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民艺与设计 —关于柳宗悦与柳宗理

  • Update:2016-03-08
  • 徐艺乙
  • 来源: 2015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柳宗悦、柳宗理父子是日本近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人物。柳宗悦创立了“民艺学”,使日本的民间文化传统得到保存和弘扬;柳宗理则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促进日本的现代工业设计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成绩,有众多的经典设计作品。本文梳理了柳氏父子在民艺和设计方面的作为,在展示其历史定位的同时,也令人思考当下民艺和设计的意义。

  

在日本近代文化史上,柳宗悦(1889-1961)、柳宗理(1915-2011)父子无疑是引人注目的。柳宗悦创造了日本的民艺学,使日本的民间文化传统得到保存和弘扬;而柳宗理则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促进日本的现代工业设计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成绩,其多数作品也成为日本战后的设计经典。作为日本近代文化史上两大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父子二人对当代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都获得了日本“文化功劳者”[1] 的称号,这是绝无仅有的。
一、民艺的事业
在日本人的眼中,柳宗悦(图1)是一个成果丰硕的思想家、美学家和宗教研究学者。然而,在他的文化经历中最耀眼的,还是由他发起的日本民艺运动及其相关事业。
所谓“民艺”,是“民众的工艺”之略[2]。这个词汇在20 世纪20年代之前的日本还没有,是由柳宗悦创造并在其文章中率先使用的。大正十五年(1926)1 月,柳宗悦与河井宽次郎[3]、滨田庄司[4] 等朋友到纪伊半岛考察旅行,一天晚上住宿在一座庙里,夜里聚在一起讨论建设日本民艺美术馆的计划。柳宗悦在《日本民艺馆的成立与工作》一文中写道:“在讨论美术馆的性质时,我们迫切地感到有必要创造‘民艺’这一词汇。所谓‘民艺’,是指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厚交往的工艺品。”[5] 此后,随着民艺运动的开展与深入,“民艺”一词为人们广泛接受,即便是译成西文,也是直接用其日文注音“MINGEI”,作为固定的成熟词汇,被收入相关西文辞书中。1928 年,为纪念昭和天皇即位,在东京的上野公园举办了“御大礼纪念国产振兴博览会”,其中有“民艺馆”的专门展示。在柳宗悦和朋友们的努力下,从来自日本各地民间的大量生活用品中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传统和式风格,并能够进入现代生活的民艺品被集中展出,受到了各方的好评。这一展览虽然展出时间不长,却是柳宗悦民艺运动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为筹建日本民艺馆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此后,柳宗悦和他的朋友们继续进行民艺运动的各种实践:到日本各地进行考察访问,发掘、收集民间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民艺品;在日本各地的工艺品店和杂货铺出售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中挑选美的作品;拜访传统的民间工艺作坊和有名的工匠,向他们征集产品,与他们座谈,鼓励他们复兴传统的工艺技术并使之得以延续,振兴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的新的民艺品的生产;成立日本民艺协会[6],并在各地建立民艺协会的地方分会;组织志同道合者撰写宣传民艺运动的文章,出版研究民艺的成果,编辑画册,发行《工艺》杂志[7] ;在各地举办展示传统与现代的美之工艺品的综合展览与专题展览;为普及新民艺品而开设民艺店等。
民艺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日本民艺馆的建立。经柳宗悦等人的多方努力,在实业家大原孙三郎[8] 的资助下,日本民艺馆于1936 年10月在东京驹场建成开馆,柳宗悦为首任馆长。(图2)“在建造房屋的同时,我们又逐步地关注收集各个领域的物品及图书,幸运的是又收集到不少佳作”。[9]“陈列的展品中,主体是工艺品。然而在入藏所谓的美术品时,重点亦放在具有工艺性的美之作品上。这里的所谓‘工艺’,是指与生活相结合的实用品。我们的见解是:物品之美与工艺性之间有着潜在的紧密联系。以往总是重视美术而轻视工艺领域。我们深切感到,无论是美学还是社会性方面,工艺都具有更加深广的意义。民艺馆的最为重要的工作,必然是要管理这些从工艺的角度来看是很美的作品”。[10]如今的日本民艺馆在2006 年维修后,扩大了展览面积,更新了库房设备,调整了常设展览,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赞赏。而日本各地的民艺馆,则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艺品,宣传传统的生活理念,成为地方上的重要文化设施。(图3-11)
