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伦理思考

  • Update:2011-07-07
  • 方晓风
  • 来源: 2011.7
内容摘要
本文从边界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城市空间边界的若干功能,总结了边界与城市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注重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并结合北京若干城市公园的实例来深入讨论这一话题。最终,本文试图明晰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伦理意义,以实现城市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


当前中国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思考
沧浪亭的边界设计手法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但这样的设计并没有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得到推广,不然,大连市拆围墙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反响。由于院落式建筑的传统,墙的心理在当前中国城市空间的建设中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单纯地改造围墙不是出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空间私有化的问题。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缺失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有学者戏称北京的城市文化为“大院文化”,可谓一语中的。大院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大院中生活的居民带来不便,而维持大院的最根本的诉求不外两点:一是管理上的方便,二是居民的安全感。这一认识,不仅在历史形成的大院中延续,在新建居住区项目中也在蔓延,而城市的公共空间由于开放性的缺失,导致效率低下,不能给城市带来积极的提升。[7]


学生们曾经调研了北京西直门外动物园区域,一方面现状给人喧嚣、杂乱的感觉,繁杂的交通是人们对这一区域的主要印象;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这一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公共空间,如北京展览馆、动物园、五塔寺、恐龙博物馆等,一条内河穿过这一区域,此外还有大学校园和星级宾馆。这些空间元素的存在本可塑造出一个舒适且有活力的城市区域,但由于各自为政,都圈在各个不同的大院之中,城市空间支离破碎,大院的存在在人流和交通上产生的挤出效应,使这一区域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一个乱字。对于本身具有公共属性的空间,坚持不开放的做法,除了管理上的些许便利之外,剩下的就是各单位变相把空间私有化的小算盘。虽然这些大院的围墙在视觉上是通透的,但丝毫无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这种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在大学校园围墙的存废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外有许多没有围墙的校园,但回到国内就碰到国情论。许多新校区,名义上不建设围墙,但最后都加上了护城河,在空间本质上毫无变化。北京大学甚至为了校外人员是否可以入校参观,而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争论。理论上,公立大学的资源属于全民所有,校方有什么权力可以禁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呢?同时,这种管理措施既增加了管理成本,也给北京大学的成员带来不便。事实上,中国完全可以有没有围墙的大学,湖南大学是最好的例子。没有围墙既没有降低湖南大学的办学质量,也没有增加治安事件,相反公交线路的引入,既便利了大学师生,也完善了城市交通体系,附属其中的岳麓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不会丧失其社会属性,同时环境本身无言地塑造了师生开放的品格。管理只要落实到楼门就不会带来治安问题,事实上对于有校门管理的大学而言,楼门管理依然不可缺少,从这个角度看,开放反而降低了管理成本。


或许我们没有能力一下子使所有边界都能开放,也没有能力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余地。以北京在建国后陆续建设的城市公园为例,其边界存在着很多不符现状发展要求的地方。众所周知,现今的大部分城市公园已经实行免票入园的政策,但公园在形态上还是围墙中的绿地。在建国初期的城市建设思想中,公园是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的业余生活所设置的一个专门场所,突出的是其功能色彩,尽管门票价格不高,但也使得去公园成为一项郑重其事的活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公园设计并不重视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而把重点放在内部空间的经营上。同时,中国的城市公园一部分由历史形成的名胜古迹、私家园林、皇家园林转化而来,一部分虽是新建,但在造园手法上取自传统园林,追求壶中天地、小中见大的效果,而总体呈现出外向封闭、内向开放的空间特点。这种局面造成了,除了在公园门口,人们很难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公园的存在。公园的边界形式,除了石墙,就是绿篱,或者是乔木、灌木组合形成的绿化带,总之就是要阻断公园内外的视线交流,以获取公园内部闹中取静的效果。


6.朝阳公园边界渗透性评估图,红线为公园实际边界,蓝线为视觉渗透情况,黄线为行动渗透情况,红色区域为禁入区域。

公园免票政策的意义在于,由此实现公园与城市生活的更好融合,它不是服务于某一部分人,而是指向所有人,门票无论多廉价,它的存在都是一道门槛,会阻挡住相当一部分人群。同理,边界形式不改变,出入方式的局限也是一道门槛,依然不能实现服务于全民的目标。从景观角度看,满园春色锁深墙,等于是景观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城市空间日趋紧张的当下,墙式边界降低了公园应有的景观效益,也整体上影响了公园的社会效益。更有甚者,有的公园利用公园边界进行商业开发,餐饮一条街不仅封住了公园景观,而且把不雅观的后厨部分朝向公园,这种简单的商业开发模式给公园造成了双重损害。


结语
城市公园边界的种种问题,在设计上很容易进行调整,可以利用水体打开边界,使公园景观渗透到城市空间中,也可以把商业设施的形态由街墙式的改为梳状楔入或组团式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公园与城市的关系?公园应该是城市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其它功能空间挤出的剩余空间,也不是规划中一块华丽的补丁。公园之公应该成为设计者、建设者考虑的首要起点。从边界入手,站在城市整体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就是我们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一条捷径。让人们从地铁站出来,穿过公园,而不是绕过公园,走向各自的工作地点,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生活场景。


注释:
[1]语出老子《道德经》,转引自Francis D.K. Ching, ARCHITECTURE: Forms, Space, and Order,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P91.
[2]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参见P35,36,47~50。
[3][意]L•贝纳沃罗 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等 译,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参见P788。
[4]同[3],参见P834~847。
[5] Gloria Fossi,UFFIZI Gallery,Giunti Editore S.p.A,2009,参见P8.
[6] 方晓风主编:《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技艺•名园赏析》,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9,参见P124~135,P206~210。
[7]参见方晓风:“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危机”,《建筑风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7,P 218~229。
 

1 2 3 4