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档案: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研讨会,记录最原始的设计草案

  • Update:2011-11-16


 

三,可能的世界

(2011年9月29日下午 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论坛发言纪要)
 


菲奥娜•拉比(菲奥娜•拉比:生于1963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研究课的资深导师、教授,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邓恩与拉比工作室合伙人。):这次三年展的主题是“仁——设计的善意”,什么是善意的设计呢?我们觉得现在全世界政治和经济上处于一个较为动荡复杂的时代,怎么样才能知道什么是善意的,这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我们这个单位叫做“可能的世界(what if)”,what if这个词很有力,每天我们都会用这个词造很多句子,希望这个题目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在这个单元里,设计师不断在探索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究竟给实际生活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从科技角度来设想未来,大胆地探索未来。有时候设计师为了设计,要接触到的一些科学技术都是很难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接下来我想邀请今天下午的第一位发言人莉薇•科恩女士。

 

莉薇•科恩(莉薇•科恩的作品涉及多种媒介,她与科学家、生命伦理学家以及动物繁殖人员进行合作,探索自然物与人工生产的结合。):谢谢,我将很简单地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参展几件作品,立足于对我们的身体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第一个项目是“生命维持机”,它主要讲的是人体和机器的神秘结合。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女性患者走到哪儿需要带一个帮助她呼吸的氧气袋,我当时就想,与其用一个换气的呼吸机,还不如用一个动物活体的肺来带动病人的呼吸。 用动物代替冰冷的机器,帮助病人获得更多氧气和呼吸的功能,如果动物跑得快,病人就会得到更多的氧气。这个项目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指责,说我们利用动物的方式很不恰当。但我们却能接受食用动物,或以宠物狗的活动来谋取快乐。其实,人、物体、动物三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者越来越多的融合正在逐渐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件作品是“发电阑尾”,现在我们都在绞尽脑汁想怎么样从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电、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等。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电子器官,电鳗本身是带电的,它们体内有特殊的细胞可以发电,我们能否用电鳗体内的细胞,移植到人的身体里,让人可以像电鳗一样发电呢?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2050年人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个带电的物体,我们可以在网上买东西。我们的社交方式也会受到影响,既然自己都已经能发电了,可能会更多地活在自己的生活里,跟人交往的机会就少了。
第三件作品跟基因和金属有关,我们可以用一些手段了解到从父母那儿遗传到的基因,通过金属可以改变基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现在来看看我们能做什么。
这个盒子对于我们基因的讨论非常重要。比如说,父母知道他们的遗传疾病,孩子并不知情,他的基因信息可以放在这个盒子里,让孩子选择打开或者不打开。如果打开这个盒子的话,他将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基因缺陷,也就相当于他们听到了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可能得什么样的病。
同时,他们也知道怎么来治疗这个病,用这样一个仪器就行。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可能会得这种遗传性疾病,他就可以饮用香蕉和金子混合的液体。在这样的治疗过程中,其实我们的基因不仅遗传,环境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个项目当中,我和一些生物学家一起开发,所以我也看到了这些东西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的设计。


图尔•凡•巴伦(图尔•凡•巴伦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与交互设计硕士。他从设计角度探究新生科技的政治影响力,借助新交互方式设计与实验,构建出能激发思想的新现实空间,帮助公众理解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科技扮演的角色。):大家好!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对生物学感兴趣。现在生物学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环境。这方面非常有意思:谁应该做这些生物学的工作,谁有权利为他的未来进行设想,在科学和现实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界限?

合成生物学意味着DNA可以进行改写和自由组合,可以在细胞当中进行DNA植入,重新编程DNA,基因片断会进行增长,这可以来预测最后的结果。
第一个项目叫做“情感调节盛宴”,这个项目当中,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这种合成血能够流到自己体内,自己在体内生产药物,这是什么感觉呢?我认为这种互动就跟做饭一样,我就创造了一个菜谱,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想法受到了四体液说的启发,根据自身的情况制造相关的化学物质,当然需要进行培养,然后调节你体内化学物质的水平。你根据这个配方做完了,吃了这道菜,身体就可以达到你自己想要的化学水平,从而决定你的情绪。
第二个项目涉及到自然和环境的互动,这是我们在2001年做的项目。我与伦敦的一个科学家合作把一种细菌植入到鸽子体内,鸽子体内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把它的PH值尽量降低,从而让鸽子的粪便成为城市的清洁剂。
在英国,很多人喜欢养鸽子,在中国也是,已经有很多年的传统了。养鸽人对鸽子非常了解,知道怎么样繁育鸽子,知道这个鸽子飞多远、飞多长时间回来,实际上这些养鸽人是文化的实践者,他们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未来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可以跟这些养鸽子的人一起探讨,怎样调整他们未来的养鸽子行为。我把它做成了几个不同的场景。第一个是蜂箱一样的鸽笼,架在窗户上,把室内和室外联系起来,让鸽子气味留在窗外,鸽笼不同的格子,分开来给它们喂食,它们飞出去的时候也就飞往不同的方向。另外就是跟汽车结合起来的,把这个装置装在车顶上,让鸽子来清理挡风板。
大家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对鸽子这么有兴趣,其实鸽子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物种,达尔文对鸽子就非常感兴趣,鸽子通过一代一代的繁育,很多性能可以慢慢提高。有些人反对我们的项目,觉得这是反自然的行为,但是对我来说,它让我开始了这样一种思考,什么是自然?大家常常都觉得他们看到的自然是完美的,我们任何人类的活动似乎都是扰乱大自然的,大家都是要保护自然现有的状态,但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什么是第一位的自然?什么是最好的自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实际上自然包括所有的大自然和科学技术,因为自然是一切,只不过我们对它的界定不同罢了。这些项目的本意就是问:我们究竟对自然有多少了解,怎样看待它?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