柳宗悦少年时在旧制的贵族学校学习院初等科和高等科学习,因学习成绩优异,曾获日本天皇颁发的奖牌及银表等奖品。1913 年7 月,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心理学科毕业。柳宗悦对英国神秘主义、佛教哲学、朝鲜美术等做过专门研究,青年时曾与有岛生马(1882-1974)、志贺直哉(1883-1971)、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木下利玄(1886-1925)、儿岛喜久雄(1887-1950)、里见弴(1888- ?)、长与善郎(1888-1961,早期笔名为平泽仲次)、郡虎彦(1890-1924,笔名萱野廿一),以及有岛武郎(1878-1923)和英国陶艺家巴纳德·理奇(Bernard Leach,1887-1979)结社,组成“白桦派”文学艺术团体,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成员。这些当年有志于文学艺术的青年人,在近代日本文化史上都有所作为。
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柳宗悦逐步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民艺学和工艺学方面。他认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之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行、住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的文化,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11]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多年调查考察的基础上,他开始了勤奋的研究工作,创建了庞大的工艺文化思想体系,撰写了大量的著述。在推进日本民艺运动发展的岁月里,柳宗悦观察与思考最多的是民艺美学的体系。受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他在晚年发愿要建立“美之法门”,“要将民艺美论打造成一宗”,强调“欲将美之国度在现代实现的民艺运动,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场所,以显示信与美的深入结合的实在的世界,吸引大众”。[12] 鉴于柳宗悦对日本民族文化的贡献,日本政府于1957 年授予其“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1961 年春,柳宗悦因病辞世,但他所开创的事业仍在继续,日本民艺协会的代表大会每年举行,日本民艺馆不断推出新的展览,夏季民艺学堂等多项活动仍在正常进行。他的《选集》[13]《宗教选集》[14] 与《全集》[15] 分别在20 世纪50 年代和1980 年前后出版,最具代表性的著述有《工艺文化》《工艺之道》《美之法门》,以及《民与美》《茶与美》《物与美》等。这些文章和专著多数被译成各种文字出版,对东西方的工艺文化研究与日本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日本的设计
柳宗理(图12)是柳宗悦的长子,出生于东京。柳宗悦在其日记中写道:“‘宗’字是取自我的名字,意味着‘起源’;‘理’则意味着‘原理’‘准则’之意。”[16] 柳宗理还有两个弟弟,美术史论家柳宗玄[17] 和园艺家柳宗民[18]
少年时期的柳宗理曾经亲历“白桦派”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他对艺术的深厚兴趣。在父亲的书房和卧室中,柳宗理不仅接触到罗丹的雕塑作品,更大量接触到日本、朝鲜、中国的民艺品;不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画册,还聆听了柳宗悦与朋友之间讨论问题的联珠妙语。
柳宗理毕业于京都府立第一中学,在准备了一年后,于1934 年4月进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学习。他的母亲柳兼子[19] 说,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学生时期的柳宗理处于敏感的叛逆期,对父亲的工艺文化研究和母亲所从事的古典音乐工作产生了青春期的反抗心理,而对前卫艺术充满好奇,对于西洋的纯艺术更是向往。柳宗理选择了油画专业,以为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接受纯正的新潮美术教育,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毕业后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在东京美术学校期间,柳宗理接触到大量西方现代派艺术作品及其流派的思想,开阔了视野。在学校例行的讲座上,一位从德国进修回来的老师对德国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情况所作的介绍,给他以巨大的震撼。一直沉浸在纯艺术之中的柳宗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中关于以发端于现代科学的机械艺术为基础来开拓新的美学领域,追求美不能为美而美,必须重视其社会性,艺术必须要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等观点。
