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计是方法
- Update:2016-10-20
- 宋慰祖
- 来源: 2016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分析相关政策入手,将北京国际设计周置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语境当中,指明设计是方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生产性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等构成其重要内容。笔者从“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构建平台、产业提质”“人才培养、增强能力”这三方面展开,具体探讨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实践成果和意义,总结其作为国家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盛会,以设计的推广、普及、交流、促进为目标,按照首都的核心功能要求,着力整合资源,建设设计市场,培育服务要素和设计创新理念,推介创新创业能力,致力于搭建一个综合性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加速与教育服务平台。
北京国际设计周在2015 年已经是7 年中的第6 次成功举办。北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网络城市的设计之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肩负着京津冀协同建设全国创新高地的职责。北京国际设计周承担的历史使命更加重大,举办的意义更加深远。
一、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促进发展、深化改革、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学习、归纳系列相关文件的总体思路和脉络,我们不难看清这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大谋略、大思维、大目标。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灵魂和指导思想,阐明了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的方向所在: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国务院在指导意见中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开展创业创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实现的方法和手段。这源于设计是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科学创新方法。
正如国务院2014 年10 号文件所指出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创新要集成知识,科技创新是基础,为此,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推动力和设计创造的基础支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内容。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行业标准、创造环境条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坚持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的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实现的目标和结果正是《中国制造2025》,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实现中国加工制造向中国设计创造的提升,目的在于服务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推进‘一__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合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从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下的宏伟蓝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又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制定了实现宏伟蓝图的具体措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实现“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总之,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是:科技创新是基础,文化需求是引领,创新创业是路径,设计创意是方法,服务产业是方向,经济发展是成果,国际贸易拓市场。
在这样的一个战略布局之下,依托创意设计方式,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国家面前要去破解的大题目。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各国都高度重视创新方法。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力,设计应如何承担起时代的责任,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成为一场运动,而成为实现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有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创造环境;二是人才培养。
二、构建平台,产业提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意设计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方式。设计的作用不可忽视,设计无处不在,设计实现跨界知识集成创新。北京国际设计周推动的数百项展览和活动遍及城市设计、产业设计、生活设计的方方面面,创意设计的集成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必须搞懂设计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当今世界服务业高速发展,设计服务更是位居前列,作为服务创新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设计服务业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只是提供委托设计服务的创意设计公司,而是设计转化为产业所需、生活所需的服务平台和体系。在中国,设计服务的主力军是各专业和跨领域的大中型国有设计院所。全球发展趋势是设计服务型制造业企业,如苹果、飞利浦、宝洁、IBM、三星等一批从传统制造业转型提质的企业。还有一批如特斯拉、华为、小米、幻响神州等新兴企业,从创业伊始就是以研发设计和构建市场渠道为主,生产加工制造为辅,产品支撑服务的具有自主品牌的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这类设计服务业的特征是:企业主体是专业化的设计研发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营销体系,加工制造多是通过建立产业链联盟委托加工,形成了设计服务带动实体产业产品创新的服务业运行模式。其中,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典型之一。2015 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中国高铁”就是大设计与高科技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的成就。
如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国培育一批设计服务型制造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擎天柱?
第一,激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和与高校、科研、设计服务机构合作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的设计、研制。要提高设计师的跨界集成创新能力,构建设计标准体系,切实实现“设计从外观造型的创意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化”。要培育设计者的“工匠精神”,强化品牌意识。要树立百年传承思想,不断以高品质的创新产品来延续企业发展,真正做到“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政府要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高科技企业应授予自主创新企业,而不只是那些现代科技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要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加工电子、新能源产品的并非就是高科技,生产生活消费品并非是低技术,不以时髦和传统评判高新技术企业,而以是否有创新能力来评判,从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
第二,鼓励基础性研究。为创新创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撑,大力支持科研院所、设计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社会经济、国际趋势、人的生活需求和行为方式、体验设计研究;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设计标准研究、工艺过程研究,这些是企业创新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还有要加强人类文化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强化人文、宗教、生产、生活行为的研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产品研发设计指明方向,提供咨询指导。