奈丽•本•哈尤恩(1985年生于法国,2009年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硕士学位,现居伦敦。她对如何使设计改善生活这一话题兴趣浓厚。她的设计能让你在客厅摇身一变成为宇航员,或在客厅搬进一座小型火山,时刻都会喷发。):在德国有个非常著名的舞台剧导演,他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在观影和表演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我们是要让观众参与到这个剧的呈现过程中来。”其他的演讲人也提到了,作为设计师,我们也想创造出一个讲故事一样的方法,通过讲故事来完成整个设计的过程。

在日内瓦,我们有一个直径长达87公里的模拟反应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进行有关暗物质的实验,我们不是科学家,无法接触到这些实验。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的原理搬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把原子对撞机搬到厨房里。在日本一个巨大的中微子实验场,我就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参与者可以体验作为中子的状态:快速地飞行,到处游离碰撞。另外,实验箱的底部有一些粒子,这些粒子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制造出巨大的爆炸,爆炸之后的粒子会以光速上升,一直上升到顶部。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隧道,在这个隧道里从事实验的科学家可以给你解答任何关于科学和实验的问题,可以亲身感受到。
在另一个项目中,我想让大家体验火箭升天那一刻的感受。就在此时此刻,据说有十个人呆在外太空,只有十个,普通人进入外太空的机会还是很小的。能不能找到另外一个解决方案,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到了外太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我们做了《联盟号座椅》,躺在椅子上,听着宇航员讲亲身感受,感受火箭发射过程中生理上三个阶段的反应。体验过的人都说很害怕,又很兴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馈意见。
我们还做过一个《另类火山》的项目,可以看到窗里有很多烟,实际是用人工方式制造的,项目模拟了火山喷发的过程,就像在客厅里放了一个假的火山,将世界上最激烈的能量释放过程引入到家里,让人重新体验自然的力量。
如果你还很年轻的话,一定要追寻梦想,有人说想看到火箭发射,不要畏惧现实,而要想到这是可能的,通过设计,我们可以实现梦想。

金江波:首先很感谢三年展组委会给我这次参与策划展览的工作,第二,我要感谢菲奥娜教授和她的英国团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重新理解、重新构建了设计这个概念。what if的主题来到中国会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设计理念产生融合和碰撞,在我的理解中,展览的总主题称之为仁,它既是指向社会人文精神,同样也包涵着东方深厚的文化意义。中国设计师如何在这个总的主题下展现仁的精神,展现他们对未来的实验性探索,如何参与这两种语境进行交融和兼容,这是我们在策划展览过程当中要重点解决的一个思路。科技的发展对我们来说,不单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生活的效率,让我们创造了更多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实验手段,它也让我们对人类自身命运有了崭新认识,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伦理、道德以及对生命本身提出更多的问题。下面让两位设计师来谈谈他们的智慧和理解,有请鲁晓波教授!