在东京美术学校完成学业后,柳宗理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他曾经给《东京美术》投稿,也为美术特辑《前卫艺术》设计过封面。1940 年,日本商工省所属的日本输出工艺联合会为促进出口,邀请法国设计师夏洛特·佩利安[20] 来日本考察指导,访问各地的工艺指导所。受输出工艺联合会委托,柳宗理陪同考察。在各地考察期间,夏洛特·佩利安对日本民间“最为日常的‘物’及其工作”的关注给柳宗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后,作为考察的成果,夏洛特·佩利安策划了名为“选择·传统·创造”的展览,在东京、大阪两地的高岛屋百货商店展出。展览根据法国人的眼光来选择展品,其中的多数是日本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展出后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再次给柳宗理以极大震撼。日本输出工艺联合会与夏洛特·佩利安签署的一年工作合约在1941年到期后,欧洲已是战火纷飞,夏洛特·佩利安只好离开日本去了法属越南。柳宗理则于1942 年进入坂仓准三建筑研究所[21] 任研究员。在那里,他参予了许多建筑室内设计、展览设计的项目,受到了良好的职业训练,也积累起最初的设计工作经验。1945 年,他从坂仓准三建筑研究所离职,开始筹划自己的事业。
在与日本的多个生产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合作之后,柳宗理主持的柳产业工艺研究所于1950 年在东京成立。次年,柳工业设计研究会成立。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宗理通过实践来实现“生活艺术化”的理想,在其助理的帮助下,与各种企业精诚合作,创作了大量的工业设计作品,主张“设计师与制作者在生产时须形成统一的头脑”。[22] 在他的作品中,有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公共设施、照明用品、家具装饰、厨房用品,以及各种玻璃器、陶瓷器等。这些产品除了参加各种设计展览、获得多个奖项之外,多数已经进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最为经典的有蝴蝶凳(1953)、象腿凳(1954)、玻璃纸胶带切割器(1960)等,这些作品多数被美国纽约近代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美术馆永久收藏。(图13-18)
柳宗理在日本设计艺术领域建树颇多。他曾在日本、西德等国的艺术设计学校任教,还担任过1960 年在东京召开的世界设计会议的执行委员、1973 年多伦多国际设计展览的审查员等,多次应邀出席各种设计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并在多个国家的美术馆举办设计艺术作品展览。在日常生活中,柳宗理的话不多,主张“动口不如动手”。尽管如此,在设计艺术理论方面,他还写出很多见解独到的著述。柳宗理曾经多次代表日本设计艺术界在国际论坛发言,阐述日本设计艺术界的理念与实践。他在多所学校兼职,教授现代设计艺术,将其经验与教训与年轻人分享。日本政府于2002 年授予柳宗理“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三、民艺与设计
1976 年5 月,在爱知县名古屋市公会堂召开的“日本民艺协会第30 届全国大会”上,柳宗理当选日本民艺协会会长。次年,他接替浜田庄司担任日本民艺馆馆长,这一年是柳宗悦逝世15 周年。柳宗悦在早期与朋友们推广民艺运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考察了众多的乡间作坊和工匠,收集了大量手工制作的民艺品。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思考和研究、写作,柳宗悦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民艺品评价体系和美学思想。他认为:真正的民艺品是实用的、廉价的、平常的、健康的、单纯的,并且是可以合作生产的[23] ;民艺品之美来源于自然的恩惠和传统的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审美体验。柳宗悦认为,美的本质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这样的美的“直觉”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本能的力量,是不受固有的知识和成见所约束的,是以自由的心和眼以及手去体验的。
“爱古代的工艺,也要爱未来的工艺。……见到美的古代作品,我们就会感到幸福,但我们也要将这样的幸福赠送给未来”。[24] 工艺之美是健康的自然之美,物品只有在生活中使用才会产生美,这就是柳宗悦的基本想法。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能够在柳宗理等人的日本设计艺术作品上有所感受。柳宗理认为:“真正的美是在器物上自然产生的,不是制作出来的。设计是意识的活动,但是,违背自然的意识活动是丑陋的,必须遵循自然原理之意识。这样的意识在设计的行为中,最终表现为无意识,只有到达这样的无意识状态才会产生美。”[25] 这样的思想,与他父亲的工艺之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981 年,在芬兰召开的国际设计会议上,柳宗理应邀作为嘉宾出席。他在主题发言中谈到:“与工业设计有关的人要注意到,用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一旦供庶民使用,就必然产生出灿烂的美。手工制造的物品是美的,但是如果将民艺品用机械来批量生产就会显得笨拙。手工艺必须追求手工制作的美,而工业设计则应该寻求机械生产的美。但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物品所产生的美感是同样的。”他坚定地认为:“日本人在日本的土地上,采用日本的现代技术和材料,为了日本人的用途去诚挚地造物,所以物品必然是以日本的形态出现的。以这样的态度,便能真正继承日本的传统美。”