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华餐具三题

  • Update:2010-11-02
  • 陈光新


筷子趣闻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中国筷子一枝独秀,别有风韵。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从它名称的沿革上看,先秦时期,筷子叫“梜”,有时也写作“竹+夹”。秦汉时期,筷子叫“箸”。隋唐时期,筷子叫“筯”。这些名称后来怎么变为“筷子”的,有人推测,它很可能与古代的“避讳”习俗和“谐音”辞格有关。陆容《菽园杂记》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儿(即箸)为快儿(即筷子),幡布(帆布)为抹布”。从字义上讲,筷者,快也,是颇能表达出人们进餐时的繁忙动作和愉悦心情的。


从它质地的演变上看,远古的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枝或竹棍,间或也用天然的动物骨角。到原始社会末期,则是以刮削的木筷和竹筷为主体了。夏商时期,琢磨过的牙筷和玉筷问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庄重古朴的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时期,生产出精美的漆筷。稍后,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也脱颖而出。近代,又有美观大方的电木筷、玻璃筷和塑胶筷等。在五光十色的筷子家族中,最贵重的要数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从它的作用和象征意义上看,筷子主要充当挟食器。除此而外,张良曾用筷子为刘邦制定翦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也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定内乱的胜败。官宦人家,常牙筷或金筷,以壮观瞻;帝王将相,为了防备政敌暗算,则多使用银筷,以之鉴别食品是否有毒。从前女儿出嫁,嫁奁中必有筷子,这则是“早生贵子”的希望寄托;有些人死后,殉葬品也少不了筷子,这大概是祝愿亡灵的在阴曹地府也能有个“温饱”吧!


从筷子的选用上看,古代也有种种讲究。殷纣王爱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杨贵妃兄妹欢宴曲江摆了犀角筷。对此,古圣贤都是批评的。《儒林外史》写过一个笑话: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错,食前方丈。开始摆上镶银筷子,范进扭捏着不肯入席;汤知县以为礼节不周,急忙换成象牙筷子,可是,范进仍不进餐;最后汤知县才明白其中“奥妙”,改为白竹筷子,范进这才在燕窝碗里拣了个大虾圆子塞进嘴中。原来,在这位“孝廉”眼里,唯独白竹筷子最符合“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倒是无关紧要了。(图4)


清代包银象牙筷子

此外,由于筷子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不少民间文艺作品也以筷子为创作题材。我国不仅有筷子诗、筷子谜语、筷子故事、筷子杂技节目,而且在内蒙古地区还流行一种筷子舞。伴随乐曲,用力击打,时而旋传,时而跪蹲,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反映出牧民们宴聚时的快乐。


说起筷子,还可见其国际影响。1000多年前,它就传到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现在不少外国朋友也喜欢通过筷子品尝中国名菜,以此作为人生一大快事。据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之前,做过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其中之一就是顽强地学会驾驭筷子,以便开展宴会外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筷子还可制成高级工艺品,供观赏把玩。福建的漆筷,杭州的天竺筷,陕西山阳的木筷和北京的牙筷,都系精品。(图5)我国城乡置办年货,不论家境如何,几乎每家都要准备10双新筷子吃年饭。这与“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火树银花,“向阳门第春常在”的喜联红灯,“勤俭人家庆有余”的佳肴美酒,以及合家团聚贺佳节的欢声笑语,共同汇成一支辞旧迎新的雄伟交响乐,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风貌。

当代出口漆筷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