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兼任中国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阐述我的观点之前,受大家的启发,我也把我这次参加三年展的作品给大家报告一下。这次参展的作品是我在2008年世博会做的湖南馆,这次展出了一个缩小的模型。我把在世博会上的状况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世博会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展现自己文化和实力的平台,如何展示对未来的愿景是最重要的课题。在设计之前,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觉得就展示来讲理念很重要,内容很重要,形式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当下展场的体验性。在展示内容上,湖南馆的主题是桃花源,内容分了三大块:一是自然生态,二是人文历史,三是理想和未来。这个环上有70多个高清投影仪,整个展览的内容都在环上滚动。如果纯粹从传统的美术学院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一个庞大的视觉效果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借助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我们也要打破过去传统的展览方式,突破过去固定的展览线路,尝试着用新媒体构建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且具有体验性的场景。
今天我们常谈论用设计怎么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或是设计和时尚的紧密关系。其实,更多的优秀设计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就解决性命攸关的问题,这是我们设计师应该追求的价值。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的目标不是以我们低成本、低汇率和巨大的环境污染作为代价,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低价格到中国高价值,从世界工厂到全球的智库,最重要的是价值创新。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第一要攻克关键技术,超前部署新兴产业;第二是要加速创新产品的市场化,不能在最低端做加工厂,应该大力强调我们的设计研发;第三就是要注重品牌的打造,注重文化、技术和商业元素的集成创新。我们强调要聚集全球的智慧、人才、资本,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关起门来自己在家里自力更生。
我们今天也常提到传统,一提传统,大家就会想平面设计里的传统符号,其实传统的智慧不见得是一个图形,可能是一个行为方式,原始人过去的石斧是他谋生的工具,今天我们用一个鼠标可以做任何事,是不是失去了手的感觉呢?国外有很多设计课程,专门训练手再找回人类的感觉。iPad和iPhone之所以成功,就是对传统习惯的回归,电子书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东西,你在翻页的时候是不耗电的,充一次电可以用半个月,同时对老年人和孩子的眼睛不会有损害,它是健康阅读,也是对传统技术和阅读方式的一种回归。
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文化,工业文明可能解决不了未来将面临的问题。人类文明有几个阶段,一是自然文化,就是原始社会;然后是人文文化,就是农业化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大概一百多年科学文化,我们解放了四肢,但是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很多学者说最终的文化选择应该是生态和信息文化,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展示的那么多作品其实都是基于生态和信息文化的,设计的未来我觉得是价值创新、优秀体验、绿色、低碳、可持续,也是设计师追求的方向。


王艾莉(王艾莉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互动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她立足于设计新的服务来创造新体验;藉由新产品对不受重视的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的论点。):我今天讲的是平时在做的一些设计研究。首先跟趋同心理压力(peer pressure)有关,为什么我们在不同人面前会表现出不同的自己?大家在这里会表现得很严谨,在朋友面前或者父母面前都是截然不同的你,我们的身体构造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行为和情绪上有这么大的差异。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很有趣的解释:我们的脑子会找出跟别人的相似点,比如发色、发型,喜欢的音乐与食物等等,相似的行为和喜好能让两人成为朋友,所以我们不断地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同的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借助产品来改变。所以我做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双面耳机,里面有两副耳机,一副朝内,一副朝外,你里面可以听很不主流的音乐,别人都不会听到,因为别人听到的是你外面放的音乐,比如很古典、很有气质的音乐,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

很多人都会提到机器人,至少在现在,机器人还没有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我非常喜欢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他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其中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为什么人类这么惧怕机器人会超过我们,是不是因为他跟我们长得太像了,是不是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把他们塑造成了可怕的东西。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机器,虽然长得不像我们,但也在默默伤害我们。比如体重计,它的危害不在生理,而在心理,很多人因此得了厌食症。无论体重计价钱差别多大,造型都是很像的,功能都一样,买得越贵,杀伤力越大它会告诉你小数点后两位,还会和上个月比较,和上上个月比较,告诉你胖了。
接下来我开始好奇电子磅秤里有哪些因素,不管体重计是否贵,所有的数字都在前面显示,它总是直接说出体重,从不考虑你的心情。于是我决定要把人工智慧加到体重计中。我把体重计的屏幕移到了机器侧面,所以站在上面的人就看不到自己的体重,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另外一个人介入,看他要不要给你这个善意的谎言,看他要不要稍微欺骗你一下。
接下来我又在想这两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谎言很容易被点破。于是,我决定再做个实验。我开始在想,体重计通常在厕所或者卧房里,是不是因为体重就是个秘密,是一个不想要告诉人家的数字。如果这个数字从一开始就是公开的,这个数字的定义会被改变,因此我做了一个无线的体重计,你站上去的时候你不知道体重,但是它会以短信方式告诉另外一个人,他可以决定是不是告诉你。
很多人站在体重计上会适度欺骗自己,站偏一点,数字就会少一些,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每次都会故意站歪一点。我们就来做一台让他们欺骗自己的体重计,做一台非常长的体重计,当你站在这个体重计上面的时候,站越后面你就越轻,所以你可以从后面往前走,一直走到你没有办法前进,停在你自己能够接受的数字上,渐进式地训练自己的接受度。比如我站在最后面,可能只有29公斤,心情非常好。


詹姆斯•奥格(詹姆斯•奥格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助教。 他的作品试图研究在时下及未来科技发达的环境下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大家可以在三年展中看到我们做的两个项目。第一个2001年时开始做的《收音牙齿植入技术》,我们设想把电子技术移植到人体当中,利用电子设备增强人体的能力。这是不是设计的未来方向呢?很多技术以往都是科幻幻想,现已变成了现实。比如,把皮肤变成可以呼吸的身体组织,这会产生连锁反应。所以科技应用一定要小心,要有说服力,可实施。