[26] 长期以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柳宗理的设计作品有着鲜明的日本风格,他也因此被国际设计界视为日本设计艺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担任日本民艺协会会长和日本民艺馆馆长之后,柳宗理并没有中止自己的设计艺术工作。在继续为企业设计产品的同时,他开始参与大型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如半地下构造的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的交叉处横滨线项目、新交通系统的双模总线站项目、筑波学园广场规划项目(1978)、东名高速公路收费站东京隔音墙项目(1980)(图19)、关越隧道洞口项目(1985)、樱木町大冈川人行道天桥项目(1989)(图20)、东名高速公路足柄桥项目(1991)等,东京湾横断道路木更津收费站项目(1995)是其80 岁时的作品。这些具有重要艺术意义的大型设施有许多至今仍在运行。柳宗理还以自己专业所长重新“设计”日本民艺馆的展览物和出版物等,使传统的民艺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从1978 年开始至2006 年,他设计了日本民艺协会的月刊杂志《民艺》的全部封面。(图21)他还设计了1978 年开始至2004 年日本民艺馆的展览海报、日本民艺馆创立50 周年纪念碑(1986),策划设计了日本民艺馆中间大厅的多个专题展览以及多个海外日本民艺展。
事实上,柳宗理在设计艺术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历已经引起许多日本新生代艺术家的关注。他们或以此为线索去研究柳宗悦及其倡导的民艺运动,进而研究日本的传统;或研究柳宗理的设计艺术作品与柳宗悦收集的民艺品,尝试找出之间的共同点,进而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与途径;而更多的是实践中的青年设计艺术家,有着较高的艺术素养,拥有丰富的现代设计艺术的手段,正在通过学习和理解、消化传统,创造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意义的美的产品,服务社会和大众。
注释:
[1] 日本“文化功劳者”是1951 年设立的一个终身荣誉称号,根据日本《文化功劳者年金法》(昭和26 年法律第125 号)规定,由文部科学大臣授予对日本文化做出杰出贡献者(包括外国人),并在其有生之年由日本政府发放年金,1982 年以来 发放额度为每年350 万日元。
[2] 参见[ 日] 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6,第79 页。
[3] 河井宽次郎(1890-1966),日本近代陶艺巨匠,鸟根县安来町地方人,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曾在京都市陶瓷器试验场工作,后在京都五条坂建钟溪窑,开始了创作生涯。曾专门研习传统制瓷工艺和民间制陶工艺,为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出版有著作多部,其旧居和钟溪窑现已建成“河井宽次郎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4] 浜田庄司(1894-1978),日本神奈川县沟口地方人,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国际著名陶艺家,曾与柳宗悦、河进宽次郎等人一起推进民艺运动。继柳宗悦先生之后任日本民艺馆馆长、日本民艺协会会长。被日本政府指定为民艺陶器无形文化财技术保持者,于1968年获文化勋章。为收有大量藏品的益子参考馆的创办人。著有《无尽藏》、《窑》等书。
[5] [ 日] 柳宗悦:《民艺四十年》,石建中、张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11,第153 页。
[6] 日本民艺协会,以振兴日本民艺运动为宗旨的团体,成立于昭和9 年(1934)6 月,柳宗悦为首任会长,现任会长为金光章,名誉会长为水尾比吕志。现在的日本民艺协会为各地33个地方民艺协会的联合体。举办的活动有日本民艺协会全国大会、夏期学校、日本民艺馆特展及各种民艺展览和鉴赏会。出版杂志《民艺》月刊。
[7]《工艺》,1931 年8 月创刊,共出版120 期。从创刊号至第50 期由日本聚乐社出版,第51 期(1935)开始至第120 期终刊,除第115 期(1946)至第117 期(1947)是由日本靖文社出版外,余者均由日本民艺协会出版。从创刊号至第48 期(1934)由秋叶启编辑,第49 期(1935)至第114 期(1943)由浅野长量编辑,第115 期(1946)至第117 期(1947)由木水贞二郎编辑,第118 期(1947)由荒木道子编辑,第119 期(1948)至第120 期(1951)由柳宗悦编辑。
[8] 大原孙三郎(1880-1943),实业家,日本民艺运动支持者。日本冈山县仓敷市人。明治30 年(1897)进入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后退学回到仓敷。明治34 年,由友人石井十次介绍与石井寿惠子结婚。同年进入仓敷纺织,筹建职工教育部。明治35 年(1902 年)又在工场内设立普通小学和仓敷商业补修学校(今仓敷商业高校),支持工人参加学习。明治39 年(1906),任仓敷纺织社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历任仓敷纺织株式会社社长、中国合同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中国水力电气会社(中国电力的前身)经理等多个职务,热心于社会文化事业,曾创立仓纺中央医院、大原美术馆、大原奖农会农业研究所(今冈山大学资源生物科学研究所)、仓敷劳动科学研究所、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今法政大学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私立仓敷商业补修学校(今冈山县立仓敷商业高等学校),并对日本民艺馆的设立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9] 同[5],第160 页。
