨论,更多是把它界定在一个较为宽泛的专业领域,没有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展开更多的解读,“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在我国也就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只是被当作改变城市局部空间的“文化快餐”,更多的是成为被强制置入大众感官经验和日常生活的物件符号,城市居民往往成为被动审美的客体。这些都背离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本体原则,基本上是把公共艺术理解为公共环境设计和城市“美化”的艺术形式。
2. 从传统学科惯性思维的局限到新观念对整体性的回归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出现在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形成了一种粗放式的雕塑与城市的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学科上的惯性思维。同时,我国的城市设计理念也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经济充满活力是否就是健康的城市?城市规划是否等同于城市设计?我们反复思索:“公共艺术”在我国应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城市系统,并如何通过这种艺术化空间的营造影响城市的人文体系建构,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当代的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早期艺术对整体性的重视。它首先是从属于当代民主政治及公民社会语境下的一种综合艺术,是在后现代社会思潮、当代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及“城市复兴”理念带来的城市革命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断变化的综合学科。它打破了艺术、设计、技术之间的界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作用。
其次,即使是从雕塑专业而言,我们可以看到雅典卫城最重要的规划师是雕塑家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也都曾经做过广场和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可以说,在欧洲的传统中,建筑、雕塑、壁画、手工艺,甚至园林,都是一个整体。现代城市重新呼唤回到城市的整体性,强调综合价值。所以雕塑家也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建筑、空间、城市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社会人文价值的转变等方面。这与其说是一种主张,还不如说是一种趋势。
日本著名公共艺术策划人南条史生说:“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在“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发展走过三十多年的节点上,中国城市到了由规模导向质量的转型期,如何理解并发展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3. 大需求背景下违反规律的超速发展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就总体城市化水平而言,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作为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主角,中国城市化的大需求也带来了违反规律的发展速度,它不仅表现在公共艺术实践上,也表现在公共艺术学科的专业教育上。
“大跃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要在几十年内完成几个世纪的进化过程,我们的城市结构、空间形态、社区营造、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诸多方面,必然面临各种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解决当今的城市问题对于中国显得尤为重要。空前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抹杀了许多城市的独立品格,而这种独立品格恰恰与其特有的都市文化息息相关。与之相关的城市公共艺术学科的建设也相应地出现了严重的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利益驱使形成的泡沫主要体现在对公共艺术缺乏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对国外公共艺术的缘起、观念、实践模式、教育机制、公共艺术的外延等缺乏系统的研究,还是对国内公共艺术的特殊背景、发展历程、经验教训、社会需求、城市特色等都缺乏必要的把握。于是在教育部将公共艺术列为二级学科时,相关院校就出现了严重的浮躁问题,不仅一窝蜂上马这个专业,甚至都没有想明白什么是公共艺术,就敢开办公共艺术专业。
4. 缺乏人才梯队,亟待培育公共艺术教育系统
构建以文化生长为核心的综合知识结构——通过构建视觉设计、技能表达、非视觉设计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实践和思考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职业和发展方面的需求,需要一种足够广阔深厚的学科跨度。首先,从公共艺术的起源而言,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公共艺术的观念,在注重实践的同时,非常重视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结构的整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次,对于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需求,不仅需要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也必须把专业教育的重心指向文化本体。最重要的是,要面对中国社会对公共艺术需求的复杂性,既要实施多元发展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又要快速建构一个强大的综合学术平台,搭建具有综合学科跨度的专业教育机制,培育既要面向创新实践、又要面向深入学术研究的复合型教育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公共艺术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需求。
 