第三,加强科技研发、测试分析、质量监督、服务交易、设计贸易、设计版权、设计金融、设计中试基地与原型制造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强化其共用性、公共性,改变现有的机构所有、部门所有所造成的服务瓶颈。鼓励平台建设市场化、公用化,让资源社会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平台,形成公共的共用社会服务体系。认真研究、科学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和孵化器,转变传统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模式与理念,即简单的土地开发和房东管理机制。要从创新创业的特点出发,充分认识到运用设计方法的创新创业是智慧产业,要尊重其规律。产业园区建设应具有“八大要素”:一是专业化的园区运营团队,而不仅是政府的管委会;二是具有人性化风格的创业空间,而不仅是“九通一平”的厂房;三是设计服务交易市场,而非“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四是展示推广中心,而非展览大厅;五是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而非“大型仪器协作中心”;六是人才培训基地,而非设计学校;七是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体系,而非行政化机构;八是基本生活空间,而非宾馆、饭店。在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下统称“四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动力强劲,潜力巨大。要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推进四众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共支撑平台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问题。
三、人才培养,增强能力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特征出发,设计成为实现的手段和方法。2014 年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作。3 月颁布了国务院 【2014】10 号文件《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7 月发布了国务院【2014】26 号文件《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指出了一个核心的目标:以设计为方法和手段,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什么是设计?就是基于个人对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知识的广泛掌握和集成应用的能力,是以人为本,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科学创新方法。创意设计的发展重在全面掌握人类知识,具有生活美学观,具有跨界创造力的人。培养优秀的设计创新人才,是一__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人才能力水平的要求。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能力的创新设计人才,关键在教育。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决定了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培养出的人的结果。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始终坚持了教育育人的基本原则,从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到培养专业化的研究型、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过程,在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科技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创意设计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跨界集成知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人才的教育培养已从专业知识的纵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向多学科、多知识、多领域的集成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化。创新创业的设计人才所需掌握的是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等广泛知识,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的人。这是一个与任何时代都不同的人才培育方向,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一次巨大挑战,需要教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一问题早在2009 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已经提出来了——“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同时,他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设计的天性就是“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这就是我们应当树立的创意设计人才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发生重大的改革,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创新趋势。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模式和内容是按照专业学习的纵向模式建立的。在工业时代和科学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需要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专业纵向研究能力强的人才,如物理、化学、文学、艺术、机械、建筑的专门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教学方法是给予受教育者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一教育的模式是知识的灌输,是前人知识的普及,是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导,受教育者以听记为主。而今天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跨学科、跨知识、横向集成,进而创新的教育过程,重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旨在打破前人的框框,去创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新事物的教育模式。因此,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模式必须颠覆前人的管理,建立全新的教学方式。在2014 中法深圳蛇口创意论坛上,法国著名科学家、天体物理学家让·欧杜斯(Jeon Audouze)在演讲中讲到:“创意教育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要注重对受教育人的跨界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是简单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知识,书本知识不再是重点教育的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去自我总结,掌握方法,学会创新,解决问题。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数字化的搜索查询集成知识用于创意的能力。”他用4 个象限分析阐述了传统教育学习方法和创意设计教育培养方法的差异。
如图所示,以实践性教学,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活跃创新性思维,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方式,是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最根本的差别。这一教学方法的诞生,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内容是颠覆性的,对教育的评价标准是革命性的。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要求的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解决大学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要强化跨界知识的教育,培养集成知识创新能力;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对大学生要开展职业能力、技术的培养;培育创意设计人才,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其需求和方向,就是要在传统数、理、化、语、数、外等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加入的是创意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和众多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工艺、美学艺术、社会经济的知识教学内容,而且要从青少年、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英国是全世界提出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的60 年代末就制定了“中小学设计与技术”教学课程和考核办法。由英国设计委员会制定的这套教学大纲内容丰富科学,制定了详尽的从3 岁儿童到高中毕业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很好地实现了青少年创意思维和意识培养与大学、研究生专业学历教育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衔接。经过30 余年的努力,培育了全体国民的创意认识,奠定了英国创意设计的国际地位。类似的教育在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有相应的建立,韩国、印度等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也制定了相应的教育规划。青少年创意意识的培养为大学专业教育奠定了基础,而大学的创意设计教育在全世界已普遍采用了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创意设计人才教育模式,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内容已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分组研讨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为实践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室的布置不再是讲台与课桌,而是圆桌与方桌,学习也不再是教师站台上,学生坐台下,教学的方法不再是课本的宣讲,而是一个个Workshop 活动,这就是大学的创意设计教育的国际现状。这种模式无论是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芬兰,还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尽皆如此。