我不知道在中国情况怎么样,但是在2001年的欧洲有频换手机的热潮,手机其实成了人的一部分,是典型的技术融入人体的例子。平时携带手机来发短信、打电话,都是将手机当成电磁波收发的终端。我们也可以让微波振动通过人体磁场传达。《收音牙齿技术》发布后,人们反应各异,在希腊有人自愿参与我们的实验,也有人给我们寄过长达两页的信,认为这些技术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我们需要这样的交流,而不只是跑跑市场,就开始做这样的产品。
《家用娱乐机器人》则是我的博士毕业设计,与布里斯托的一个计算机工作室合作完成。它以有机物为能源,晚上可以在你的花园里游走,前面有一个摄像头,如果发现有一个蜗牛或者蚯蚓进到这个东西里面,它就会发电。它可以在实验室移动长达13个小时,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这样的产品怎样进入我们家庭生活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机器人,这个叫做灯罩机器人,实际是一个落地灯,灯光效果很有意思。它是通过微生物发电的,每次打开这样的机器人,里面的微生物就会同时发电,我们用灯光吸引进来更多的小昆虫进来,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电。


大卫•本克(大卫•本克的设计旨在将科学与社会的交汇场景实体化。利用三维模型和影音材料等科技的或是艺术的多种媒体阐释主题,引导公众反思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今天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在探讨和自然的关系,思考自然是怎样满足我们基本的需求的,比如食物、医疗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等。

我先举一些例子。第一个是在17世纪荷兰的一种郁金香,它有一圈的花苞,花苞里有一种病毒,给予这种郁金香非常奇特的颜色,两季之后,也是由于这种病毒,郁金香凋谢了。这种花在阿姆斯特丹等中心城市才有,专有人种植,非常贵。第二个例子是日本的一种螃蟹,蟹壳像一张人脸,要是可以养殖这些人像螃蟹,你买回家,放在在餐桌上,又有怎样的体验?
螃蟹和郁金香让我们思考,作为设计师,我们怎样设计这些新的生命形式?生物学的选择都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人们总是在介入这一过程。比如嫁接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但需要把一棵树的一部分截掉,再插到另一棵树上,对植物来说其实非常残忍。 
我与科学家克莉丝蒂娜•安纳斯合作,做了一个名为《听觉植物园》的项目。我们把新基因引入到植物体当中,以这种方式调整生物体。植物会产生二氧化碳,气压增加,就会打开叶片,因此就会发出声音。在实验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压力下测试了我们的结果,可以调整不同植物的声音。下一步我们就想把这个项目放大呢,比如利用整个花园进行实验,不同的花就有不同的声音,这样就会变成一个交响乐。因此我们做了一个实验,一年之后再看看结果如何。不同的植物会在不同的时候成熟,发出不同的声音哦。


佐伊•帕帕佐普洛卢(佐伊•帕帕佐普洛卢的作品通过关注多学科实践激发人们对前沿技术的认识与讨论。这些项目汇聚了顶尖生物医药研究人员、医师和学者。本次参展的“云计划”与“核对话”就是其中两个。):这是我们在英国曼彻斯特做的关于核的项目。2010年时,英国政府宣布了10个新核反应堆的建造计划,在未来会为英国发电。计划一推出,有人支持,也有人非常反对。关于核能的使用,人们是有争议的。我们就用核反应的核心元素铀做成了一种黄色蛋糕。在新的核反应堆附近的居民区的咖啡馆,我们组织小组活动,不仅讨论核技术,也讨论这些核技术的副产品,比如对水温,对热带鱼等海生物的影响,并且也看到这些核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其他的一些附加产品,当地人非常踊跃参加了我们的小组活动,我们收到的提议也各种各样,一共收到了十份意向书,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当地人参加的积极性更高了。

《云计划》是用液氮冻结空气,就相当于造云或者造雨,或者是驱散云雾的气象手段,通过添加不同的气味,喷出来的冰实际是冰淇淋,而且口感不错。其原理就是通过向大气中喷射纳米单位的粒子来凝结成冰淇淋。
我们想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我们这些设想,用一个美术馆来呈现可能远远不够。现在我们当地有一个博物馆,来自于谢菲尔德大学的约翰教授帮助我们完成这样一个不同口味的冰淇淋车的装置,这里包括很多工程学院的技术的使用。我们非常想在三年展上展示这个计划,但是实际操作还是比较困难,在室内没有办法造云,而且考虑到国家博物馆是室内展览,所以没有办法把车子开到中国来,希望将来大家有机会去伦敦体验一下。

菲奥娜•拉比:我希望通过这些精彩的想象,大家可以收获很多丰富的想象和灵感。是设计把我们带到了很多可能我们想都没有想到的地方,设计使我们与这些地方有了联系。谢谢大家!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