三、发展策略
1. 提倡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和而不同”
学科改制促进了高校公共艺术学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它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特别是在观念理论、课程系统设置,以及公共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本体的研究。公共艺术辐射的范围到底是什么?它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它的教育计划如何去制订?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它的课程板块怎样确定?肯定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为公共艺术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侧重点也是符合公共艺术发展规律的。但不能违背两个重要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公共艺术本体的研究,这是动态的研究,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除了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个就是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例如公共艺术辐射的范围到底是什么,它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它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它的理念和策略是什么,等等。当然我也希望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公共艺术本体一定是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空间和时间的表达——这是前提。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公共、大众、艺术结合而成的特殊领域,如果没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就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2. 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
诚然,对公共艺术的解读非常繁杂,由于以“公共”作为前缀,它必然涉及哲学观念、社会价值、城市形象、都市文化、艺术观念、产业经济等诸多方面。
即使从“Public Art”一词直译而来的“公共艺术”,所代表的也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概念或流派,而更多地指向一个由西方福利国家发展演进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和城市权力以及立法机制建制而带来的、具有强制特征的文化政策。面对“现代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思考几个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未来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有什么变化?当我们这样思考问题的时候,现有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定会随之改变。现在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太快了,平均三至五年就进行知识更新。这种爆发式的进程,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学生根本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上有四个主旨:第一,重视创造性地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这点非常重要。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第三,强调终身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吸收新的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果,去发展整合自己专业”的能力,也就是培养“敏感度”的问题。学生应该有这种意识,不是说要对各个门类都做很专业化的研究,而是要随时关注,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拓展,重视思维的转换过程。比如素描,不是说把一个对象画得准确就行,而是培养观察方法,并将这种观察方法导入思维模式的转换之中。第四,因为设计的范围通常比较广宽,在教学里怎么能把宽口径和专一性有效地结合,就提出了“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问题。
3. 塑造“四维”的知识结构
我提出一个理念,因为公共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显然不局限在艺术本体,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学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要善于把人类的文化乃至科技成果发展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教育重要的就是举一反三,让学生具备一种研究自学能力,所以我特别强调四个维度的知识结构:
一维是文字能力,包括策划、推导、整合知识的能力。
二维是沟通能力。因为这是资讯时代,今天的沟通交流能力非常重要,而这个沟通交流能力要通过什么获得呢?可能有的需要通过文本、展板,需要具备平面设计能力。我非常看重演讲能力,因为很多事情要通过语言让对方了解你的想法,从而能使你的设想有所推动,使计划得以实现。
三维,就是我们这个专业本体更多与三维空间有关,不掌握它,想法很难形成转换。对于公共艺术本体的三维设计能力,我们强调“艺术营造空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装点空间”。
四维,是更高一级的要求,也就是说作品、设计、计划一定要充分考虑背后的文化生长价值在哪儿、有没有生长的可能性、对新文化有没有孵化作用,也就是让“艺术激活空间”。这是特别重要的,它能使艺术具有高度,而不是只停留在美术的概念。
4. 注重未来可能性的培养
公共艺术的复杂性要求其专业培养必须注重未来的延展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延展性和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其整体、跨界、整合的特性上。正因为如此,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公共艺术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
要区别“公共艺术”(Public Art)与城市“公有空间的艺术”(Art of Public Space)的不同。“公有空间的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设计师、出资者与公众参与而创作的艺术品。“共有空间的艺术品”在20 世纪之前更多是在公有空间上设置雕塑品而已,即使在70 年代以前也仅是 “公有空间的艺术”范围的延展。而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对“公共艺术”的定义是:“现在,在许多的现代化城市中,艺术家与建筑师、工程师与景观设计师共同合作,以创造视觉化空间来丰富公共场所。这些共同合作的专案包括人行步道、脚踏车车道、街道和涵洞等公共工程。所有这些公共艺术表现方式,使得一个城市愈发有趣与更适合居住、工作及游览。”城市公共艺术也不等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环境,它更强调以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的环境营造。
 
总结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其滋生的土壤、成长的环境、发展阶段及目标需求等都存在着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城市化速度,以及城市“大跃进”式的发展带来的文化缺失,加上很多城市急于弥补这种文化缺憾而快餐式地用艺术“装点”,就将公共空间的艺术品等同于公共艺术,这种认识显然弱化了公共艺术的职能和作用。
当然,教育事业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如1959 年的费城,在正式立法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艺术协会等很多机构和组织做了太多的努力和推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不断地有人推进,而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人是奠基石,可能看不到最后那个结果,但重要的是要把过程做好。
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将创新提升为具有核心价值的系统性城市设计发展,开创AUD (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艺术导向的城市设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以及一些重要技术领域呈现出的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为城市设计提供了多元平台。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步伐为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加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城市建设及创新国家文化战略发展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所以,公共艺术的专业教育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在于艺术与公共社会发生关联,体现其全民社会和政府公共部门的整体参与,如在公共事务、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社会审美文化的建设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公共艺术的根本动机和文化精神在于通过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唤起和促进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城市及社区环境品质、审美文化建设、社会舆论的阐发、社群关系及地方精神与传统的维系——积极参与的自觉及热情,进而培育富有知性、责任心和美学素养的公民,促进公民的身心修养的提升与娱乐需要的保障,促进民主、和谐和富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发展。这种超越一般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性,要求公共艺术的教学必须注重未来的可能性。
 
 
致谢: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