学生30% 的时间在教室,70% 的时间在实验室、设计室和车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专业的学生,从进校第一堂课开始,就已确定了毕业设计的作品内容,随着课程的深入、各种知识的学习,将这个作品从创意设计图到功能的完善设计,再到融入材料选择、技术的应用,制定制造工艺流程,最终在毕业阶段加工出成品,写出毕业论文,四年的大学学习实践性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全设计创意流程,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能力。在韩国国民大学、日本神户工业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其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针都是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是我国亟待破解和急需改革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意理念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意设计能力及水平为目的,建立与创意设计学习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变,将带来的是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转型。第一,是__教师队伍的架构、来源要转变,人事制度要改革。实践型的创新创业设计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识宽度要广,专项领域要深,创新活力要强,传统的按学科、专业、课程设岗定人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过于死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发展和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备一次课可以讲10 年不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一前提下,教师队伍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引入体制外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队伍,实现教师的聘任和流动是实现实践型创意设计教学的关键。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采取的方法是学院只固定行政管理人员,而一线创意设计的教师团队从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公司聘请,以专业化设计公司为教学团队,提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专业招生有针对性地按照教学团队提出的计划招生,培养专业化的创意设计人才,如服装、玩具、生活用品等。学生在设计公司教学团队带领下完成四年的学习,在国际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实战水平的专业化设计创意人才。第二,是专业设置模式亟待转变。创意设计是一个集成创新方法,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创意设计所形成的产业体系已不再是一两个设计大师统治的天下,而是团队体系和跨界协同创新。因此,高校适应创意设计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再是传统的按领域条块分割的专业设置模式。如最早的细分模式,机械被划分成全锻压、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后来的笼统划分机械工程,而创意设计的专业划分应该按过程的系统划分。如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将设计专业按创意设计过程分成3 个专业:第一个是流行趋势研究专业,专门学习生活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设计的需求;第二个是科技整合专业,学习如何把握行业科技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水平,以保障创意设计的技术、工艺可实现性;第三个是创意设计专业,学习掌握形象创意设计的实现方式,完成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意与制造的统筹设计转化。3 个专业的毕业生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创意设计公司。而这样基于创意设计系统的专业体系设置,正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创意设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育机构的体制转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影响的必将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考核、考试内容方式的彻底改革。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内容是背诵式教学,考标准答案是考试的基本原则,比的是谁对知识点记得牢,是按照前人的路径来答题。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要求的是会运用,有创新创造力,而非记忆力。因此,考试的内容、考题的设置、考核的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语文、数学和外语为考试科目,以讲什么考什么的方式将人培养成应考的机器人,这种考试方式必须结束,进而应当建立的是知识考试与应用实践创意能力的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新标准。升学考试不能继续仅以标准答案的对错来判断一个人的水平高低,还需要考核其创意、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能力高低。以英国设计与技术的考核为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对其创意能力进行考核,由国家建立的教学督导组对其创意实践的参与度水平进行评价,给出考核的成绩,作为升学的标准。考核不在于一次考试,而是对其平时的创意能力进行考核,给出评价。这样,避免了我们现行的以分取人、高分低能的问题,形成了综合能力、创意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就如同知识考试、记忆背诵能力的考核不代表一个人的动脑能力,创意实践的考核是对一个人动脑集成知识和动手实现创意想法的综合考量,这是创意设计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新建立,是因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必须进行的考试制度和考评标准的改革。如果不实现这一改革,我们就无法实现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永远停留在万千不同类型的学生经过教育机器的加工,制造出尺寸一样、类型相同、失去创意能力的“机器人”,也就必将制约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进而阻滞我国创意设计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选拔,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的设计人才培养,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整个教育的改革。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水平,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梯次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教育不仅在学校,还要有社会的实训教育体系,不仅有普通教育体系,还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要形成创新创业设计人才的不断教育和知识的补充。因此,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建立创新设计的继续教育机制,让设计人才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创新创业设计人才的实训教育,让企业、设计公司、设计院所、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成为实践教学和实战学习的主战场。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实现创意设计人才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全民意识提升,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意设计竞争力,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结语
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国家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盛会,从创办伊始就秉承对设计的推广、普及、交流、促进之目标,按照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要求,通过举办设计周系列活动,着力整合国内外专业及社会资源,建设设计市场,培育服务要素,推介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设计创新理念,普及设计知识,推动国际交流,加快推动设计产业和设计服务、设计会展、设计贸易发展,旨在搭建一个综合性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加速与教育服务平台。设计周期间开展的“设计之旅”项目从初创的60 个项目到今天的400 多个项目,既有产业园区及孵化平台,也有设计企业及创新创业的公司,还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设计服务型制造企业、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更有生态服务型经济的乡村设计成果,如“设计走进美丽乡村”的实践与展览。既向世人展示了北京作为国际设计之都和全国创新中心的要素聚集、资源丰厚、动力十足的国际设计城市的形象,也促进了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对接融合,实现了设计服务的交易。再有,以设计市场为导向,设计贸易、主宾城市、经典设计奖、智慧城市、设计之夜等各项主体内容,对汇聚国内外设计资源、推动高端设计服务、构建设计会展与设计贸易等常态化服务平台的倾力投入与不懈追求,更体现了北京的设计活力、国际化水平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潜力。
2016 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设计竞争力,为北京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品质运行、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