[10] 同[5],第164 页。
[11] 同[2],第13-14 页。
[12] [ 日] 柳宗悦著,水尾比吕志编:《美法门》,岩波书店,东京,1995,第111-112 页。
[13]即《柳宗悦选集》,日本民艺协会编,东京春秋社出版,初版1954-55年,后又分别于1972年、1995 年再版,全10 卷:1. 工艺之道,2. 日本手工艺,3. 工艺文化,4. 朝鲜及其艺术,5. 冲绳的人文,6. 茶与美,7. 民与美,8. 物与美,9. 木喰上人,10. 大津绘。
[14] 即《柳宗悦宗教选集》,东京春秋社出版,初版1960 年,后又于1975 年、1990 年再版。全5 巻:1. 宗教及其真理,2. 对宗教的理解,3. 关于神,4. 南无阿弥陀佛·一遍上人,5. 宗教随想。
[15] 即《柳宗悦全集》,日本民艺协会编,东京筑摩书房出版,1980 年开始出版,历经12 年全部完成,共全22 巻25 冊:1. 科学·宗教·艺术(早期论集),2. 宗教及其真理·宗教的奇迹,3. 对宗教的理解·关于神,4. 威利安·布雷克,5. 布雷克与威特曼,6. 朝鮮及其艺术,7. 木喰五行上人,8. 工艺之道,9. 工艺文化,10. 民艺之立场,11. 日本手工艺,12. 陶瓷器之美,13. 民画,14. 个人作家论·船柜,15. 冲绳的传统,16. 日本民艺馆,17. 茶之改革(随笔1),18. 美之法门(随笔2),19. 南无阿弥陀佛,20. 编辑录(编辑后记等),21. 书简集(上、中、下),22. 未发表论稿·资料等(上、下)。
[16] [ 日] 柳宗悦:《柳宗悦全集》卷21,筑摩书房,东京,1983,第247 页。
[17] 柳宗玄(1917-),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美术史论家。柳宗悦次子,幼年时随父亲接触白桦派的艺术活动。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和文学部,1952 年赴法国、比利时留学,在学习美术史的同时也学习绘画。3 年后回国,任东京艺术大学助教授、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退休后任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曾应原东京大学校长南原繁的请求,从1965 年起至2009 年5月刊止,为《学士会会报》设计封面图案。1966 年参加土耳其的卡帕多细亚古代东方美术调查团。1972 年获《罗马美术》(学研)每日出版文化奖。有多部著作和译著出版。
[18] 柳宗民(1927-2006),生于日本京都市。日本园艺家、园艺评论家。柳宗悦三子。晓星中学毕业后,进入栃木县农业试验场担任助手,后任东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营作为个人育种农场的柳育种农园。从1967 年开始在NHK 教育电视“爱好的园艺”栏目担任讲师,颇受欢迎。同时,每隔一周一次在惠泉女学园短期大学园艺生活学科讲授家庭园艺课程。晚年园艺植物技术学校担任讲师。著有《杂草之战斗》(全2 卷)、《日本的花》等。
[19] 柳兼子(1892-1984),生于东京。日本女低音歌唱家。柳宗悦之妻。1912 年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师从挪威歌唱家汉加·贝尔德教授。曾留学意大利,回国后开创了日本西洋音乐界的活泼的演奏活动,至85 岁仍开独唱音乐会,受到听众的欢迎。历任自由学园、日本音乐学校、帝国声音学校讲师和国立音乐大学教授。曾获每天音乐奖(1950 年,特别奖)、紫绶奖章(1961 年),日本艺术院恩赐奖(1964 年)。
[20] 夏洛特·佩利安(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生于巴黎。法国建筑师、设计师。父亲是绅士服装裁剪师,母亲是女装裁缝。从年幼时开始接触各种面料和时尚款式。1926 年毕业于巴黎装饰美术学校。自己开设工作室设计家具参加展览。因设计“屋顶酒吧”得到社会认可,进入勒·柯布西埃的建筑工作室,1937 年离开,但与勒·柯布西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40 年应日本输出工艺联合会之邀到日本指导装饰艺术。有大量设计艺术作品传世,曾在日本举办《夏洛特·佩利安作品展》。出版有《夏洛特·佩利安自传》等。
[21] 坂仓准三建筑研究所,1940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创始人坂仓准三是近代建筑巨匠勒·柯布西埃的弟子,在日本近代建筑历史中非常活跃。1969 年,坂仓准三去世,改组为株式会社坂仓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任所长为坂仓竹之助。该所建筑作品曾多次获奖,在日本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
[22] 日本《银花》杂志2003 秋季号,第9 页。
[23] 参见[ 日] 柳宗悦:《民藝とは》,講談社,东京,2006,第127-130 页。
[24] [ 日] 柳宗悦:《工艺之道》,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11,第113 页。
[25] 日本《银花》杂志2003 秋季号,第10 页。
[26] [ 日] 柳宗理:“传统与创造”,徐艺乙译,《装饰》,1988.3,第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